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清涟:无处不在的“美国乡镇精神”- 漫谈美国的“民治”(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7:2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ave 于 2015-6-12 17:22 编辑

何清涟



维吉尼亚州史密斯菲尔德镇的主要街道(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要感受美国的美丽富饶,得去那辽阔的乡村;要知道中国的贫困绝望,应该去看中国的农村。”

——本文题记

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延续了十多年的乡村悲歌:“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落”,无论东西南北中的农村,有几个特点是共同的,村霸横行、黑社会当道;污染严重,垃圾围村;无所事事者日渐增多,聚众赌博成了乡村主要生活模式;道德沦丧,教育等公共事业瘫痪。由于痛感到乡村正在崩坏,以至于“社会各界呼唤重建乡绅制度”,即呼唤回到被中共消灭的乡村自治模式。

托克维尔盛赞的“美国乡镇精神”,指的就是美国的民治。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风景美丽、安祥宁静有序的美国乡镇。考虑到国内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介绍,疏忽的恰好是托克维尔最看重“民治”,因此,我想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中国人从细微处了解美国的自治。

美式民主的精魂:民治

1863年11月,在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有一段经典名言,其英文原文是:(The government)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will never die),这话被译成中文,是(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会凋零),最后被提炼成“民有、民治、民享”,虽然远不如英文表述精炼深刻,但是也还算传神。

从政府制度方面来介绍美国政治制度,比如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司法制度、新闻及言论自由的书被译成中文的有不少,但从自治这个角度介绍美国民主政治根基的书,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著作能够超越两百多年前托克维尔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

与其他论者所不同的是,托克维尔没有停留在政治制度层面考察民主,而是深入到社会关系、人的思想感情和民情等构成的社会状况来考察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在美国的良性发展依托于一系列自然、政治和社会条件。包括:美国的自然环境、法治和民情。但三因素相比较,最重要的是民情。因为纵有最佳的地理位置和最好的法制,没有民情的支持也不能维持一个政体。而且民情还能减缓不利的地理环境和最坏的法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自托克维尔这本名著问世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政治也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依然未变,即托克维尔赞美有加的“美国的乡镇精神”依然在承托着这个世界超级强国。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只要不将自己封闭在china town(唐人街)里,都会感受到美国“遍地社区”,无数个美丽的乡镇与社区,分布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只要愿意深入社区生活,都能感受到美国乡镇是一个自由而强大的集体。所有的镇、县都建立在同一原则上:每个人都是和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的最好裁决者,并且是满足自身需求的最合适人选。他们是乡镇(社区)的成员,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他们有密切关系,义务的履行与权利的行使都同样重要。

这不是高深的民主理论,而是一种民主的践履。我亲身参与过几次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就是美国人对《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践行。但我知道,参与讨论的美国(包括移民),其实大都没有读过那本长达数百页的书,与其说他们是在践行那本书的规则,不如说是那本书的作者将美国乡镇自治的经验及从这一起点出发的各种议事规则加以总结细化,汇集成书。

小镇居民如何拒绝了一所车站

每当我开车路经本镇一个宁静美丽的老人社区,就想起这块地曾经可能遭遇的命运:如果不是本镇居民就自身利益采取集体行动并做出裁决,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嘈杂的货运车站。

我所居住的镇有一块公用荒地,被一家货运企业看中,想在那里建个货运车站。镇政府认为这可以拉抬本镇经济,提高就业率,充实镇财政,于是强调这些好处,希望本镇居民赞成。但建车站必然要修轻轨,铁路沿路经过的几个小区与车站所在小区的居民必然受到噪音影响。于是一些居民开始了解情况,互相串连,交流看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不同意建车站。中国人看了也许奇怪,区区几位居民,难道就可以让镇政府罢手?这是美国法律赋予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权力,20世纪中期,美国人也曾为污染问题深为苦恼,但他们不是坐等政府对此负责,富有自治传统的美国公民开始推动环保的公众参与,在公众压力下,美国于1946年出台《联邦行政程序法》,当事人参与听证制度成为这部法律的核心部分,为后来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奠定了基础。

