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格兰不相信眼泪:一个理工男在英国金融业求职Quant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19:3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不少人贴在海外找工作的经历,一个比一个煽情,一个比一个惨绝人寰。心想不就是比谁更悲催吗,这个哥们也行。我就来凑个热闹,权当是给学弟学妹点经验了。

我本也没想出国,大好青年,不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跑去给帝国主义鞠躬尽瘁,这对得起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得起胸前曾经飘荡的红领巾吗。直到被大学上的最后一年误入了新东方,给一句人生要完整洗脑了,于是安慰自己说社会主义建设要用好钢,我这种烂铁还是去祸害帝国主义比较好一点。就这样开始考GRE,托福,雅思。
GRE不难,就是背红宝书。托福是真心考英语,要听要写,那绝对是我的罩门。高中时每逢模拟考,我只要英语及格,基本上总分就能排在年级前列。至于英语考试超长发挥这样的奇迹,从来就没有降临到我所在的这个宇宙。本以为稳拿到清华的特招,好像叫黄表还是什么记不清了,这样就能够绕过英语这道坎,结果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告诉我黄表黄了,成了黄粱一梦,我第一反应是原来这个世界上终有一门学科是不能逆袭的。已经荒废了好几个月的我,不知道是怎么熬过那一个月的,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做题,唯一的调剂就是临睡前听两遍beyond的光辉岁月,仿佛间我开始觉得广东话也是有可能听懂的。清华是不报了,人活着总要有点骨气。读工科就去交大吧,离家近,而且好像不用再学英语了。结果到了大学才知道居然还有四六级,谁出的主意,你出来,我跟你拼了,不要让我见到你。。。英语基础的脆弱直接导致了将来求职的种种困境,后面会交代。
好不容易把GRE和托福都搞定的时候,美国纽约也有两幢楼被撞了,你算准的吗?看到同学考研的进名企的各有归宿,我动摇了,也许在国内找份工作,凭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性格娶个老婆生个娃日子也能过的不错。当我怀揣着无数荣誉证书和本科时发表的论文以为轻而易举就能叩开理想企业大门的时候,才知道现实就是用来戳破幻想的。一个面试官问我交大有点本事的都出去了你怎么还在这?怎么还在这?还在这?我神思恍惚地下了楼,也许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也许我也就是那种在国内混不下去所以才不得不出国去镀镀金回来再伺机蒙人的假洋鬼子,不管怎么说,我就这样背伏着巨大的失落去新东方突击了个雅思然后跑到了英国来。
英国留学的前因后果种种轶事暂且略过。在伦敦的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里做研究的时候,我渐渐找回了一点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信开始演变成了自大,拿着全额奖学金,做着英国国防部的项目,有着我认为最棒的导师同学同事,论文一篇篇的发表,我又一次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我甚至在比较酒泉和休斯顿的生活质量,憧憬着夕阳西去,火箭耸立在发射架上,斜影洒落在我身侧,那是何等的英雄主义。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博士第三年。期间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的突然过世,让我断绝了毕业后利用国内关系找个饭碗的念想,本以为有张底牌,但是生活再次告诉我人生是没有底牌的,我于是全力以赴开始在英国找工作。虽然主要是为了给学校的自助餐提些宝贵意见,还是跟着几位同学去参加各大企业在学校的宣讲会。这时我渐渐发现不对了,怎么几乎没有要工程博士的公司,最夸张的是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家,如英国石油,开给博士生的工资比给硕士生的只高500块,是一年。我知道你们掏油是挺辛苦的,可是油再黑人不能黑啊,确定没有少写一个零吗?更诡异的是,对理工科博士最感兴趣的居然是银行。什么交易员,风险控制,IT,甚至营运部都大门敞开,特别是研究部门,有一种职位叫Quant,竟然还只收理工博士。我一直以为金融只需要加减,偶尔用个乘法,星期八才会考虑除法,更不要说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了。我还真去做了番研究。这一查不要紧,我从此抛弃了学习了八年的控制工程,踏上了一条艰难求职的不归路。
为什么QUANT对理工科博士的吸引力如此之大,很多人说是钱,当然有这个因素,皇上要臣妾不爱钱,臣妾做不到啊。但这绝不是全部,我个人觉得一个难以抵挡的诱惑就是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你的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地转化为你能看见的东西,而不是经年累月地停留在期刊论文中。想象一下,保护伞公司科学家把T病毒研究出来却不能去搞几个僵尸试点一下,那是什么样的憋屈。就这样,什么NASA什么嫦娥已经被我甩在了脑后,我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个无节操的人,或者太容易屈服于现实。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换行是对还是错。
