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4日在约翰内斯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下篇如下: (四)加强中非发展合作 1.持续增加对非洲发展援助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并将继续坚持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每当中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也及时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中国愿继续本着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精神,秉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强人所难的原则,根据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针对非洲国家急迫需求,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紧急和必要的援助并逐步增加援助规模,创新援助模式,优化援助条件,重点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野生动植物和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帮助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中方将认真落实免除对非洲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承诺。 2.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 总结中非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疟疾的经验,深化扩大中非公共卫生合作。加强公共卫生政策沟通,支持非洲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非洲疾病控制中心筹建,协助非洲国家提高实验室技术能力和开展卫生人力资源培训,重点帮助防控影响非洲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虫媒传染病以及疟疾、霍乱、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结核病等可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和新发疾病。发挥自身优势,优先支持非洲各国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设、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妇幼医疗能力建设和现有医疗机构专业科室建设。继续支持非洲国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开展中非对口医院的合作,加强专科医学、传统医药等交流与合作,着力提高当地医护水平。继续推动白内障手术“光明行”等短期义诊活动。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支持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合作,鼓励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在非投资,降低非洲医药产品成本,提高非洲医药产品可及性。 3.扩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扩大中非教育合作,大力支持非洲教育事业发展。根据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实效,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培训更多急需人才,特别是师资和医护人才。加强双方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非洲人才计划”,逐步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政府奖学金名额,鼓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奖学金,欢迎更多非洲青年来华学习,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中非务实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双方更多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支持中非教师和学生交流,扩大“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的合作成果。坚持学用结合,扩大师资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规模,扩展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4.分享和推广减贫经验 贫困是中非面临的共同挑战。中方将认真兑现向国际社会所作的支持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关承诺,积极落实《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加强中非减贫领域合作,发挥中国与联合国共同设立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双方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减贫经验交流与务实合作。共同分享中国通过农村扶贫开发实现大规模减贫的成功经验,加强项目示范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增强自主减贫和发展能力。 5.加强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 继续推动实施中非科技伙伴计划,鼓励双方加强农业、水资源、能源、航空航天、通信、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医疗、海洋等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非洲国家科技能力建设,在重点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或科技园区,继续资助非洲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加强适用技术和政策培训,共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与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中国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和应用。 6.加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协作 大力发展和巩固中非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其他相关机制下合作,积极推动双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磋商、交流和相关项目合作。创新合作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环境政策对话,密切中非在双多边环境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在生态保护、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和综合治理示范合作。推动适用环境友好型产能合作与技术转让。加强环保法律、法规交流,积极开展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保护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加强情报交流和执法能力建设,严厉打击走私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立场,共同促进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五)深化和扩大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 1.拓展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 保持文化高层交往势头,实施双边文化合作协定及其执行计划。鼓励并支持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继续在非洲国家增设孔子学院,鼓励和支持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在中国和非洲举办“国家年”活动。丰富“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和“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等活动内容,提高文化交流实效,尊重彼此文化多样性,促进中非文化兼容并蓄、共同繁荣,增进双方人民彼此了解和友谊。推动双方文化机构和人员往来,加强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合作。 根据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体育交流和务实合作,继续提供援助,支持非洲国家体育事业发展。 2.扩大旅游合作 继续为公民赴对方国家和地区旅游提供签证、服务等便利,支持对方在本国、本地区境内举办旅游推介活动,鼓励双方航空公司开辟更多中非间航线航班,扩大人员往来。中方欢迎具备条件的非洲国家提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申请,并将予以积极考虑。支持双方企业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改善和优化旅游环境。 3.扩大新闻和广播影视合作 大力推动中非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此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和便利。加强政府新闻主管部门对话与磋商,就深化新闻合作、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处理与媒体关系交流经验,优先支持非洲媒体加强能力建设。