过了几年,镇政府又提出车站方案,原来的反对者中坚人士当中有好几位已经搬迁,力量需要重新聚集。于是,当年的参与者在Local News(地方小报)上发布消息,标题是《乌云又在我们头顶聚集》,细述此事来龙去脉,号召本镇居民再次集结力量,反对镇政府的决定。经过网上讨论与一次聚会,大家发现,只要那块地空着,镇政府就会时常“惦记”这块地。大家决定讨论如何更好地使用那块荒地,既能让镇政府有一笔财政收入,又能一劳永逸地让车站这块乌云散去。于是关心这件事的行动者再次在Local News发布消息,并特别说明,虽然受影响的只是几个社区与轻轨路经之地,但也请距离车站选址很远的本镇居民参加,共同施加压力。我看到这条消息后,一则想帮助这几个小区的居民否定镇政府方案,二是出于体验“民治”的好奇心,决定参加会议。在会议上有人提出,本镇还欠下建低档住房的一笔公益债,可以使用这块地建设老人公寓折抵。这笔公益债如何欠下的呢?因为新泽西州有个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高中低三档住房,以便各阶层混居,避免穷人区的出现,帮助穷人家的孩子上好学校。美国税制,房地产税是地方税,主要用于教育经费,因此房价高的好社区,教育经费必然充足。按规定,本镇还应该建30多套低档住房。但是,建老人公寓与建低档住房之间可以折算,这当中有套复杂的算法,专业会计师与律师懂这些专业门道。参会人员认为此议甚是合理,一致委托参会者当中的专业人士拟出方案。一个多月之后,一个非常详细可行的方案形成,提交镇政府放在网上公示了三个月,待本镇居民没有异议之后,组织者将此提案交给本镇议会,由议会形成决议,这块地的用途终算获得解决。如今,那块地上已经建起了几十幢漂亮的single house(独栋房,即中国所称“别墅”),花木掩映,各种鸟儿在树丛中跳跃,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和谐。这次参与让我体会到,美国这种当事人参与听证制度形成的决策,比镇政府的决定更符合公众利益。

社区自治:积跬步以至千里

用中国流行的话语来说,这个小镇的居民成功地从事了一次“环境维权”。事实上,美国的环境保护是在民众参与下推动的。中国人大都只知美国蕾切尔·卡逊夫人那本名著《寂静的春天》,以为美国环保运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却不知道早在1946年,美国就颁布了《联邦行政程序法》,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奠定了基础,如今早已成为美国乡镇(社区)自治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环境维权已进行了将近20年,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与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都规定,地方政府要就环境影响评价发布公告,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设立意见征询阶段,通过听证会等征集公众意见,对意见作出有效反馈,比如在最终的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未采纳的说明。比较之下,会发现大多数条文与美国的相关法律并无太大差别,只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可能是刻意为之),就是环评法规定的意见征询阶段仅为10天(美国各州规定不同,为2个月到半年)。中国人本来就有如一盘散沙、更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这么仓促的时间,就算有热心人,也没有组织利益相关者讨论的时间。

国内不少人认为,社区自治应该在民众有了选举权之后才谈这事,我不认为这二者是互相排斥的,争取社区自治与争取民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环境生态受破坏非常严重,中国的公众完全可以先行动起来,利用现有的制度,比如上述两部公众参与环评的法规,要求延长征询意见时间,将10天改为60天,从小处入手,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最后通过点滴努力倒逼民主化改革。



居民迁入纽约的莱维镇的新居(1947年10月)

1947年,第一座“莱维镇”建成于美国纽约长岛,这是个全新的社区。……郊区连同建立新的学校系统、新的娱乐设施和背后的管理单位这一系列问题,使得许多美德所赖以产生的条件重现了。……如同19世纪新的州、县和新兴城市为政治民主提供了新的角逐场所一样,成千上万的新郊区及其无数的地方性问题唤醒了20世纪中期美国人的政治兴趣和活力。
——Daniel J.Boorstin《美国人民主历程》