我起步很晚,开始准备找金融工作的时候,同学都已经看了很久的书,有的甚至已经拿到了在投行的实习。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说笨鸟先飞,我就奇怪,要是能先飞那还是笨鸟?无论如何,既然下定决心,就义无反顾。那是06年的夏天,博士论文交掉后,我在纽约一家国际组织实习,时不时跑到华尔街去看看,听美国的朋友侃着几位华人大牛的传说,我对自己说,就这行了。这是在次贷危机半年前。回到英国,我一边做博士后,一边开始制定学习计划,自以为磨刀不误砍材工。谁能料到刀还没磨好,材没了。我这个野路子,因错过了大多数投行的PHD特招,就只能和国军,伪军,皇军,匪军一起竞争有限的几个初级职位,困难可想而之。
Quant,量化金融分析师,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给衍生产品定价,俗称Q Quant,一种是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套利,俗称P Quant。因为谐音,我们都叫自己矿工,但第二种牵涉到大数据挖掘,所以我觉得更像挖矿的。还有些人把Quant developer就是实现模型的程序员也算作Quant,这里我先略过。对于不熟悉金融行业的理工科毕业生,一时半会理不出头绪。我在这上面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弯路(篇幅有限)。尽管世事无绝对,这两种Quant对专业背景和技能要求是不太一样的。简单来说,前者偏理,后者偏工,当然数学是百搭,什么都行。前者要求对偏微分方程和随机分析的透彻理解,而后者则是对统计,时间序列和线性代数的熟练运用。两者的共通之处是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都很高,不光是编程修养要高,对数值算法的运用也要娴熟。具体实现又有所区分,前者多用C++,而后者则是百花争鸣,很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高级语言都有用武之地。那家最伟大的量化对冲基金公司招人的顺序就很明确,计算机,数学,物理,当然PhD。对于一个搞电子工程的博士来说,显然第二种Quant更贴近我们的专业,我当年却毫无概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自己并不擅长的偏微分,跟物理学博士同台竞争。典型的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孙武老爷子我对不起你。
07年次贷危机刚有苗头的时候,就业市场还不是太糟,我一边啃着几本衍生物的宝典,一边见缝插针,海投简历。起初没经验,经常是一份简历投不同的公司,后来才懂量身裁剪的重要,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职位,为了改一份简历我经常苦思冥想到深夜。公司网站,招聘网站,猎头网站,什么都试过。那时还有很多投行大量招本科毕业生管培生什么的。我便装嫩,也申请了。还真去过一次,和本科生一起玩团队游戏,很尴尬,就是分成几个小组,给一个小项目,最终看小组整体完成度和个人贡献。我连题目都没看完,同组的本科生已经在讨论方案了,每个人都争着当尊上,我基本上就没能插上话,估计要不是一开始介绍过,这些上仙定会以为我这就是一监考的。总之对于想成为Quant的人,申请这些有些浪费精力,我试过几次也放弃了。
个把月后,终于拿到了第一个面试,雷曼兄弟,对,你没看错,就是它,那时它还没超级马里奥兄弟有名呢。好像是信用部PHD职位,面试是上午,在金丝雀码头,出了地铁站就到。是个30来岁的博士,一对一,上来先让我介绍自己的论文,我本以为这很容易,自己的研究当然应该是手到擒来。结果讲了一半就打断我,说听不明白,让我用英语讲。老大,你虽然颜值很高,绝对够演还珠格格里的康熙,那也不能这么糟践我吧,我才讲到二级火箭呢。就这样,因为啰嗦,我回家了。在地铁上,我总结了面试第一条教训,不会写七步诗的博士不是好quant。说白了,就是如果不能保证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把自己的经验,研究,学历,生活,理想,动机,祖宗八代等等都讲得一清二楚,就不要跨进那扇门。
接下来是摩根斯坦利,也是PHD职位,由于我迟到了,面试我的人要开会,把我交给了一个很和蔼的老头,然后在宾主落座交谈甚欢的时候,他突然拿出了个电脑,打开表格,上面有一大堆期权数据,要求我直接算出定价。霎那间,在我眼中,甘道夫变成了伏地魔。我上次用excel表格的时候伊拉克还是萨达姆当总统呢。就这样,因为微软,我又回家了。第二条教训是面试绝对不要迟到。
瑞士信贷的面试是招固定收益PhD实习岗,半天。第一个小时是做题,跟考试一样,一堆人,一人一个桌子,一支笔,一份卷子,8,9道题,有解定积分的,有算方差的,居然还有求矩阵的逆,我真是醉了。跟所有考试一样,总有几个人早早的交了卷子,然后很不屑看看我们走了出去。还好,我久经考场,铭记一定要跟考卷多培养培养感情这一铁律。交卷等了半个小时,通过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房间,和一到两个人面谈。面我的又是个老头,问了问对几个衍生产品的理解,然后印象最深的就是问我认为金融里什么最重要,我脱口而出:赚钱。就这样,因为短路,我又回家了。第三条教训就是,别以为当Quant就可以不看金融的书,像复兴科技这样只招没有金融经验的毕竟是少数。
