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芹泥:士大夫之议(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5:5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http://blog.creaders.net/qinny/user_blog_diary.php?did=180258
芹泥:士大夫之议(三)东晋江南


    自东晋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播,中国文化的重心由山陕地区转向吴越。西晋八王之乱之后,西晋迅速灭亡,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期,北方被五胡操纵,东晋偏安南方,对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发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正是东晋保守了中原文明。 东晋在短短的一百年间,将中原文明的诗书礼乐之种移植在这一片青山绿水之间并盛开了绚丽的花,从此,桑园美池丝竹的诗画江南成了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词。

    东晋繁荣的文化和与之同时存在的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文化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入居中原的五胡战事连连,除了血腥杀戮,更以落后的经济文化取代中原文明,百年间几乎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文人,所以,如果没有东晋,中原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将比元清早近千年。

    东晋迁徙而来的北方士族,如山东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都是代表先进的中原士族大家,带有澄清天下的高远之志,他们以长江为天线,以建康为国都,开创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六朝文明(之前的东吴,东晋,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东晋期间,士族大家和司马王族并列管理天下,形成中国自秦以来皇族势力最为低下、皇族与士族大家相制衡相辅佐的一种“王与马,共天下”特殊政治格局。司马很大程度的依仗士族,他们和士族更多的是好友关系(如司马睿和王导),并非是君臣关系,而以王导谢安为主的士族大家,虽然权高位重,却勋德济世,他们遵循着一种很特别的道德规范,一方面肩负重任,为朝廷清理河山,将中原成熟的礼法典章重立在江南这片土地上。他们革新政治,访贤举能,“式商容之闾”,以礼兴教。他们为政不专不贪,却敢于担当,大难不惧,大吉不喜,有雷阵不惊的气派。另一方面,他们偏雅老庄哲学,讲究逸风雅德,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既潜兴复之志,又倡导诗书礼乐的雅趣,深邃的思想道义、高贵的精神境界、与切实自身价值并行不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以品行和修养教化众人,“言为士则,行为士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最具有贵族风范的士大夫文化,并以此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文化奇观。




    自东汉末年以及魏晋以来,因皇权式微,士大夫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东晋时达到鼎盛。东晋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真实意义的贵族阶层,对国君、大臣以及国民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主张,即便是王侯之子,也应该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能算得上高贵。他们认为,古时,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要拜谢而受之。(可以想象我们古代,国王会给贤士下拜吗?)这是尊崇大道的德行。贤士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理家事,家事及正再到乡里,乡里再到朝廷,反本复始,匡时济世。每人都从自己做起,淳朴敦厚的风气才能成为普遍。这里的贤士是包括所有的人。他们力图恢复先秦时的道统,以汤、武为真正的中原文明,主张揖让的礼节和气度,以缓带从容之姿达到天下归心,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重新振兴。



    南渡而来的士大夫们沿袭了魏晋以来的风流气韵。晋风所以称远,是因为他们讲究很精致的精神生活,江南的青山丽水、怡人的气候、富庶的物质条件使得这种精神境界得以发扬。青山绿水间自然可以陶铸性情,清谈经济中可以明辨思想,在典籍辞章中寻求逸风雅德,丝竹雅集中,尽显风流萧散的独立人格。

    东晋士族的“闲”人们继承了魏晋以来“清谈”之风,也因此创立了很多文化社团,这是将中原文明传扬的一种非常难得的雅集形式,是中国的历史中是难得一见的文化奇观。对于这样的雅集,刘宋的刘庆义《世说新语》有着详尽的实录。我这里只说著名的兰亭集。古人在阳春三月(魏定为三月三号)都有传统的游春活动称为禊礼,人们聚集于水滨修禊,洗濯嬉戏以求福祉。东晋永和年间,谢安、王羲之、孙绰、支道林等挟子侄41人在茂林修竹的会稽雅聚,流觞曲水中写下自己的美文,或品极与峰韶,或赏析与豪芒,至乃父子争胜,兄弟竟爽,最后由王羲之书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让人赏心悦目冠绝后古的奇书《兰亭集序》。





    因清明自由的空气,他们思无定位,随性逸散,因江南秀丽的山水,产生出烟云水气的文化情趣。江南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茏其上,若云兴霞蔚”(顾恺之)。被誉为“画绝诗绝痴绝”三绝的顾恺之,东晋士家,是六朝四大家之首,国画的鼻祖。他擅长人物、鸟兽和山水,尤其喜欢画魏晋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他笔下的嵇康图, 无论是“手挥五弦”的外形姿容,还是“目送归鸿”眼眸传思,都细腻得描绘了嵇康的清逸风度。他的“洛神赋图”取自曹植的“洛神赋”,画面上远水泛流,双目含情的洛水女神“凌波微步,罗袜生成”,飘逸美姿流露出无限神韵。





    魏晋以来玄学兴盛,它代表的思想本是道家的思想,东晋和南朝的一些名流远离官场争斗,逍遥于江南名山大川和茂林修竹间,求仙问道中创立了古拙的山水画,山水画不仅是表现放任自然的情趣,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世的一种禅宗思想。所以说,中国飘逸的山水画始于东晋是不为过的。

    东晋的书法是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中国文化四大奇葩之一。人们常说“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民国)之朴”,书法在东晋成为士大夫交流争奇的方式,上层贵族寄情书法,大家层出不穷,卫夫人、王羲之父子,顾恺之,以及很多高官包括王导、谢安等等都是书法大家。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上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