公立学校管理的社区参与制度

美国人参与社区公立学校管理,是自治的重要内容。美国的公立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当地居民的房地产税,部分来自州政府的财政补贴。每个镇都有一个由当地居民选举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学区教育委员都是本学区的纳税人,也可以是前学生的家长。我居住的小镇的学区教育委员会当中有位不到40岁的韩裔医生,算是亚裔代表。一切有关学校的大事,都得经过教育委员会同意,在学校与学区委员会的意见不一致时,会公示并通知学区内的居民表决。这些居民住在本区域内,但不一定是学生家长,他们的纳税支持着学校经费。

对于中国人来说,入学是件大事,尤其是外来暂住人口。在美国没有这问题,在一个地方入住,不管房子是租还是买,学龄青少年均有在当地入学的权利。我儿子刚来美国时,按学校公示的日期(开学前三天)去学校登记,所需出示的证明,下列三样有一样即可:房产证、租房合约,或者水电费、煤气费帐单,这三样文件上有住户名字,可证明为本区居民。对外国学生有个简单的考测,即报名时当即让学生花半小时做一份数学试卷,目的是为了确定水准,以便编入程度不等的快班、普通班、慢班。为何选数学?因为公式及计算方式无语言障碍。整个过程简单得惊人,考测完之后不到半小时,就拿到入学通知与课程表。我是外来移民,情况在中国类似于大城市的外来暂住人口,暂住人口的孩子上学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全部手续办完后,我还不敢相信,这就算办完入学手续了。

社区居民“管得宽”

就我记忆所及,近几年需要学区居民表决的事情有三件。一件事是州政府给学校的补贴减少,因此学校希望减少早上校车接送的停车点,比如我所在小区内原有4个点,每个停五分钟,现减少成一个点,这样可以让同一辆校车在同样的时间内接送两次,一个学年可节约280多万美元。这一决定遭到许多6-8年级学生家长的反对,认为冬天下雪,学生要步行到接送点需要花10多分钟,对孩子来说太辛苦。因为联署反对声明的有300多位家长,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召开一次本区居民听证会,因为如果要维持校车班次,这280多万美元的缺口得通过增加房地产税来弥补。

听证会定在一个周六下午,地点就是中学的图书馆。那天来了近200余位居民,家长代表陈述了为何不能减少校车班次的意见之后,几位有准备的社区居民代表发表了如下意见:1、下大雪与暴风雪时,学校通常停课,不会发生让学生冒着暴风雪上课的情形;2、下雨天多走几分钟路对孩子不是坏事,因为孩子一生要经历很多磨炼,风雨天气只是寻常小事;3、如果需要加税,测算下来,学区内每家住户要为这少数学生少走几分钟路多承担每年100多元的费用,这对于那些没有孩子上学的住户很不公平。4、按照规律,税收呈递增趋势,很少出现递减现象。社区的其他公益事业还有很多,必须考虑不断加税造成的后果。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将这次讨论中双方的主要意见,及要求保持班车接送点不变的家长以及学生联名信公示于学区教育委员会网站上,并通知学区居民投票,截止期为一个月。一个月后,投票结果出来,参与投票的1万多位社区居民当中,赞成减少班车接送点的占70%多。

第二件事情是决定是否为学校教师购买手提电脑。前年,学校经费有点富余,于是想为每位教师配置一台手提电脑。这种预算外的花销照例提交学区教育委员会讨论。委员会成员意见相持不下,两票对两票,还有一票弃权。于是最后决定开一个小范围的听证会,由学区居民自愿参加,就应不应该给教师配置手提电脑发表意见并做出决定。