Mizuho我申请了他们的自营业务算法交易部门,面试很快,一个人,问了我四道题。前面我回答得还可以,最后一道,是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100层楼,两个一样的蛋,在某一个楼层或以上把蛋扔下去就会破,要求设计一个策略扔最少的次数就能找出那个楼层。我回答的不算好,费了些功夫才答对了策略,但关于在最优策略下最大掷蛋数的推导显然没能打动面试官。最让我蛋疼的是我以前看到过这道题,但嫌解答太繁琐猜想面试不会有人问于是跳过了。就这样,因为鸡蛋,我又回家了。面试第四条教训,不管申请什么职位,都要准备好脑筋急转弯,不要以为有些面试题家喻户晓就不会被问到,面试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空去设计很多题。能买到的面试书都要看。
高盛的人特年经,怎么看都是智商甩我几条街的主,就像会走路的霍金,无敌啊。很直接,上来就是统计和算法,7,8道,我感觉答得还好,可是他说基于我的简历,排序算法的对比分析他对我的期望更高。就这样,因为排队,我又回家了。不要把自己简历写得太夸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任何写在简历上的都是你应该有绝对把握的,否则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我要说的第五条教训不是简历,而是诚实。
屡败屡战也要先总结自己,我在悲苦中反思,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英语是个重要因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面试官想看到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你的思路以及在压力下的表现。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行云流水般传递给面试官,那么至少证明在将来的工作中日常讨论不会有障碍,这绝对是个卖点。
休整了个把月,我意识到,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不会做错。但也什么都不会做对。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浪费机会,但另一方面,五分把握不战,七分把握不战,非要十分把握才战,岂非成了袁本初。所以刀枪出库,马出南山,我再战。
Brevan Howard是我面试的第一家对冲基金,我之前一直以为对冲基金都跟索罗斯一样劫贫济富。通过面谈,我对他们的印象改观很大,感觉劫富济富也有在做,这个我喜欢。职位要求没明说,但基本只面试Phd。第一轮问了我19个问题,全部都是数学或脑筋急转弯。没过几天就通知我去第二轮,换了个两个人,问了12个问题,每个稍长,也都是数学题,脑筋急转弯只有一个,问伦敦有几个理发店。我听成了有多少灯泡店,心想这年头只有专门当灯泡的,哪还有专门卖灯泡的。就这样,因为灯泡,我又回家了。面试教训第六条,问题不明白就问,不要闭门造车。
接下来,美林,DEShaw和巴克莱资本都到了第二轮或第三轮,但是前两个最终都败在编程上。我本以为数学比编程重要很多,但实际上从电子交易普及以来,一张纸一支笔就能撑起一个Quant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第七条教训,不懂编程,最多就是Quant交易员,成不了Quant。巴克莱给了我半年的PhD 实习岗,有很大的机会转正,我的签证就要到期,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决定抓住这根稻草。
然而,几乎同时,一家伦敦的量化对冲基金也给我全职。说起来我面试了整整三天,见了无数的人方才搞定。我当时想,对冲基金还是不稳定,去投行更保险。但与这家公司的掌管研究的长老一番长谈彻底改变了我的决定。他来自香港,从小在英国长大,也是控制工程的博士。他成功的说服了我搞控制的更适合买方而不是卖方研究,特别适合数据挖掘这种对冲基金模式。而且忠告我在大门派虽然修仙资源丰富,但天才太多,一般人,别看了就是你,通常都在外门混着,每人能分到的灵脉极为有限,在小门派进去就是内门弟子,很大机会成为核心甚至真传弟子,到时灵器秘籍丹药多到就怕你储物空间不够。就这样,在走了将近一年的漫漫求职路,我终于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第一份Quant工作。谁曾料到结束却快得多。
罗老爷子说过,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我想问问罗老爷子,我可不可以不要浪花啊。
08年的冬天来得比平常稍微早一些。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我工作到第八个月的时候,同事还在庆幸我们比同行好上很多。特别是雷曼倒掉后的这三个月,市场上尸横遍野,我们却逆生长。要知道很多竞争对手都亏损30~40%以上,我们竟然有两位数的正回报。大家甚至都在讨论年终奖的事。
就在圣诞夜的前一天,我早早来到了伦敦塔桥旁的办公室,因为圣诞要去朋友家过,我脑子里都在想着还有什么没买。然后就发现电脑打不开了,然后就发现同事的电脑也打不开了,然后就是二十几个黑西装走了进来,然后是我们的女CEO如幽灵般冒了出来,宣布伦敦办公室关了,每个人依次进会议室,互相不要交谈。我小地方来的,哪见过这架势,比安答应第一次侍寝还紧张,脑子一片空白。进了会议室,女老板和HR宣布了我的权利,就是除了自己买的书什么都不能带走,发一个月的工资,不给奖金,半年之内不能去竞争对手处。
