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战中的德国元帅(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8:4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rank 于 2014-2-26 21:31 编辑

         



         



        


阿尔贝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6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元帅,外号“微笑阿尔贝特”,

            他是纳粹德国众多将军里经历最丰富者;他统领空军侵略波兰、法国、及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后担任纳粹德国的南欧占领区总司令。

            负责地中海周边所有战事指挥,也包括北非战场;接着,在意大利他以消耗战强力防御盟军,使盟军吃尽苦头;最后还领导德军进行最后的中欧会战;

            战后他被以“战犯”罪名起诉;可是他竟然恳求纽伦堡审判法官判他极刑,但法官只是判他有期徒刑,而且还在1952年提早释放他;  

            之后他以仍具纳粹意识之“钢盔,前线兵爷联盟”(Stahlhelm, Bund der  Frontsoldaten)政党推派数位代表(包括他自己),竞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州长,可是通通无人当选。

            他不认为他在大战时作战曾经犯下战犯罪行,也不否认战争结束这么多年他仍效忠其伟大领袖希特勒;在他编著发行的“回忆录”标题是: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战至最后一天的一位士兵)。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陆军元帅)

            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
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

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

1939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

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

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


           


      


            


        


            


         


            


            


           

            

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

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

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

            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
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

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

            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

1906年起服役于第3步兵警卫团。1914年军事学院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

1934年任第三军区(柏林)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翌年升为少将。1938年任第十八师师长,晋升中将。
1939年任侵略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10月调至西线,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坦克部队穿过阿登高地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作战计划,受到陆军总部保守派的排挤,被调任后备第三十八军军长。

            其计划后为希特勒赏识,成为德军攻击法国的作战方案,并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闪击苏联,隶属进攻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

            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亚作战。1942年晋升元帅,调至北方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同年11月,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围后,受希特勒委派赶赴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企图解救被围德军,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以后节节败退至波兰边界。1944年3月被解职。  

1943年3月10日,在戒备森严下,希特勒飞到南方集团军在乌克兰扎波罗热的总部。在相片中可看到,陆军元帅冯·曼施坦因在当地机场迎接希特勒,右边是汉斯·包尔和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曾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德语: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是纳粹德国的一名海军元帅,为继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后德国第一位获此头衔者。

            雷德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任在威玛共和国海军中,在成为海军总司令后暗中重组了贫弱的德国海军,为其往后扩军时打下重要基础,并要求全军勿干涉政治。

            当希特勒上台后,雷德尔向其提出建设庞大舰队的《Z计划》,但由于错估与英国交战的时间而令该计划终止,只得以少量兵力应战。

            在二战期间,雷德尔主要以巡洋舰和快速战舰对盟军交通线攻击,虽小有斩获却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之后还策划了入侵丹麦的“威瑟堡行动”和派遣耗费无数资源建造的俾斯麦号战舰攻击大西洋航线的“莱茵演习行动”,由于后者被英军击沉,从此希特勒对水面舰队的信心尽失,将取得战果的期望转至卡尔·邓尼兹的潜艇部队,雷德尔也因此被冷落。

1943年时,由于水面舰队无法达成希特勒期望的战积而被勒令拆解,雷德尔以辞职表示抗议,其职位被邓尼兹所接替。

            二战结束后,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

            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

            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

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

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

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艾尔哈德·阿尔弗雷德·理查德·奥斯卡·米尔希(德语: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1892年3月30日-1972年1月25日)是纳粹德国的一位空军元帅,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重新建立空军拥有极大的功劳,他的元帅军衔主要也是因此而得,还曾被刊登于1940年8月26日当期的《时代》杂志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尔希继续担任战时管理德国空军飞机生产的核心人物,但在研发主力战机的后续机种上有重大疏失,使得德国军机旧化、服役时间太长而被盟军超越;

            另外还长期于空军中持以揽权作风,对参谋部与各大小机关事务加以干涉,造成内部权力斗争的局面。米尔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纽伦堡后续审判起诉涉及将战俘、平民用于人体实验与强迫劳动,并判处终身渐进,但在1954年1月即获释,于1972年逝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尔希具有犹太人血统,也是德军为数不多的犹太士兵里最高军阶者。

            掌管德国军用飞机生产的三位重要人物。  




     

爱德华·冯·柏姆-厄尔默利男爵(Eduard  Freiherr (Baron) von Bhm-Ermolli) (1856年2月12日 - 1941年12月9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出生的奥地利军官,奥匈帝国中的一名陆军元帅。  1940年10月31日,85岁高龄的柏姆-厄尔默利男爵被授予德国国防军荣誉陆军元帅军衔,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获得元帅军衔,尽管德军的军衔是荣誉性质的——他是唯一一位前奥军将领被授予德国国防军元帅军衔的。1941年12月9日,这位奥匈帝国和第三帝国的双料元帅在特罗保的家中去世。德国方面为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恩斯特·布施(陆军元帅)

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

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费迪南德·舍纳尔(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

            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1945年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庭判处4年徒刑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

            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

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

            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1942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陆军元帅)

1909年加入海军,翌年转入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担任参谋。1935年任坦克部队参谋长。

1939年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由于希特勒对装甲兵的重视,保卢斯逐渐拥护希特勒的政策。

            翌年调任第十集团军(后改番号为第六集团军)参谋长,参加进攻法国。同年9月升任陆军副总参谋长,参加制定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2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担任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

            同年11月,被苏军包围于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下令死守,并在1943年1月31日晋升他为元帅,但随即被俘。在苏联俘虏营参加反纳粹运动。  

