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自忠与临沂大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7:38: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38年1月,日本华北侵略军在占领山东兖州、青岛后,拟分兵两路南下西进,直取徐州。这两路为:一路由第五师团在青岛登陆,逼进临沂一带;一路由第十师团沿津浦铁路线南下进攻滕县,然后会师台儿庄,直取我战略要地徐州。

  1938年,进攻山东临沂的是号称“钢军”的日本精锐部队——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2月中旬,日军相继占领山东莒县、沂水后,继续南下,3月5日占领临沂以北仅20余公里的汤头镇。3月9日,日军再增加兵力,由坂本支队长指挥,向临沂猛扑而来。10日,日军步兵八九千人、骑兵四五百人,战车20余辆、装甲车60余辆、飞机10余架、炮30余门,以强大的火力向临沂猛攻。

  临沂距台儿庄90公里,为徐州东北的屏障。奉命坚守临沂的是西北军旧部庞炳勋第三军团。

  庞炳勋为人圆滑,善于左右摇摆,投靠各方势力,口碑不佳。抗战初期,他对抗日救国、民族大义还有清醒认识,但在抗战后期,他却投降了日伪军。

  庞炳勋部虽号称是一个军团,其实第三军团仅辖40军一个军,40军下辖一个39师,39师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另有一个补充团。此时,在坂本支队的猛烈攻击下,庞部仅以五个团兵力,经旬苦战,士兵伤亡惨重,渐感不支。庞炳勋连电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告急。

  临沂告急,李宗仁当即命令张自忠率59军从峄县急援,同时复电庞炳勋:“临沂为台、徐屏障,必须坚决保卫,拒敌前进。除已令张自忠部前往增援外,并派本部参谋长徐祖诒前往就近指挥。”庞炳勋与张自忠同为西北军名将,张部骁勇善战,由张自忠就近驰援原本是最佳选择,但庞炳勋接电后,反而顾虑重重。

  原来中原大战时,张自忠、庞炳勋都是冯玉祥手下的大将,彼此关系很好,亲如兄弟。不料,庞炳勋眼见冯玉祥不敌将败,遂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之前,出其不意袭击了还是友军的张自忠部,使他险遭不测。张自忠心中愤恨,誓报此仇。此次调至第五战区,张自忠便私下与参谋长徐祖诒陈述这一情况,表示在任何战场皆可拼一死战,唯独不愿与庞炳勋同一战壕。当时,第五战区各部队均已布置就绪,实在无兵可调,只有张自忠部尚可机动调遣。李宗仁请来张自忠,诚恳地说:“你和庞炳勋有夙怨,我甚为了解,颇不欲强人之所难……庞炳勋现在前方浴血奋战,乃属雪国耻,报国仇。我希望你以国家为重,受点委屈,捐弃个人前嫌。我今命令你即率所部,在临沂作战。你务要绝对服从庞军团长的指挥,切勿迟疑,致误戎机!”

  蒋介石也颇不放心,亲电庞炳勋:“此次鲁南莒沂诸役,该集团军作战以来,艰苦奋斗,至堪嘉尚。今后希与张军长自忠部确切协同,捕捉突进之敌而歼灭之为要。”

  没想到,张自忠闻言,立即回答:“绝对服从命令,请长官放心!”

  3月11日,张自忠率部从峄县出发,因军情火急,三天的路张部一昼夜急行军90公里,于12日抵达临沂北部的沂河西岸布防。

  张自忠到达临沂时,天已薄暮。庞炳勋得知司令部调动张自忠部前来救援时,心中忐忑不安,此时见到张自忠,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他紧紧握住张自忠的手说:“荩忱老弟来得正好。我的部队都在前线伤亡殆尽,现在补充团担任九曲店附近的作战,连我的警卫队都增援到第一线,再有就是我了。不过,我决心在临沂保卫战中和敌人拼战到底。”张自忠答道:“大哥你放心,我尽力帮你打赢这一战。”

  当即,两部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庞炳勋因该部伤亡殆尽,建议由张自忠部接替城防。张自忠认为,兵贵神速,更贵在出其不意。张自忠部已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可以对敌突发袭击,打敌一个措手不及。会议决定采纳张自忠的建议,对当前之敌反守为攻,采取正面坚守,两翼迂回,抄敌后路,一举歼灭的战略。

  3月14日拂晓,张自忠指挥主力部队开始强渡沂河,迅速向敌第五师团右侧背发动攻击。同时,40军为协同59军进攻,也进行拼命反击。两军相互配合,打响了第一次临沂之战。

