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交流推动中美文明互鉴 聚焦习近平访问美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5 21: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地时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并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到,将为两国友好创造有利条件,中美两国虽地远,但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习近平说,未来三年,中美两国将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去学习,并且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时表示:“文明应该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到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时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美两国如果能顺应人民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大势,以更大的胸怀和气魄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中美两种文明就可以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对话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演进,并有可能成为人类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

西方一些政治学家将世界分为西方、拉美、伊斯兰、中华、日本、印度等几大文明,文明间的互动塑造着世界秩序。美国已故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非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将对“衰落的西方”构成挑战,文明冲突或难以避免。“9.11”事件及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有没有文明冲突的影子,学术界一度颇有争论。

异质文明在互动中是增进了解,相互包容,还是加剧“社会动物”式的认同政治,拉大彼此心理鸿沟,甚至导致对抗和冲突,对这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前景虽难预料,但这些伟大文明跌跌撞撞走到今天,都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生命力,但都在追求发展和超越。

美国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明的特质、权势和高度。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经受西方的冲击后浴火重生。基辛格说,中国不是在复兴,而是在恢复历史的周期。全球化将中美紧紧拴在一起,但两国政治制度、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宗教风俗又有很大差异。当前中美关系更多被解读为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竞争,那么从文明角度看,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否意味着中华文明将对西方文明及其主导的秩序构成挑战?排除权力和地理因素,同属西方的欧美对华态度为何有显而易见的差异?

随着教育普及和跨国交往、沟通成本的降低,不同文明有了更多机会和能力进行“跨文明比较”。以前属于社会精英的专利,现在已成为普罗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和旅游已从阳春白雪变成一种“大众消费”,英语学习从高大上“沦落”为莘莘学子的必修课,跨文化的网络阅读和收看正成为青年人的时尚。中美就商务、旅游、留学人员达成的签证互惠安排,既是顺应这一趋势,反过来也推动这一潮流。同样,美国在短短数年有十万青年来华留学、数万学者赴华访问,越来越多中学生在学习汉语,表明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在增加。中美人文交流和社会互动,正在书写两种文明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历史性篇章。

美国有强烈的向外推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动,有时甚至不惜武力。美国政治精英认为,如果世界都实行像美国一样的治理模式,那国际社会将安享太平。但中国人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保持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精彩。

文明的繁盛,国家的强大,既靠硬实力,也看软实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美国文明长盛不衰,其他文明自会受其影响,被其吸引。若以刀剑、口舌和霸权强人所难,不免要引发争吵和武斗。(张文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8 19:09 , Processed in 0.0554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