那天的会议去了百余人,每个人自报住址、职业,其中有会计师、律师、工程师、公司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大学教授、牧师、自雇业者等。与会者就手提电脑的用途、教师们究竟是否有此需要等讨论。讨论结果是:1、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在学校里,学校已经为他们配置了台式电脑;2、电脑确实有时会出现故障,但学校图书馆还有50多台公用电脑与一个教学专用的电脑室,合计有上百台,就算教师的电脑偶然出现问题,可以使用公用电脑。3、手提电脑主要是用于上下班与旅行途中,商务人员用它是为了解决许多需要立即处理的业务,教师的工作中没有这么多上下班途中需要处理的事情,旅行是私事,因此,不需要为他们配备手提电脑。如果他们有个人需要,应该自己花钱购买。

讨论会上,一位住在与邻镇交界处的医生提出一项建议,邻镇的学校条件比本镇差许多,如果本镇学校有余力,是否可以接受一些邻镇孩子到本校中学读书?讨论的结果是,可以帮助邻镇孩子,但校车位置已满,不能增加校车负责接送他们。邻镇青少年如何来学校上课,请家长自行解决。我当时对此感慨很深,对本学区钱袋看得很紧的居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很愿意帮助“邻居”,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约在半个月之后,学区教育委员会的网站发出公示:学校为200余位教师用公款购置手提电脑的动议被否决;本学区中学愿意接收邻镇孩子上学,每个年级限制在10人,先到先得,但接送问题请自行解决。
与中国的听证会不同的是:这类听证会没有政府代表到场,学区教育委员会是自治机构,参与者本着自愿原则,只要是本镇居民,均被视为利益相关者,可自由参加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高速公路与路道清洁的“路段认领”

美国的县级公路、国道、以及高速公路旁边的绿化区经常会积淀一些垃圾,偶然会看到有人在清理。作为中国人,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清洁工人在工作。直到我儿子某个周末花了两天时间参与志愿者团队帮助清理,我才了解本州的这类工作也是通过自治方式解决的。

路道旁清洁工作主要通过两类方式,一类是社区服务。此类下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惩罚式的。比如违犯了交通规则。本州的Driver  manual (司机手册)上有各种罚则,比如醉酒驾驶、不交汽车保险、驾照过期不更新等等。对违规者的处罚除了扣点、罚款、强制上课之外,还有社区服务5至15天。所谓社区服务就包括在公路旁边捡拾垃圾。在学校受到严重处分的高中生(14岁以上),也会被罚做类似的社区服务。第二种情况是志愿者。美国8-11年级高中生在暑假期间,通常被鼓励去做社区服务,图书馆义工、为社区内老人残疾人做室内清洁,或者推残疾人坐轮椅外出散步。如果年龄大一些的学生,比如11年级学生可以自己开车了,还可以跨区服务,做各种公益服务。我儿子11年级后的暑假,就在离家几十英里的地方参加过一个假期的义演剧团,做导演助手,每星期两个下午,风雨无阻。因为这种义工强调的是责任,除了特别情况,一般都要到场。

第二类是通过一些NGO分路段认领清洁工作。美国成立NGO很容易(办免税帐号则需要办很多手续)。一些高中生或者热心人士,通常会成立一个临时组织,招募一些人做义工,然后再根据人力多少,向相关部门申领一段路的清洁工作,可以是年度性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我儿子有位高中同学,是童子军中坚,高中毕业后读西点军校。在去军校前觉得应该为本州做些事情,于是临时组织了十来位同学,申领了约50英里的路段,分工包干,两天就做完了。据说参与认领路段的志愿者不少。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青少年参与做这种义工,并非为了表扬,而是将此视为一种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参与。除了家长之外,学校与邻居都不知道孩子是否做过义工。但在申请大学时,有一个栏目,即中学时期是否曾参与过社会工作,做过义工的学生可以填报,大学录取时会根据这些判断学生是否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是否有“领导者”潜质。


这些无所不在的社区不断流动变迁,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任何人都可能卷入其中,而且不需花费气力,有时甚至浑然不觉。人的划分,不再依据地域或祖籍……美国人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靠的不是几根铁索,而是那些把生活中种种琐事编织成一体的纤细网络。

——Daniel J.Boorstin《美国人民主历程》



居民什么时候需要镇政府?

