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23日正式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日本反应尤为强烈,强调自身军用航空器活动不受中方新规的“约束”。其实,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从驻日美军手中接过防空识别区的监视职能,在美国这个防空识别区始作俑者的言传身教下,日本在防空识别区设立与运行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作战流程”。 按照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工作流程,防空识别区的监控体制由地面雷达站、防空指挥所及航空总队作战指挥所、航空基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分散于全国的28处大型固定雷达站发挥的“耳目”作用。这些雷达站依托JADGE防空自动化信息系统,与三泽、入间、春日、那霸等四大防空指挥所以及府中基地的空自航空总队作战指挥所保持无缝衔接,随时监视识别区内出现的“异动”。 操作这些雷达站的空自单位是警戒队,规模在百人左右,分为队本部、基地业务小队、通信小队和监视小队,每班上岗盯雷达屏幕执勤的监视官是3人。由于要让雷达探测得尽可能远,日本空自把这些雷达站都设置在人烟稀少的高山。 按照专业术语,雷达站掌握的空情还只能算“情报资料”,要变成有价值的“情报”还需更高级别的防空指挥所乃至总队作战指挥所分析判断。据称,以面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那霸防空指挥所为例,高敏感度设施都在山体内侧,综合指挥大厅采用冷光源,下辖雷达站乃至滞空的早期预警机传回的坐标信息会实时显示在厅中央的大屏幕上,有不少于10名专门参谋人员24小时进行动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