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麽现在中国舆论场会出现「怀念胡锦涛」声音(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08:3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01










中共建政七十周年的国庆大閲兵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是在中国民众自发评选的「感动时刻」中,不少人的选择是看见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满头白发现身一刻。同时在过去一个月,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怀念胡锦涛」的风潮热浪,颂扬胡锦涛主政期间低调务实、韬光养晦:2002年至2012年是中国发展最快10年,胡锦涛主政时期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实施全民医保、抗击SARS、举办奥运等。为什麽会出现这种「怀念胡锦涛」的舆论现象,这是中国今天部分民意的一个发泄口,一个象徵吗?对此应当有清醒且全面的认识。

怀念「黄金十年」

在这次的中国国庆閲兵上,代表「毛邓江胡习」五代中国领导人时代的方阵在閲兵仪式上出现,并且现场大屏幕上伴有每代领导人当政时期的画面,这种画面与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满头白发的胡锦涛形成了对比,让很多民众直接产生了「物是人非」的怀念感与穿越感。

10月4日,中国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篇《2002~2012: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列举了不少数据以颂扬胡主政时期的政绩。例如2002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1.47万亿美元,大概是当时美国的13%;2012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8.56万亿美元,已经是当时美国的53%。外贸方面,在2002到2012这十年□,中国的进口总额从2,95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8,178亿美元,出口总额从3,256亿美元增长至20,489亿美元。外汇储备在这一期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33,116亿美元,又是数量级式的增长。2002年到2012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城市化率从39.09%增长至52.57%,中国城镇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怀念胡锦涛」背後实际是中国民众「怀念不折腾」。(资料图片)



文章还称,在胡主政期间不仅中美关系进入最和谐的十年,还是港澳台与大陆最有凝聚力的时期。

伴随□这篇文章的流传,大陆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有许多微博公号开始发布一些胡锦涛在位时期考察、讲话的视频。而这些视频的内容传递的信息是□□「胡锦涛是一个亲民的中共领导者」。

从不折腾到「前任最好」

为什麽这股情绪会在舆论场弥漫?关注到这个现象的观察人士给了一致的意见□□胡锦涛「不折腾」的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这让正在保受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民众感到怀念。这是第一个原因。

「不折腾」的说法源自2008年的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当时刚刚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大悲大喜」的中国正在迈入一个「变化」的时代,胡锦涛当时连续用了三个「不」来描述他的执政纲领:「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这种「不折腾」的精神和当下中国社会的严厉管制,政治领域强调「斗争」,以及几轮有特定标的大规模政治行动形成了对比。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让这种「对比」的情绪又蔓延到了普通百姓中。情绪在政治传播中很重要,所以,「怀念胡锦涛」背後实际是中国民众「怀念不折腾」。

其次,互联网是将「怀念胡锦涛」情绪放大的一个工具。在现代传播中,互联网的工具作用被前所未有的重视,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将民众发表态度的门槛降低,并可以轻松地让「志同道合者」聚集。鉴於中国近十亿的网民数量,即使只是千分之一,也是百万人的量级。所以有些情绪只是被互联网放大的後果,并不能完全作为「民意」去看待。

当然,对於微博等平台而言,这些赞美胡锦涛的视频,他们既不能删除,但是又不能让其广泛传播,让情绪扩散。所以如果你浏览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发现「怀念胡锦涛」的视频下有几千条评论,但是打开或者是「禁止评论」,或者是评论为0,这些由微博使用者、平台刻意进行的「控制评论」的做法,也是担心有人「借古喻今」的无奈之举。


2013年3月14日,卸任主席的胡錦濤與習近平握手交談。(资料图片)


第三点就是「前任最好」的心态。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成绩与问题都是并生的。胡锦涛执政时期有没有问题?腐败丛生,九龙治水,贫富差距拉大,如果回到那个时候,民众的不满情绪与今天相比或许不遑多让。但是那个时代过去,曾经的不满、抱怨情绪也会被「忘记」,留下的就是「不折腾」、「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记忆。当中国人走过这个时代,迈入下一个十年的时候,今天的反腐败、环境改善等变化相信也会被人民所牢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怀念胡锦涛」并非个例,近几年中国舆论场还有一种「膜蛤」声音,就是对於胡锦涛的前任江泽民执政时代的夸奖。

「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则源於江泽民常佩戴一副蛤蟆镜及网民认为江泽民貌似蛤蟆的观点。「膜蛤」曾经是一种带□嘲讽的声音,但是这两年该舆论正在从负面演变为正面,成为一种对於江泽民的夸奖。无论「怀念胡锦涛」,还是「膜蛤」,绝大多数人不仅是「怀念」,还隐藏□一种「借古讽今」的论调。因为2012年後中共在舆论管制上的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强调斗争以及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舆论场失去了讨论批评本届领导施政的空间,国庆游行中官方分别推出了邓、江以及胡温时代的方阵,让某些人有了借古喻今的机会。

针对这种「借古喻今」,需要问一句,在今天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和世界变局的局势下,江或者胡如果在任,会做的更好吗?


答案是未必。一方面,无论是江泽民还是胡锦涛,其性格和所处时期都决定了他们对於当时吏治上腐败的无能为力。他们都在其任期内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交给他们的使命□□继续改革,但是他们也无法超越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阶段有其轨迹,任何一项改革,一次变局,因为观察者的立场不同,都有正反两面的解读。例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进行了诸如双轨制,价格闯关、中国国企改革在内的过渡性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性:双轨制和价格闯关在显着刺激增产的同时,也造成分配方面的混乱。中国国企改革在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工人下岗而缺乏相应的後继措施。



200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在曾蔭權帶領下宣誓就職,胡錦濤監誓。(資料图片)


改革制度不彻底造成的混乱,改革配套措施的缺乏,以部分人的牺牲成就了社会的前行,谁对,谁错?

於今人而言,谈起邓江胡时代中国发展如同在谈论一个盛大的节日,似乎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於亲身参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改革是筚路蓝缕,玉汝於成。改革是渗透□血迹和失败的经历,万中求一方得成功的艰辛。因为曾经有咒骂,所以今天有怀念。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依然会遵循类似轨迹。

同样,今天这届中共领导层的执政固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中国前进的整体方向并没有错,在某些方面甚至更为稳健,中美贸易战也是欲加之罪,是中国崛起的大势所决定;经济结构转型,粗放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这些都不以谁执政为转移。习近平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即此含义。

穿过历史的大门,中共建政七十年,毛邓江胡习是一脉传承的,习近平曾说,不能用前後两个三十年相互否定,於某些舆论而言,也没必要用江胡否定现在,或用现在否定江胡。随□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在未来执政中,也希望政府能再多倾听一下民意,照顾到社会的情绪积累,对於某些批评的声音,用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4 13:49 , Processed in 0.0674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