  此时,日军虽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认为,从峄县到临沂,国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因此日军不但可以抢先击溃已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而且还可以逸待劳反击张自忠部。没想到,张自忠率领59军急行军,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并且不作休整和换防,直接发起攻击,猛攻日军第五师团背侧。加之庞炳勋部将士同时从阵地正面拼命反击,日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状况下,腹背受敌。一时间日军飞机、大炮、坦克均失去效用,而西北军的大刀却发挥了作用,40军和59军的将士们大都挥舞大刀,赤膊上阵,与敌军短兵相接,战况之惨烈,实属空前。张自忠更是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枪林弹雨,亲临前线阵地,沉着督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一夜之间,日军第五师团被歼逾千,损失惨重,被迫放弃正面攻城,转而对59军发起主攻。16日晨6时,日军由莒县赶来的增援部队千余名,及抽调与我40军正面一带作战的大部,在其炮火掩护之下向59军阵地猛攻,并以飞机10余架向我方阵地轰炸。双方展开混战,在沂河两岸逐村、逐屋争夺,反复冲杀,形成拉锯战,战线犬牙交错。双方冲杀不下几十次,59军两个师的连、排长几乎全部牺牲,营长也伤亡近半。

  第五战区司令部鉴于59军虽士气高昂,斗志旺盛,但连续作战,伤亡过重(已达6000人以上),疲惫不堪,建议该军暂向郯城后撤稍加休整,以利今后再战。而张自忠却要求抓住战机,再坚持一个昼夜,以痛歼顽敌。他说:“我军伤亡很大,敌人伤亡也大。敌我双方都在苦撑,战争的胜利,决定于谁能坚持最后5分钟。既然同敌人干上了,我们就要用精神和血肉拼命干一场,不打败敌人誓不罢休!”战区司令部感动于其志,遂同意张部再战。张自忠即令全军将士再赴第一线,倾其全力,向敌军作最后一击。

  16日夜10时,59军主动向敌发起空前猛烈的攻击,拼杀至17日凌晨4时,59军胜利攻克日军全部主阵地。晨5时,敌复倾全力猛攻,59军当即反攻,“激烈争夺,刘家湖失而复得者四次、崖头失而复得者三次、茶叶山一度被敌侵占旋复夺回,将该敌大部歼灭于我阵地前,其残部分向汤头白塔方向逃窜”。同日,庞炳勋抓住有利战机,率部出城,猛袭日军侧背,全力配合59军的正面攻击。18日,张、庞两军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日军,经过三昼夜血战,将日寇第五师团的两个大队几乎全部歼灭。日军第五师团横尸遍野,损失极其惨重,残余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被迫退守汤头、莒县一带,困守待援。

  在此战役中,张自忠、庞炳勋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激战七昼夜,共歼敌4000余人,“日军以载重汽车运回莒县尸体一百余车。敌在汤头、葛沟屡次焚化尸体,来不及运回者、就地掩埋者达七八百具”。中国军队为争取胜利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自3月14日至19日,59军38师、180师,阵亡官兵达3400余人。

