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春藤名校是如何摧毁美国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23:2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暮雪嘉鈊

1月20日,特朗普在华盛顿宣誓就职,完成了他再次入主白宫的最后一道手续,此前,路易吉当街枪杀美国联合健康保险首席执行官,美国社交媒体上多数民众们却对此拍手称快,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社会正在走向撕裂。而这种精英阶级与普通民众的撕裂,是否与美国精英主义教育有关?

《大西洋月刊》2024年11月发布的文章《常春藤联盟如何摧毁美国》(“How the Ivy League Broke America”),非常深入地分析了美国精英教育的变革历程,即:单一地用智商进行人才筛选并没有加强社会流动性,弱化阶级矛盾,反而是让美国走向了撕裂。文章的作者是美国知名公共知识分子、评论家大卫·布鲁克斯 (David Brooks),著有《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等书籍,文章一经发布,文中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深刻剖析与内省便引起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激烈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发出了最为激烈的讨论的人群,正是文中所诟病的那些“精英”们。

对于这群精英人士,布鲁克斯解释道:“每个和谐的社会都会有一个优秀模范形象作为社会典范”。

01

从世袭时代到筛选时代

在美国,从19世纪初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这个优秀的模范形象是有教养的绅士。他们出生在纽约第五大道、费城郊外和波士顿灯塔山精英社交圈的美国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家族,他们上的是格罗顿学校 (Groton Schoolor)或者是乔特罗斯玛丽学校(Choate Rosemary Hall)这样的顶尖中学,接着就会进入哈佛、耶鲁或者普林斯顿这样的大学。那时,这些人不需要多么聪明或者多么努力就可以进入哈佛,只要足够得“会来事”——长得英俊,运动出色,举止优雅高贵,是一个白人圣公会教徒,那么入学就会非常容易。如果这人的父亲恰好也是哈佛的毕业生,入学就会更加容易。

然而,一旦进入了大学,学习就要靠边站了。书呆子会遭到排挤,学生们拼了命想挤进精英俱乐部,比如普林斯顿的“Ivy”、耶鲁的“Skull and Bones”、哈佛的“Porcellian” 等,这些俱乐部为其中极少部分学生提供了进入顶尖律所、顶级银行、国家机构甚至白宫的可能性(从1901-1921,每一任国家总统都去过哈佛、耶鲁或者普林斯顿)。当时的社会的理想典范并不是以学术成就评价,而是看重优雅的举止、审慎的判断力、发号施令的能力。这就是社会特权时代。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85581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21:51 , Processed in 0.0541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