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害怕受伤的不是你,是你那得不到满足的“内在小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21:3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1


  “如果我的父亲抛弃我,那所有男人都会抛弃我”


  今天刷微信的时候,看到朋友萌萌发了一条朋友圈:“终于,连你也丢下我了。”


  明明前一天都还看到萌萌在朋友圈开开心心秀恩爱,怎么这还没过24小时,就发了这么丧的朋友圈呢。


  细问之下,原来是讨论结婚事宜的过程中两个人有了分歧,大吵之后男生丢下一句:“我再也受不了你了。”之后摔门而出,就消失在了她的世界中。


  她一边哭一边说。其中有一段话戳痛了我。


  “我五岁那年爸妈就离婚了,最后一次见我爸爸,他和我妈大吵一架然后就像我男朋友今天这么甩门走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没有爸爸了,所以我一直都渴望可以有一个人像爸爸一样保护我,但又怕自己会像妈妈一样被抛弃......”


  可能真的,怕什么来什么,萌萌以往的感情经历是一本狗血合集,哪怕是经历过琼瑶般的生离死别,到最后也没见修成正果。连现在这个我们公认的好男友,也在结婚前夕闹翻了。


  当年那个被父亲抛弃的女孩,真的被遇到的每一个男人都抛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年那个被父亲抛弃的小女孩,一直停留在萌萌的潜意识里,主导着萌萌的生活,也影响了萌萌的亲密关系。


  她一直在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失去。她在感情中一直很卑微,积极地付出,一旦感到不安全感又容易紧张暴怒,总是神经兮兮,哭哭啼啼,再爱她的人,也难和她进行良好的沟通。


  越是害怕被抛弃,就越是被抛弃。张德芬说过:“原来我们内在小孩的最大特征,就是恐惧。”


  02


  住在成年人心中的内在小孩


  我们并没有真的长大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了个小孩子,Ta其实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在许多事情上的行为。


  心理学中有“退形”这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外界的指责、评判、苦难、危险的时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状态,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爱)没有得到满足,她自我的一部分会永远“卡”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求补偿。


  在感到安全时,内在小孩是不会出来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内在小孩就会出来,替我们“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虑、崩溃、退形、纠结、抗争。


  所以萌萌总是在亲密关系里变成5岁时那个被抛弃的自己,总觉得自己一定会被抛弃,无力阻止争吵,也没有勇气去拉住对方转身而去的手。  


  03


  觉知你的内在小孩,给Ta一个爱的抱抱


  斯科特·麦克劳德说过:“如何爱自己,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最大挑战。”


  内在小孩会永远停留在那个受伤的状态吗?不会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拥抱Ta,疗愈Ta。


  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每个人都有机会,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滋养自己的“内在小孩”。


  要实现疗愈,我们就得停下来,去连接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接纳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里或许住了一个悲伤、孤独的小孩,哭泣着说“请爱我吧”。停下来去抱抱那个自己,牵着Ta的手一起前行。


  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0:44 , Processed in 0.0598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