    清白朴皓、自然旷远的陶渊明,将‘带月荷锄、夕露沾衣’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融入诗中,老庄思想的淡泊名利、爱慕自然,儒家思想的独善其身,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洁身守志的士大夫孤高的气节,都在陶渊明萧散冲澹的诗篇里彰显,其清逸闲远的文化内涵不管在思想意义上还是在美学风格上都对其后辉煌的唐诗宋词影响深远。(李白:“何时到澎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苏东坡也酷爱陶诗,辛弃疾:“须信此翁(陶渊明)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陶渊明的抒情小赋虽然只有五篇留世,无论是《桃花源记》展示理想国度里“没有君臣,人人躬耕自给,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还是体现士人离尘归隐和颖脱不羁的《归去来兮》,都托意深远。其回归自然寄傲林泉的雅趣影响了世世代代为保守独立思想而避世的士大夫们。



    士族文人在优越的环境下过着清谈玄理和登临山水的悠闲生活,雅好老庄的玄言诗里悄然出现赞美江南山水的诗句。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他“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意溢于水”,以他富丽精工的语言创造了大量泉石激韵的山水诗, 自他以后,山水诗脱离了玄言诗的本体,独辟蹊径,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其后的谢眺,诗风清新自然,他外任宣州(宣州是当时的江南大郡,经济发达,有敬亭、双溪等名胜)期间写的山水诗,如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思致。李白非常推重小谢,他多次在诗中提到谢眺,最著名的便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在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以及大小谢的山水诗之后,盛唐间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等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顶峰。

    东晋至刘宋时期,江南经济发达,衣食无忧的士族文人不仅将山水的自然风情融于诗画中,更将其植立庭院中,创立了以自然为本、淡雅相尚、叠石理水的江南园林建筑。亭台楼榭,掩映在山泽、草木、花石之间,或玲珑蕴秀,或丘壑景深,或磴道辗转,或曲水流连,士人们,倚南窗可暇观山林野貌,咫尺间可寻壑经丘。江南园林是东晋士大夫精致的文化生活留给后人的又一逸风清影。





    所谓的江南文化是古老的中原文化移植在江南土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东晋北方士族移植中原文化,并和江南士族大家融合。吴越早期本是很彪悍的民族,他们的血脉中有剑士的元素,中原文明进入之后,他们文人恪守诗书礼乐,武人却骁勇善战,有着早期贵族的荣誉感,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便是发生在东晋。是在谢安侄子谢玄(谢灵运的爷爷,母亲是阮籍的后人。 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大将军指挥下完成。谢玄总是让我想起西方贵族出身的军事首领,那种崇尚军人荣誉的高贵,那种充满阳刚的智慧,让他们指挥的战争具有高尚正义和惨烈的美感。 在中国历史上是难得一见的奇观。自霸王的乌江一刎,华夏大地就充斥着农民起义以及乌合之众(毛泽东之流)引领时代潮流的军事战争,丑陋得让人沮丧。





文章评论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4-05-02 11:36:43        
抢个沙发。芹泥这里通常比较热闹,我就不谦虚一次,当先不让。
现在BBS在讨论贵族。东晋的王谢两大家族,就是如假包换的100%贵族,呵呵。有贵族才有士大夫文化。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4-05-02 11:41:21        
就是就是,美妮儿这儿一定会很热闹,先抢个板凳再说。
        
作者:德孤                留言时间:2014-05-02 12:11:08        
芹泥的魏晋系列文字是万维一景,非常靓丽,给万维增添了很多文化色彩。谢谢你的文字。
        
作者:思羽                留言时间:2014-05-02 12:13:15        
谢谢芹泥姐美文介绍,对那个时代了解不多,没想到那个时代既出名士也出名将,优雅灵秀的江南文化更是非常令人神往,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2:37:43        
谢谢紫儿MM捧场。其实,我这篇文字是在上篇“士大夫之议-江南情结”之上扩展开来写的,而上篇文字其实是和MM的一通对话,说起来,我还要感谢MM的启示吶。另,万沐先生执意要我把第三篇写完,所以,才有了这个长篇大论,也感谢万沐先生。
再次感谢MM。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2:40:00        
谢谢美冬儿捧场。好久不见,MM一向可好? 我知道我miss了很多好文章,回头一定去补课。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2:42:15        
谢谢德孤先生来访鼓励。近一月疏于上网,这两天发现万维有很多非常有力度有思想的好文章,先生的几篇也于其中,很喜欢。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2:57:14        
思羽MM,hug一下。 谢谢MM美评。江南文化其实是源于中原文化。这是我这篇文章的思想。当然,江南文化在后来,尤其是49后,基本荡然无存了,现在别说江南的人文景观,就是自然景观也基本面目全非了,这是令人悲哀的。        

作者:汉卿                留言时间:2014-05-02 13:01:23        
芹泥真是一位全才。
而全才和天才的最大差别是:离疯子很远。        

作者:一粒铜豌豆                留言时间:2014-05-02 14:43:26        
芹妮儿好笔墨,俺赶紧附庸风雅把一老叔送俺的《桃花源记》奉上:)

作者:山泉水                留言时间:2014-05-02 16:01:01        
乘午休当口,进来问芹泥好!再慢慢读,慢慢品美文。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7:17:48        
哈哈,汉卿先生的留言俺喜欢,得了个好名声,还没有变成疯子的危险。刚刚看了先生的新文章,特有趣,问了母亲,她说的确如此,那是个老方子。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7:21:03        
谢谢豆豆MM老叔的墨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刚刚看了豆豆的笑话集,笑死,豆豆整天欢声笑语的,肯定永葆青春。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4-05-02 17:22:13        
谢谢山泉MM捧场,MM好像出新诗了,回头去拜读。




转贴自:

http://blog.creaders.net/qinny/user_blog_diary.php?did=180258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6:13:5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5:18 , Processed in 0.0585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