  临沂一战,成为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大捷”。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得以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由于59军勇敢善战,战果辉煌,蒋介石特致电李宗仁,表示嘉勉:“临沂捷报频传,殊堪嘉慰。仍希督励所部,确切协同,包围敌人于战场附近而歼灭之。如敌脱逸,须跟踪猛追,开作战以来之歼敌新纪录,藉振国军之气势,有厚望焉。”李宗仁通电全国告捷。报纸舆论盛赞:“是役亦当增我抗战中之光荣一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3月20日 总第2736期 第一版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9-22 11:3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索弄多杰 于 2015-9-22 12:05 编辑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原为西北军系将领,中原大战后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曾参与喜峰口战斗。
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曾先后任察哈尔省省主席与天津市市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曾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九军军长,后升第卅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曾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
张自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之一。被后世誉为中华民国陆军战神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张家为临清望族,其父张树桂(字冬荣)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1905年卒于任内。张自忠6岁入私塾,后随父至江苏,由父亲教导。父亲过世后随母扶柩返回临清,1908年进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就读,1910年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北洋法政学堂,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转入济南法政专门学校。
1914年,前往奉天(今沈阳)。张投效陆军第三师随营学校。[1]后加入军籍,投效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车震),驻屯在新民屯。
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车震已升为旅长,率第三十九旅至湖南长沙以镇压护国军。当时湖南将军汤芗铭将第三十九旅扩编为湖南陆军第一师,师长车震,张自忠被委任为军官,任师部幕僚。但该师旋即被湖南护国军第一师击败,所部瓦解。张自忠遂改投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1924年,张自忠任团长,参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6年,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入山西与晋军作战。因战事不利,恐为其直属长官、第六师师长石友三所害,遂率部入晋(但并未加入晋军)。
直到1927年4月,冯玉祥加入国民政府北伐序列,改编西北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后,张自忠方从山西回归冯玉祥麾下,任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总务行政庶务)。1927年底,任第二十八师师长兼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校长。1928年北伐结束后,任第二十五师师长,该师曾在1929年的全国军风纪考察中列为全国第一。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自忠任第六师师长,先后击败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与教导第二师(师长张治中)。西北军失败后率第六师残部入晋追随冯玉祥。
1931年1月接受张学良节制与改编,西北军残部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后改番号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张自忠任第三十八师师长当承德于1933年3月4日被日军占领后,日军继续往南占领长城各隘口。第二十九军原奉命至冷口接应万福麟部,但途中即接获该部已退至喜峰口附近,于是第二十九军改道至喜峰口阻敌。3月7日,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与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师张自忠在距喜峰口30公里处设立敌前指挥所,3月9日开始双方在喜峰口周边激战,于是张自忠、冯治安,与在喜峰口的第一○九旅旅长赵登禹商议后,决定进行夜袭。3月11日夜,由赵登禹率领,分三路从日军后方突袭阵地;由于西北军的传统,第二十九军士兵均配一副大刀,因此突袭队又称为大刀队。该役共歼敌千余人,此后双方僵持于喜峰口,日军一部转攻罗文峪,于是从第三十七师与第三十八师各抽调一团至罗文峪,归第二十九军暂编第二师(师长刘汝明)指挥,再度击退日军。
   不过当商震部在冷口为日军突破后,第二十九军为避免腹背受敌,遂向西南方向退却。由于在喜峰口与罗文峪等地的战功,第二十九军的高级军官共11人,在1935年7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长城战役后,第二十九军返回山西,后将察哈尔省的抗日同盟军缴械,全军移驻察哈尔省,张自忠仍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驻宣化。
1934年张自忠率第二十九军营长以上军官至庐山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张自忠以第一名结训。
1935年6月,由于何梅协定,国民政府中央军退出河北省,于是日军默许下,第二十九军进驻平津。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张自忠任委员,兼察哈尔省省主席与第三十八师师长。
1936年6月改任天津市长,第38师亦移防天津。1937年3月,日军突邀宋哲元访日。
依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部辅佐官寺平忠辅的内部报告所示,是为“如何使宋哲元逃不出我们的掌握,乃是北平特务机关应尽全力的任务。”为减轻日方压力,宋哲元遂命张自忠率团访日。从4月23日至5月29日,张自忠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则宣传为“代表团在日期间受到各方面热烈的招待,满载而归,每个人都满脸喜气,亲日气氛的造成已收到相当效果。”虽然张自忠发表声明称仅考察日本工业,但国内舆论并不相信,自始张自忠被视为亲日派,甚至是汉奸。
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与宋哲元均认为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但7月17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谈话,已拒绝对日方做进一步的让步。7月25日,冀察政务委员会中止对日军协商,同日日军发动攻击,28日第二十九军军部被日军攻破,佟麟阁副军长与赵登禹师长殉国。于是宋哲元决定将第二十九军撤到保定,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都交由张自忠代理,以掩护第二十九军撤退。但这么一来,张自忠就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待第二十九军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从8月1日试图逃离北平,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抵达天津,10月10日才在秦德纯与张樾的陪同下,在南京市与蒋中正见面,之后张自忠以军政部中将部附的身份留在南京。中央政府于12月迁至武汉后,才发表张自忠为升任第五十九军军长[注 1],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