在美国,除了移民在归化之前需要与政府部门经常打交道之外,美国人与政府交道很少。以镇政府为例,美国人除了向镇政府要求程序性的服务,比如结婚登记,办理房产登记等之外,很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

我来美国十余年,总共只去过镇政府两次。那是一座树木掩映中的灰色平房,毫不起眼,从建筑风格上看,至少50年以上历史,非常简朴。我去的两次当中,有一次补办房产证。当时有事需要房产证,才想起似乎从未办理过,于是去要求补办。查询之下,才知道镇政府早就办好并寄出了,但我们没收到。怎么办?镇政府办事人员让我们去县里的一个房地产档案馆,只要出示证件就可复印一份,效率相同。于是我与先生驱车去了该档案馆,出示证件并告知住址,档案馆办事员将房产证找出来让我们去复印,收费8美元就办完全部事情。记得我在国内时,一位朋友丢了房产证,想补办,托关系、找后门,费了许多神,几个月才算办好。现在也许情况会相对好些,但绝对不是花几十元人民币就能办好的事情。

中国各级政府无所不在,而且总让国人感到它的存在与压力。美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平常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与人们生活最近的是镇政府,什么时候镇政府出现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呢?每当天气不好,有大风雪、飓风等恶劣天气,镇政府的录音电话就会反复拨打到居民家中,通知本镇居民做好防范准备。我曾写过一篇《我在美国经历了桑迪飓风》,记载了那次美国政府从灾前预报、灾后抢救的所作所为。什么是服务型政府?美国县级以下政府就是最好的注脚。与之对比,且不说中国政府那些腐败、掠夺之恶,就以应付灾害来说,其差距难以道里计。中共如果不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将垄断政治、垄断经济、垄断舆论的全能型极权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就很难避免前苏联一样的命运。

小镇的图书馆

美国许多小镇(指行政区划的镇,不是指居住几十户人家、自然形成的小镇)都有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一般来说,是一个镇的活动中心,说它是小镇的灵魂,也不算夸张。本镇的居民可以在图书馆任意借阅图书、画册、音像资料。设施好的图书馆里,电脑区与阅读区是分开的。借阅非常方便,几分钟就可办好手续。如果到期,图书馆员会电话提醒办理续借手续。我在图书馆借阅过不少书,没发现缺页及涂画现象。

小镇图书馆的藏书量与该镇的经济实力有关。镇图书馆的经费来自于本镇纳税人,藏书有两大来源,一是购买,二是社区居民捐赠,捐赠的书图书馆如果不需要,会专设几排书架,标上friend books,1元起价,最多不超过10元,有不少好书。我曾在那里买过一本《国际先驱论坛报》1945年-1954年头版精选,只花了9元,

我居住的小镇图书馆其实很不错,周围花木扶疏,一栋有点后现代感的二层楼房,馆内宽敞,坐上两、三百人也不觉拥挤。但我只去过本镇图书馆三次,更多的时候是去普林斯顿镇的图书馆借阅。一是因为我的住所离普林斯顿镇图书馆更近,二是普镇图书馆五年前重建,虽然外表是仿古(该镇规定,新建筑必须与周围建筑物融成一体);但里面的设施却非常现代,即使是花巨资建的深圳市图书馆,也只在规模上略胜,内在的舒适与方便无法相比。该馆藏书丰富,远胜于我所在小镇的图书馆。我儿子读高中时期,需要大量借阅课外书籍,我们每年向图书馆捐200美元,图书馆送我们一张good friend card,就可以如同该镇居民一样使用这座图书馆(包括附近停车场的免费车位)。

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演讲,由于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名校,本身有名教授,且常有各类名人到访,图书馆会经常“搭便车”,邀请各种专家举办各种很专业的国际形势讲座,我记忆中,曾有两次是专研中东问题与国际关系的专家到馆演讲,这恐怕是少见的美国小镇风光。

