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穷”毁掉的中国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03: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哭穷中长大的。


  不过,也怨不得他们。


  家里确实穷,他们即使不说,我也能感觉到那种贫瘠与辛酸。


  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我长大之后,在花钱这件事上,出现了三种规律:


  1,热衷于便宜货。


  2,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购买体验。


  3,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经济能力逐渐好转+心智逐渐成熟后,这种症状已经有很大好转。但依然会感觉到贫穷是最大的恐惧。


  这也是许多在贫穷中长大的企业家的一个通病。


  钱,他们有。


  但是,他们依然穷。


  那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把赚钱当成头等大事,其他的一概置后,甚至忽略与无视。


  只有金钱的丰盛,才能让他们忘记灵魂的缺失,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这种葛朗台式的贪婪,并非源于创造的快乐,而是来自匮乏的恐惧。一切都是被动的。被控制的。缺乏自由根基的。


  这就不太好了。


  戴着黄金枷锁的人生,虽然金光闪闪,但归根结底,也是被奴役的人生。


  01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感。


  贫穷可以改变,贫穷感却会一生跟随。


  今天的你我,已经走过了赤贫时代,本该令孩子免于匮乏感。但神奇的是,许多父母会人为制造匮乏的假象,让孩子也呆在恐惧之中。


  比如,在商场里,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妈妈说:“我们家那么穷,都快交不起房贷了,你还要天天要玩具,你懂点事好吗?”


  在饭店,姥姥对孩子说:“我们只能吃一碗面,我们没钱,吃不起好的……”


  孩子想要一双旱冰鞋,爸爸说:“成天要要要,我又不是世界首富,哪有钱给你买……”


  “没钱没钱没钱!”


  “穷死了穷死了穷死了!”


  是真的没钱吗?不是。是大人心里没钱。他们把这种担忧、焦虑、不快乐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重复相似的命运。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长时间获取这种信息,会从骨子里觉得:我家太惨了,太缺钱了,太卑贱了,太灰暗了,我真的低人一等,没人会尊重我、爱我……


  他执着于此,便无法体验更高级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需求后,才能向更高层进阶。


  物质求不得,便一直求物质。


  钱求不得,便一直追求钱。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个现象: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




  02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认为:哦,不能哭穷,所以一定要给给给。


  错。


  注意:穷怕了的家长,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拼命哭穷,一种是拼命炫富。


  哭穷,会让孩子毁于恐惧;


  炫富,则会让孩子毁于懒惰。


  许多穷人在有了一定储蓄之后,自己大肆挥霍,也希望儿子能像只寄生虫一样生活。


  “儿砸,爸爸有的是钱!”


  “乖女儿,我们家住大别墅,开保时捷,我们是有钱人,你什么也不用努力,好好玩就是了……”


  “宝贝,爸爸妈妈赚了很多钱,你只要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了……”


  这种状态,满足了孩子的丰盛感,但是,却没有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他学不会为自己人生负责。


  也学不会如何努力。


  他的创造欲与奋斗欲,被父母的“我们有钱,你不用努力”给堵死了。


  于是,他的人生,只剩下钱。


  钱,就成了唯一的价值证明。


  既然是唯一的,那就要拼命地展览。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视频,一个00后的小学生在镜头前展览自己的包包:


  “你们这些穷逼,看到没?我这个包包,是我妈在韩国买的,9万,你们买得起吗?穷逼,用钱砸死你们……这就是姐的豪气……”



  看得人哭笑不得。


  但现实中少吗?不,非常多。你我身边就有不少。谁造成的?父母当然责无旁贷。


  但问起来,这类孩子的父母想法也简单:爱。


  “我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生了他,我就要给他最好的一切!”


  可惜,真正“最好的一切”,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理念上的。


  03


  川普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当选总统以前,他是美国著名的地产大亨,资产几百亿美元,哪怕马上退休,自己也是富可敌国,孩子们一辈子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用愁。


  但是,川普有像中国部分家长一样,不断地“给给给”吗?


  没有。


  他怎么做的呢?


  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对孩子们说:你是我孩子,我会抚养你长大。但你要明白,我的钱是我的钱。你要钱,自己挣。


  也就是说,他只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其他费用,孩子都要自食其力。


  比如,伊万卡想要一个iphone7,想要一个LV,想要跟朋友圈去酒吧玩,都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赚。


  这不是因为川普抠门,而是因为他想要孩子明白:


  1,爸爸很有钱。


  2,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3,爸爸的钱是通过智慧、资源和勤奋赚得来的;


  4,你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努力去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孩子就会明白:


  父亲是强大的,家庭是富有丰盛的,我是安全的,不用担心贫穷和匮乏。


  但如果我要有很多财富的话,不能靠爸爸,我要自己负责起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奋斗。


  如此一来,这样他就会产生动力,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他自己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即,给孩子物质,不如给孩子财商;给孩子金钱,不如教孩子赚钱。


  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也因为这种教育,川普的几个孩子都很出色。


  04


  回到我们自己。


  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哭穷,也不应对孩子炫富。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呢?