我就这样结束了人生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作。捧着一堆书,我在泰晤士河边坐了许久,看着一艘接一艘的游艇从面前驶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里盘算着回去怎么跟老婆说。刚刚办完婚礼,买了房子开始付房贷,老婆以陪工的身份也刚开始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还没看到生活的曙光就先看到了它的黑暗。我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啊。最多只偷吃过一次巧克力还是5岁的时候,砸过一次学校的玻璃,跟着高年级大哥打劫过小朋友一次但没分赃,从未吃过霸王餐。这么清白的人生我容易吗。
反而是后来从新闻上我才知道原因是女老板和男老板,也是夫妇,闹矛盾,而我们伦敦的模型组被认为是男老板一派,所以女老板趁着男老板度假时把我们统统干掉了。哎,我不算躺着中枪,我认了。
抱怨没有用,把以前的面试书都找了出来,再来过吧。可那是2008年底,投出的简历无人问津,发出的邮件石沉大海,过去殷勤的猎头人间蒸发。有朋友介绍,面了bluecrest 和DPFM,虽然没能进,还是很感谢朋友们。
何以琛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如果你心中有了一个,那么其他的就都成了将就。何以琛不愿选择将就,我愿意啊,可将就都看不上我怎么办。我也不是一定要去复兴科技这样伟大的公司,只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屡屡受挫之际,我已经不再把目光只局限于投行和对冲基金。什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数据服务商,如果有哪一家可能招量化分析师的机构我没投简历,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办公室在NASA刚发现的另一个地球上,1400光年,回个球太不方便了。实际上这是乱投医。进一个公司一定要进直接和利润相关的部门,学医的千万不要去当太医,一不小心就成了小主的弃子。
在我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英国这个伤心地的时候,我如今的老板打了电话给我。原来是我前男老板把我推荐给他。事情还没完,我那前女老板,居然也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老板威胁说不能雇我。我老板只说了一句,你可以去告,但你一定会输。
一位很牛很牛的牛人说过,当你要杀一个人的时候,对他客气点不会费你多大功夫。显然我的前女老板没有这样的慈悲。不管怎么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在和她前夫打官司,我想恐怕没有赢家吧。
如果让我总结,在英国找工作,就如同造一辆汽车,学历是你的底盘,专业知识是你的发动机,人脉是你的变速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英语,因为这是你的轮子,它承载你实现梦想。只要能开出去,一路上总能看到些风景。当然,如果颜值是燃料的话,我这辆一定是含铅的。
我求职经历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未曾正视英语的重要性,早期面试中问题听不懂,自己想法表达不出,白白浪费了很多机会。我还算是幸运的,现在的老板居然能忍受我的英语,虽然偶尔会拿我的语言说笑,但最多也就是怀疑我是朝鲜来的。大部分的英国公司在这方面很残酷,没有过硬的英语沟通和写作能力,寸步难行。所以不管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在英国,把英语能力的准备放在求职的重中之重绝不为过。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到现在也没测过智商就是怕自己接受不了。别人家孩子读书的时候我读,别人家孩子玩的时候我也玩,我和别人家孩子最大的区别是我趁人家睡觉的时候的多学半个一个小时。就这样日积月累,以勤补拙,我一步步读到了博士。常常看到论坛上讲什么什么牛人面一个拿一个,我没这本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容易进去,没混几天还被人给踢了出来。我仍然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天道酬勤,只要准备充分,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是时间和机遇。我知道Quant领域有很多天才在,也许我这种凡人走不了太远,但我会走下去,能和天才共事也是一份荣耀。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会拥有一样东西。当你不再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又会失去它。这样东西便是勇气。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5 14:10 , Processed in 0.0664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