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最简单的一首诗,却入选小学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ce 于 2025-9-29 09:18 编辑

诗心词韵





这乡野的闲适,不在喧嚣的市集,也不在精致的园林,只在这无边的、懒洋洋的野趣里。

譬如这时节,暮春向晚,独自踱步在城郊的小径上,夕阳是溶溶的,将光与影都调和得恰到好处;

那光斜斜地铺过来,并不刺眼,只是暖暖地偎着你的衣襟,田埂边的草,绿得有些恣意。

风是有的,只是极轻,极缓,拂在脸上,远处有不知名的鸟,一声,两声,啼得也疏落,像是梦里的呓语。

想起那支淳朴的歌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时,所见的怕不单是山,更是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会心一笑。

王维在辋川别业,看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寂空灵。

孟浩然与故人把酒,话的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家常温暖。

范成大笔下,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昼永,正是这闲适最生动的注脚。

而白乐天更说得直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闲适里,便又多了几分人情的温热。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也曾这般写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直面生命的基本要素。”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后人尊称康节先生,他的一生,便是一部求“闲适”于学问深处的传奇。

他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少时便胸怀大志,于书无所不读,竟“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他终生不仕,并非没有机会,当朝的名公巨卿如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都极为推重他,不仅为他购置园宅,还时常与他诗酒唱和。

他的经典语录,如“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这般清警,更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这般通透的处世箴言。

他某次在阳春三月,于共城的乡野间游玩时所作,风日晴和,春光骀荡。

这首《山村咏怀》后来能入选小学教材,让一代代的蒙童琅琅诵读,怕也正是因了这份浑然天成的质朴与明朗,如初生的阳光,直接照进人的心里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邵雍《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这“一”字起得何其飘然,毫不着力,它不是“辞京”、“离阙”那般郑重其事的开始,只是一个随意的、不经意的动作。

诗人走出他的“安乐窝”,或许只是兴之所至,信步而行。

“二三里”,它不是精确的里程,而是一种感觉上的尺度,意味着一段不远不近、刚好足以让人卸下尘虑、转换心境的路程。

走完这“二三里”,城市的喧嚣便已隔绝,一个宁静的乡村世界,正徐徐在眼前展开。

紧接着,“烟村四五家”便映入了眼帘,“烟”字是这句的诗眼,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富魅力的一个字。

此处的“烟”,或许是清晨的炊烟,与山间的岚霭混合在一起,丝丝缕缕,袅袅婷婷,笼罩着那片村落。

“四五家”,又是一个约数,它不多,显得疏落有致;它也不少,透露出人间的烟火气息。
那“四五家”里,人们正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诗人没有写,但我们仿佛已经听到了鸡鸣犬吠,闻到了饭食的香气。

走得更近些,便看见了“亭台六七座”,“六七座”,同样是约数,它们零星地散布在视野里,或在山腰,或在溪畔,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远来的行人。





可以想象,诗人或许就在其中一座小亭里坐了下来,歇一歇脚,从容地、细细地欣赏眼前的景致。

“八九十枝花”,这“八九十”依旧是个虚数,意在形容花之多,之繁盛,之目不暇接。

那或许是路旁恣意生长的野花,黄的,紫的,白的,星星点点,烂漫可爱;

也或许是村居篱落畔栽种的桃李之类,在春日的感召下,热热闹闹地开成了一片云霞。

所有的数字,所有的景物,最终都汇聚于这蓬勃的、充满生命力的“花”上,诗,便在这无边春色与心满意足中,悠然收束。

丰子恺说:“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

这风物,是看不够的,因其简单,反而深邃;这闲适,是享不尽的,因其平常,反而永恒。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05:49 , Processed in 0.0680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