1944年加入德国军官反纳粹联盟,后又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主要战犯时,曾出庭作证。1953年获释,定居民主德国。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陆军元帅)

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

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

            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陆军元帅)

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

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

            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  

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纳粹德国空军元帅,纳粹德国帝国元帅,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国会纵火案和组建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元凶。

            他既是德国政府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首脑,也是制定奴役劳工计划、迫害残杀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的主谋,是二战中的纳粹主犯。

            戈林等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

            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被控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并被判处绞刑,但他在执行绞刑前数小时在狱中自杀。(图为戈林死后)



         

施佩勒出生在德国路德维希堡,父亲以酿酒为业。在1903年他加入德国军队符登保皇家步兵团第8军团,晋升中校后被派往战争大学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转入德军航空队第50大队,后成为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获得霍亨索伦配宝剑皇家勋章,并服役至战争结束。

            战后,德军航空队因凡尔赛和约被解散,施佩勒加入了自由军团直到他重新进入德国军队中,服务于司徒加的第5司令部。1933年,施佩勒晋升为上校,在航空部  1935年,施佩勒进入新成立的德国空军,并在纳粹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时,担任秃鹰军团的指挥官,而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担任他的参谋长。

            在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5月到6月的法国战役中,施佩勒领导第三航空队。1940年7月,他晋升为空军元帅。在海狮计划中,施佩勒建议必需摧毁英国皇家空军以能够成功的入侵英国。而位于法国北方的第三航空队在1940年6月到1941年4月的不列颠空战中担当主要角色。德国战败后,斯佩勒被盟军逮捕,在纽伦堡大审随后的高等指挥官审判中被判无罪。于1953年在德国慕尼黑逝世。



        


         

            


      

      


君特·冯·克鲁格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

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

            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  


            

           

        

         

            

卡尔·邓尼兹(德语: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先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了潜艇舰队总司令、海军总司令、纳粹德国联邦大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之职。邓尼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担任潜艇舰长,而后在两场大战的战间期中建设与训练海军潜艇部队,更以自己的经验加以改良,搭配战略规划、通讯与协调攻击衍生出潜艇战术——“狼群战术”,在横亘大战全期的大西洋海战中指挥潜艇舰队,为德国海军立下赫赫战功。一战时在潜艇服役与海军水面舰队表现不佳的情况相对的是潜艇的活跃,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请辞后,希特勒任命邓尼兹继任其职。由于长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战争末期纳粹领导阶层的背叛,希特勒在遗嘱中任命邓尼兹为其继承人,身兼总统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邓尼兹担任其职位约20多天,指挥德军向同盟国投降。战后于纽伦堡审判判决十年有期徒刑,于1956年释放。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1892年6月22日 –  1945年5月24日)是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后一位空军总司令。

            格莱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军中当一名炮兵直到1915年转入德国航空队。

            当战争爆发,格莱姆被给予一航空舰队的指挥官,参与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与巴巴罗萨作战。在1942年末,他唯一的儿子-Hubert  Greim,空军联队红男爵的一名Bf-109战机飞行员,被列在突尼斯的失踪名单,他儿子被皇家澳洲空军的一名喷火战斗机飞行员给击落,但跳伞被俘,关在美国的一个监狱直到战争结束。格莱姆最大的战术成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这使他获希特勒颁发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格莱姆在奥地利被美军逮补。格莱姆担心自己被美军向苏联交换战俘,5月24日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吞下氰化钾自杀,在自杀前说:“我身为空军总司令,却已无空军。”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陆军元帅)

1900年入伍。1910年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3年晋升少将。1935年组建和指挥第一装甲师。1938年1月任第13防卫区(后改为第13军)司令,率部入侵奥地利和苏台德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侵波战争和西线战争,1940年7月获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春指挥所部进占南斯拉夫。1942年7月接任B集团军群司令,翌年初晋升元帅。魏克斯因信奉天主教而一直受国社党的怀疑与排挤。1944年4月任驻匈德军司令。

            战后被美军俘获。1948年因病获释。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

            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外国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

1940年7月晋升元帅。

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

            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

            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瓦尔特·冯·赖歇瑙(陆军元帅)

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

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

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

            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瓦尔特·莫德尔(陆军元帅)

1909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作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

1938年晋升少将。1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

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

1944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威廉·冯·里布(陆军元帅)
            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

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  

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  (图为冯·里布元帅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委员会听证会休会期间所拍摄的照片。)



            


         


            


         

            

        

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

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

            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

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

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阴谋;

            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屠杀和掠夺的命令。
  
            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6年10月16日执行。  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



            


         


           


威廉·利斯特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

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

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

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陆军元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

            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男爵(Wolfra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5年10月10日-1945年7月1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将军和空军元帅。

            他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骑兵部队。1925年加入秘密成立的德国空军,名义上他仍然是骑兵军官,实际身份是空军和总参谋部军官。1933年希特勒上台,里希特霍芬上尉正式脱离骑兵,进入空军参谋部任职,主管飞机设计和试飞处。  

1940年担任第8航空军军长,1942年3月1日,晋升为上将,为当时德军唯一的四星级军长。7月14日,升任第4航空队司令,第4航空队,拥有整个德国空军54%的兵力,担任空袭斯大林格勒和空运补给的的任务,但是因为要掩护的战区更加广泛,因此全体航空队经常疲于奔命。1943年2月16日,因战功希特勒授予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军衔。

1943年6月12日,里希特霍芬被调到意大利,出任第2航空队司令。1944年因脑癌退入后备役,回家休养,1945年7月12日,在奥地利去世。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04:38 , Processed in 0.0747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