其他发展中的巨型星座包括中国卫星网(译注:由2021年成立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运营,在ITU申报的最初编号为GW,计划为12992颗卫星,后来有所增加,目前中国完整星网计划约为2.6万颗卫星);欧盟的IRIS2;以及德国的Rivada Space Networks。
美国太空部队也开始在低地轨道中部署大量卫星。网络化太空战斗架构(Proliferated Warfighter Space Architecture,PWSA)设计由两个卫星“层”组成,传输层将包括300-500颗卫星,提供安全、高速数据通信、战术数据链路、卫星间激光交叉链路以及其他战斗管理功能;追踪层包括100多颗卫星,提供导弹警告、导弹跟踪和其他传感功能。追踪层将通过激光交联技术与传输层连接,太空军发展局(SDA)还希望更多卫星(包括商业遥感卫星)能与其星座相连接,以扩大其覆盖范围、容量和复原力。
第二,商业空间许可错位。美国在商业航天许可和监管方面与许多盟友国家不同,其中商业空间遥感领域最为显著。在美国,所有携带地球成像的传感器的卫星都必须通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分级别许可证。最严格的许可要求针对的是技术最优秀的企业。许多国家根本不需要空间遥感许可证,包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
拜登政府2021年12月发布《美国太空优先框架》(United States Space Priority Framework)称,为了创造自由、公平的国际市场,美国将与么盟友、伙伴合作,协调、更新太空政策、法规、出口管制和其他管理全球商业活动的措施。但要在实现协调方面取得有意义的进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一,继续推进。美国情报界和军方不应放过这个机会之窗,而应以新的方式利用这一优势。正如美国国防部最近发布的《商业太空一体化战略》(Commercial Space Integration Strategy)所呼吁的那样,虽然依赖商业航天系统存在风险,但不整合商业解决方案,不利用商业部门的技术创新和速度也存在风险。
太空部队应加快开发和测试外空变轨技术,通过运载火箭在亚轨道上快速运送货物和人员。虽然存在有效载荷能力和成本限制,但这一技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非常有价值,可以成为对手作战计划的关键颠覆者。当前的“点对点交付”(Point to Point Delivery)计划的400万美元预算并不足以激发商业领域贯彻该计划的信心。另外,还应该测试使用无人飞船作为着陆垫在海上与外空进行货物运输。最终目标是将货物(甚至机组人员)降落在偏远的机场、基地、海上航空母舰、驱逐舰和其他船只的直升机停机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