支持办好中非新闻交流中心,加大对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以及中非关系信息传播力度和全面、客观报道,增进双方人民彼此了解和认知。鼓励中非媒体加强新闻研讨、人员培训、内容互换、联合采制和新媒体领域等合作。加强中非广播影视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鼓励中非广播电视机构互联互通。继续支持非洲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提供融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鼓励中非企业开展合资合作。 4.鼓励学术和智库交流 鼓励中非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壮大中非学术研究力量。积极实施“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积极支持中非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著作出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优先支持双方开展治国理政、发展道路、产能合作、文化与法律异同等促进中非友好合作的课题研究与成果分享。 5.增进民间交流 继续加强中非民间交往,促进民意沟通,推动民生合作。落实《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倡议书》,鼓励实施“中非民间友好行动”、“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等,支持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交流和公益活动。 着力推动中非青年交流势头。推动双方政府青年事务部门和政党青年组织交往。积极开展双方社会各界青年杰出人才交流活动。鼓励和引导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国家服务,开展扶贫、支教等活动。 继续加强中非性别平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妇女机构和组织交往,加强妇女问题高层对话,保持在多边妇女事务上的良好协作,共同促进中非妇女事业发展。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必要妇幼领域援助,加强技能培训合作。 开展残疾人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的交流。加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领域合作。 加强中非工会组织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六)促进非洲和平与安全 1.支持非洲实现和平与安全 支持非洲国家以非洲方式自主解决非洲问题的努力。在充分尊重非洲意愿、不干涉内政、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基础上,为维护和促进非洲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参与解决非洲热点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为非洲和平与安全发挥独特的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的作用。 加强同非洲地区组织和非洲国家在和平与安全事务上的对话与磋商,坚持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谋发展,认真贯彻共同、合作、综合和可持续的安全共识。支持非洲国家、非洲联盟以及次区域组织致力于维和维稳能力建设和有关努力。落实“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继续为非洲常备军、非洲危机快速反应部队等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重视并支持联合国在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支持并扩大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护和平与建设和平的努力。 2.深化军事合作 进一步加强中非军事交流与合作,深化军事专业技术领域合作,积极开展部队联合训练。根据非方需要,扩大对非洲国家军事人员的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继续支持非洲国家加强国防和维稳能力建设,维护自身安全与地区和平。 3.支持非洲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加强情报交流与能力建设合作,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海盗的努力,继续派遣军舰参与执行维护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国际海运安全任务,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几内亚湾海运安全。 支持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提高反恐能力和致力于反恐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消除恐怖主义滋生土壤,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非洲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加强与非盟和地区重点国家反恐交流合作。 (七)加强领事、移民、司法、警务领域交流与合作 积极支持便利中非人员往来的制度性安排,为扩大中非友好互利合作和人员有序往来提供保障。 有序在对方国家增设领事机构。加强同非洲国家领事磋商,就双边或多边领事关系中亟待解决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友好商谈。密切移民管理部门在打击非法移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非洲加强移民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双方司法、警务部门交流与合作,在法制建设、司法改革等方面相互借鉴,支持非洲加强防暴、维稳和执法能力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在本国境内对方人员和机构的安全与合法权益。 加强双方在司法协助、引渡和遣返犯罪嫌疑人等领域合作。扩大司法协助类条约签署、打击犯罪和追逃追赃等领域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保障双方经贸和人员交往的正常秩序和正当合法权益。加强双方在监狱管理、社区矫正、戒毒康复和移管被判刑人员方面交流与合作。 第四部分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及其后续行动 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中非双方共同推动下,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15年来,中非双方共同举办北京峰会和5届部长级会议,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合作文件,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深化中非友好互利合作的重大举措,取得丰硕成果。 中非双方通过部长级会议、外长联大政治磋商、高官会和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与非洲驻华使团磋商等平等对话机制积极开展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论坛构筑起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平台,推动中非贸易和相互投资跨越式增长,促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论坛拉紧中非人文交往和民间友好纽带,促进双方各界交流日益频繁,巩固和拓展了中非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论坛增强了中非国际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中非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方愿与非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论坛机制建设,拓展合作领域和途径,丰富合作内涵,推动中非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产能合作、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减贫、法律、地方政府、青年、妇女、民间、智库、媒体等领域建立和完善分论坛机制,深化相关领域合作,使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更加务实、更加富有成效,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中非人民。 第五部分 中国与非洲区域组织关系 中国重视并坚定支持非洲联盟在推进非洲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在维护非洲和平安全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赞赏并支持非盟通过并实施《2063年议程》及其第一个10年规划。2014年中国设立驻非盟使团,标志中国与非盟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愿意进一步加强同非盟高层交往,充分发挥双方战略对话机制作用,加强政治对话和互信,促进双方在发展规划、减贫经验分享、公共卫生、和平安全和国际事务等领域合作。 中国赞赏非洲次区域组织在促进各自地区和平、稳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愿意加强与各组织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支持非洲次区域组织能力建设。 中方愿意同非盟和次区域组织建立和完善各种对话合作机制,加强中非区域和次区域层面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