  一,和孩子诚实地讨论钱。


  当孩子问起:“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你可以告诉他:


  “亲爱的宝贝,我们暂时不是大富翁,但是也有一定的钱,这些钱足够满足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足够送你上学。你不用担心。


  我相信,在爸爸妈妈和你的努力下,我们家会越来越富有。


  对了,如果我们学会管理钱,会拥有更多的财富……”


  二,让孩子自己理财。


  给孩子立一个小账户,每个星期(或每天、每月,视家庭收入和孩子的花销情况而定)给他定量的钱,让他自己安排花销。


  他要买零食、买玩具、打游戏……都让他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支出。


  如果花完了,家长不用管,等到固定日期再发放零花钱。如此反复,他慢慢地就会学会理财。


  只有通过亲手管理自己的现金,孩子们才能学会制定预算、明智地花钱并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


  如果孩子更小,只有三四岁,可以教他认识货币,一起玩赚钱游戏,在游戏中,体验钱从哪儿来?钱有什么用?我们该如何赚到钱?


  三,鼓励他们投资。


  视孩子的能力,给他们设置难度不同的赚钱挑战。


  比如,四五岁的时候,他想要一盒糖。一盒糖10块钱。你可以给他9块,另外1块让他想办法赚。


  当然,这时候的孩子没有赚钱的概念,你应该提供N种方法,陪他一起去尝试。


  再长大一些时,他想要一个辆新自行车,你可以给他一半钱,另一半也让他自己想办法。同样地,家长不要置身事外,要引领他发现商机,陪他一起去赚。


  等到了他能力渐强,能自我负责时,让他自己去发现投资机会,并自己去投资和运营,你这时候要学会退场,冷静旁观,只在他需要时,提供前期资金支持(资金需要归还),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你身后,如果遇到困难,马上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四,讲述靠谱的经济学故事。


  这世间有许多的发财故事。


  但是,太多的故事,都是飞来横财,天上掉馅饼,白日做大梦。


  比如,孩子掉了把破斧头到河里,什么才智与时间都没有付出,结果老爷爷一冲动,给了他一把金斧头。


  阿拉丁无意中走到一个洞里,获得了神灯,于是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这些故事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它会让孩子沉迷于幻觉,将希望寄托在奇迹上,总盼着有什么意外发生,让自己忽然暴富,从此心安理得地懒惰下去。


  你要给孩子讲述的,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获得财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才会让他们真正懂得努力的重要,赚钱的智慧,劳动的满足感。


  五,在讲述获取财富时,不要夸大财富带给人的虚荣,而要着重于讲述创造价值的快乐和成就感。


  赚钱确实是为了养家。


  但更重要的一点,从事喜欢的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当我们在挚爱之事中全身心地投入,它带给你的创造性快乐,其意义远大于赚钱。


  比如,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是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但在,他在结婚以前,还住着租来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地板上放一个床垫、两张椅子、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具。


  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


  每天,他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扎克伯格并不在乎物质的奢华,因为,创造带给他的成就感,远大于金钱。


  六,用体验和分享,代替物质奖励。


  许多中国家长喜欢用物质来奖励孩子,比如:


  “你如果考试考了一百分,我就送你一大盒巧克力!”


  “来,把地拖干净,我给你10块钱。”


  “帮妈妈炒菜,我给你买条新裙子……”


  财商教育很重要。


  但是,父母在家庭中通过物质奖励,来肯定孩子在学业、家务上的付出,会适得其反。


  当学习、帮助父母成了一种盈利方式,学习的快乐,劳动的满足感,他就体会不到了。


  长此以往,反而会导致一种坏习惯。


  “我为什么要考100分,你又不给我钱了!”


  “我可以帮你去拿快递,但你要给我10块钱……”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学习与劳动中,得到自然的快乐。


  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打扫卫生好吗?”


  你做主要工作,他做力所能及的部分,只要参与就好。当两人一起打扫完房间,与孩子一起感受劳动带来的洁净、温馨、舒适,再把腾出来的时间,陪伴他一起玩耍,或去户外参加活动。


  学习也是一样,让他感受到获得新知的满足,成长的欣喜。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4:35 , Processed in 0.0597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