1939年3月,由于在京山一役击退日军,国民政府加张自忠为上将衔[注 2],并颁四等宝鼎勋章。5月1日,日军第11军(军长冈村宁次)向襄河以东的随县与枣阳进攻。6日,襄河以东阵地为日军突破,张自忠率第五十九军渡河,击退日军后,在5月10日反而切断了日军的交通线,迫使日军撤退。该役之后定名为随枣会战。
12月12日,军事委员会发动冬季攻势,以第五与第九两个战区为主攻地区。张自忠指挥13个师攻击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田中静壹),但由于日军已经掌握国军的计划,于是国军部队被迫进攻日军的既设阵地。双方在锺祥、长寿店缠斗三个星期后,在周碞的第75军支援之下,严重损失的日军才在2月下旬后撤。
1940年
由于日军冬季攻势损失严重,为消除第五战区威胁,遂调集6个师团,装甲与航空大队,向枣阳与宜昌一线进攻,拉开枣宜会战序幕。日军在各战场均无重要成就中,遂分兵两路冀图犯中国陪都重庆,一路攻襄河东西两岸,牵制国军南下,一路沿长江犯沙市宜昌,动员兵力10万以上。[2]张自忠第三十三集团军在锺祥京山断日军归路,以完成合剿兜抄之战略。
5月1日,日军第3师团(师团长山胁正隆)、第13师团(师团长田中静壹)、第15师团(师团长渡边右文)、与第39师团(师团长村上启作)对右翼兵团襄河以东各阵地发动攻击,以其会师于枣阳。5月3日,右翼兵团长寿店阵地被突破。之后,张自忠决定在5月7日率领第七十四师至河东以增援第三十八师与第一七九师。临行前张自忠写信给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内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5月8日,日军第3师团与第13师团会师,第39师团占领枣阳。5月中旬,张率部渡过襄水,阻截由襄花路向枣阳集中之日军主力。[1]张与第三十八师与第一七九师取得联系。于是张自忠在5月11日亲率部队往北追击(此时张自忠所指挥的部队共第三十八师、第七十四师、第一七九师、第一八○师等,与骑兵第九师,共5个师番号,但战斗兵力仅2万人),以求截断日军退路。为避免此一结果,日军第13师团与第39师团便往南正面攻击张自忠部。5月13日,由于第一七九与第一八○师为日军所阻,因此张自忠命第三十八师为左纵队以接应第一七九师,他率第七十四师与骑九师4个团为右纵队,以接应第一八○师。日军以第39师团攻击右纵队。5月15日,第39师团将张自忠与第七十四师围于宜城南瓜店。
  5月16日,张亲率第七十四师与日军在方家集激战。张部随身官兵仅2,000人,而日军步骑在4,000人以上,炮20余门,遂分左右向张部包围于南瓜店。国军伤亡殆尽,张在枪林弹雨中指挥,肩部已中弹,仍誓不退后,所有官兵均一致以最后生命,争持南瓜店阵地。未几张再中一弹,拟拔剑自刎,为属下阻止,张终声竭而殉国。 日军验明身份后,在陈家集征集一口棺木将他下葬。第三十八师师长黄维纲获报后率便衣队将遗体夺回,5月18日送回集团军司令部,以上将礼服重殓,经宜昌转送回重庆。张殉国后,国府明令褒扬特予国葬。追赠陆军二级上将。5月28日,灵柩抵达重庆,蒋中正率军事委员会高级将领与国民政府五院院长亲临致祭,蒋还抚棺痛哭。1940年7月7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张自忠,立张自忠墓位于重庆市梅花山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9-22 11:4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索弄多杰 于 2015-9-23 07:07 编辑


庞炳勋,字更陈,1879年10月25日(光绪五年九月十一日)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南阳庄村。

本为国民军孙岳旧部,冯玉祥部属,中原大战末期时因遭到东北军与北伐军夹击而倒戈投靠张学良,在投降前为了补充失去的兵力偷袭仍为友军的张自忠部队,造成日后两人关系不和。
在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将其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军,庞炳勋任军长,虽然号称一个军,但下属兵力只有一个40师,同时没有地盘,成为其西北军大老不相称的杂牌军级单位。在东北军失去领土后庞炳勋与旗下部队长期驻扎在河南。
抗战时亦响应国民政府开赴前线作战,在徐州会战时以一师之兵挡住了日军第5师团进攻临沂,并成功支撑到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前来救援击退来犯日军,成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石。因徐州会战军功,庞炳勋升官为第三军团军团兼任第四十军军长兼任第三十九师师长。民国28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民国29年兼任河北省主席、中央监察委员。
在河北省作战上主要是依靠敌后游击战为主,随着日军在华北的反游击、清剿扫荡下,24集团军在当地折兵损将。
1943年4月日军发动太行山战役扫荡当地的24集团军主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加上先前降日的旧部孙殿英的劝说于1943年5月投降日本,并于汪精卫政权中任暂编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一职,后任开封绥靖公署主任,然而其降日后仍有相当大的独立运作空间,任职之处成为重庆政府与南京政府的中介处,成为各方沟通的桥梁,因此国民政府在战后并未对其定罪。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庞炳勋因其军功与敌后维持与重庆政府的联系等原故,并未遭到政府清算,随即被蒋中正任命为先遣军司令负责受降事宜。
1946年,在国军第四十军遭解放军歼灭后,庞炳勋召集将其建立的汪伪四十军与四十军残部重新整编为师,“哭陵事件”被郭汝瑰陷害离职成为平民,流寓开封。
1949年随国民政府到台北,和孙连仲合开餐馆度日,1963年1月12日病逝,享年85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9-23 07:09:03 | 只看该作者

采来父亲鲜血浸透过的土地上盛开的鲜花,张廉云告慰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9-23 07:15:0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临沂,滕州阻击战,焉能有台儿庄大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9-23 07:20:01 | 只看该作者



刘震东(1893年—1938年2月22日),字曦洲,山东沂水(沂南县张庄)人。东北讲武堂毕业。抗日爱国将领。少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随父攻雕花木工,兼习书法、绘画。后入沂水县衙做事。

   1938年2月18日于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分两路进攻欲占领临沂,直取徐州。在山东莒县城墙督战时,被日军击中头部,身亡殉国。后被追赠中将军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 01:44 , Processed in 0.0916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