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发现世界最古老木乃伊:你猜距今多少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赛先生





越南北部全新世早期与中期屈身葬实例。

最新研究显示,烟熏遗体保存技术可追溯至1.2万年前,比埃及早数千年。

说起木乃伊,人们常会联想到古埃及那种用浸透树脂的亚麻布分层包裹,最后涂熔融树脂密封的遗体。







然而,本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南方,特别是广西,及东南亚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木乃伊的出现时间比埃及最早的木乃伊更为久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札幌医学院等机构,通过多学科研究证实: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的狩猎采集群体,早在距今1.2万至4000年前,就已普遍采用低温烟熏保存遗体的丧葬方式。这一发现将人类系统化制作木乃伊的历史提前了数千年。相关结果发表于2025年9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此前,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木乃伊被认为是南美智利和秘鲁北部琴丘罗人制作的,距今约7000年。而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时间则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

“在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中,‘木乃伊’(mummy)是指人体在死后经由自然或人工方式,使软组织(如皮肤、肌肉、内脏等)得以长期保存,而非仅存骨骼。”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之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洪晓纯解释道。

其中,自然木乃伊多因干燥、低温、沼泽、盐碱或火山灰等特殊环境条件形成,例如安第斯高地的干尸与欧洲的沼泽尸;人工木乃伊则透过人为处理,如取出内脏、干燥、烟熏、涂抹树脂或布料缠裹,以达到保存目的。

他介绍,其参加的最新研究所讨论的烟熏干燥木乃伊与古埃及木乃伊皆属于人工木乃伊,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祖先与来世的信仰与仪式行为,不同之处主要在制作方式。

“古埃及木乃伊的典型工序包括取出内脏、使用天然碳酸钠脱水与防腐,并以亚麻布层层缠裹;而东南亚与巴布亚的烟熏木乃伊则是以低温火烤与烟熏方式使尸体脱水,保存皮肤与肌肉,通常不取出内脏,也不进行缠裹。”洪晓纯告诉《赛先生》。

此外,两者年代亦有所差异,埃及的人工木乃伊约自公元前 2500 年古王国时期起持续制作数千年,而东南亚的相关实践则可追溯至一万年以上,巴布亚地区则在近代仍可见其延续。



华南与东南亚晚更新世至中全新世屈肢葬/蹲踞葬遗址分布图

考古证据表明,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海南及越南、印尼等地的遗址中,常见极度蜷缩的屈肢葬遗骸。部分个体骨骼表面存在不均匀的烧黑痕迹,集中在面部和膝盖等软组织较薄处。

科研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发现,越南5处遗址20例样本中,17例显示受热迹象许多遗骸确实经历过受控加热,中国南方、东南亚69例样本中,56例确认受热,其中33例为低温加热,23例可能高温烧灼。这些个体的受热特征是受热不均匀,与软组织厚度相关;局部炭化与熏黑并存,反映低温烟熏为主、偶发明火接触的技术特点。

这些发现推翻了“屈肢葬等于绑缚或肢解葬”的传统解释。研究人员指出,从现代科技以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证据来看,原“肢解葬”骨骼错位可能是烟熏后关节脱落所致;骨骼切割痕或为绑缚松解关节或仪式性剥肉。

在考古学报告中,记载的屈肢葬相当广义,自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较晚的历史时期,甚至在台湾原住民族群中,直至近代仍保有所谓屈肢葬的传统。

洪晓纯认为,在华南与东南亚农业尚未出现之前的阶段,以狩猎采集族群为主的社会中所见的屈肢葬,很可能正是经过埋葬前烟熏干燥处理而形成的木乃伊遗存。

“至于新石器时代农业时期以后偶见的屈肢葬,则应与此不同。根据考古报告推测,那些多半仅是以屈肢方式直接掩埋,并未经历烟熏干燥的过程。”



广西灰窑田与鲤鱼坡遗址早、中全新世屈肢葬示例

研究人员也在近现代民族志中找到了类似的烟熏木乃伊习俗。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地区的达尼(Dani)人、波莫(Pumo)人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恩加(Anga)人,至今仍保留烟熏木乃伊的习俗,通过数月低温烟熏使遗体干化并绑缚为屈肢姿态,与考古发现高度吻合。百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也有类似记述。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地区私人住宅内保存的烟熏木乃伊示例(左:达尼人;右:波莫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安加人烟熏木乃伊的场景(图源:国家地理)





与埃及和智利等沙漠环境不同,中国广西和东南亚的高温高湿环境,使得烟熏成为延缓遗体腐败的有效手段。这一古老的传统可能追溯至晚更新世,与东南亚早期的“第一层”现代人相关。这类人群在遗传上接近巴布亚-澳大利亚原住民,与新石器时代自中国迁入的农耕人群(南岛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等人群)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农业在东南亚的扩散,这些传统在大多数地区消失,但在巴布亚高地仍然延续至今。

根据“东南亚人群两层假说”,东南亚人口结构经历了重大转变:第一层:约5000年前,以狩猎采集经济和屈肢葬习俗为特征的古人群(澳美人群),如奇和洞人。第二层:约4000年前,随着农业发展,狩猎采集群体退居偏远地区,而南下扩张的农耕人群塑造了现代东南亚的遗传多样性。

“我认为,这反映了人性最基本的渴望——希望家人或挚爱,即使在死亡之后,也能以某种形式‘继续在一起’。”胡晓纯说。“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这或许也是最有效的保存方式。此外,将逝者以屈肢方式进行烟熏干燥处理,除了象征性的意义之外,也可能出于实际考量,以便在迁徙或搬运时更加便利。”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12:39 , Processed in 0.0542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