美国人可使用的公共设施当中,包括美国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与图书馆。周末与假日,学校的图书馆常会被社区居民借用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我所在的小镇中学的图书馆,因为条件特别好,凡有与教育相关的社区活动,经常在那里举办,本人曾去听过一位牧师的讲座,主题是《如何与青春反叛期的子女更好地沟通》。这位牧师自己育有三个子女,还收养了两位来自中东地区的国际孤儿,富有育儿经验。那次讲座,听众非常多,估计有三百来人,非常受欢迎。借用馆只有一个条件:桌椅回复原位,饮料包装及水瓶放到垃圾桶里。

小区的业主委员会

接下来,我想谈谈居住小区的管理,因为我曾在深圳莲花北村居住过,那时中国刚从外国学来了物业管理经验,只是将其再度中国特色化。

在美国,当一个人搬进一个小区居住后,会在信箱中收到该小区业主委员会送来的一个邮包,里面是住户手册,列明该小区的所有规则,包括收垃圾的时间、房屋维修规定、住户栽种花草树木的相关规定,

美国的居住小区,通常由业主选举业主(或译成屋主)委员会,再聘请物业公司管理小区的绿化。如果是公寓与townhouse为主的小区,剪草树木统一管理;如果是独栋住房,则自理或请园林公司。我居住的小区不大,业主委员会每届5位,没有报酬,完全是义务。业主不满意,可以随时撤换。大约三年前,物业管理公司曾与业主委员会商定后通知所有业主,小区内的步道要从柏油路面改成水泥路面,理由是前者易坏,后者结实,可保证30年内不坏,然后列明住户们为此需要增交的费用。结果引起许多住户反对,要求召开业主会议。开会时大概来了150多位(不到小区住户的一半),到场者均表示反对,理由是住户经常搬迁,不必要为10年之后的路面付费。坚持要修水泥路面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只好当场辞职,众业主当场通过推荐与自荐方式选举新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参选者分别陈述自己愿意为大家做什么,比如挑选服务更好、收费更合理的清洁公司(负责定期收垃圾)与园林公司,保证三年内物业管理费不上涨等等,业主们听后投票,选举结果当场揭晓。

我曾在中国深圳莲花北小区居住,这个小区当时列为全国文明示范小区,社区管理模式当时在全国属于样板。但与美国的小区管理相比,有两个显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中国的业主委员会并不是由业主选举产生,而是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小范围沟通产生,比如物业公司会来征询一些人的意见,愿不愿意当业主代表进入业主委员会(这是当时情况,现在不知道改了没有);二是美国的小区没有专职清洁工,每个人负责自己门前及车道的清洁,公共区域很少有垃圾,十多年间从未见过专职清洁工人清扫。小区周围的树林、河堤也比较干净,因为公共场所的take in, take out(带什么进去,带什么出来)的规则人人皆知,极少有人随意扔水瓶、包装纸及各种垃圾。但中国的小区,保持卫生相当辛苦,即使在莲花北小区,也需要清洁工人专事清扫。如果遇到五一与国庆这种长节假日,工人不上班,各种食品包装袋、以及未被主人捡拾的狗屎就随处可见,偶尔还会有小孩遗矢。

结语

如本文开头所说,在美国,将社区居民联结到一起的,“所靠的不是几根铁索,而是那些把生活中种种琐事编织成一体的纤细网络”。这里所说的“铁索”,是指宗教信仰、政治压力、捆绑的经济利益等等。美国人来自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的信仰,支持的也是不同党派,但让他们参与社区自治的动力,就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区“琐事”。美国社区平静有序的安宁生活,其实主要依赖自治达成,各社区的自治水平,全靠社区成员的自律、自尊与自爱。

就世界潮流来看,民主化是大势所趋,独裁政权再强大,也总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后共产时期的中国怎么建设?还得依赖中国人自己,制度再好,也得由人来实现。我从小处着眼介绍美国的“民治”,就为了将来中国人能够自下而上地通过“自治”,让中国免于沉沦。改变制度,也许一场革命就能完成;但人的现代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6-12 18:07:19 | 只看该作者
那是基督教背景下的社会自治。 其他社会背景是行不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8 10:02 , Processed in 0.0628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