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梦想就是发财”,孩子,你把世界想得太简单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8:0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各有志,人人都有梦想,我也是。我的梦想,就是发财。”


  单看这句话,你或许会认为这句话出自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口中。


  但实际上,这样一句听起来“参透世俗”的大白话,竟然是出自一位小学生的演讲之中,而他演讲的题目叫做“我的梦想”。

  1.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火,视频的内容是一位来自杭州的小学生在进行演讲。


  《我的梦想》这个题目我们简直太熟悉了,大概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曾经写过这个作文。  


  有的人想成为医生,有的人想成为科学家,还有的人想成为运动员,总之都是为社会添砖加瓦的光辉形象。


  但这位小学生的梦想却不走寻常路,从另一个角度讲出了截然不同的“大白话”,让网友直呼“活得太明白”。


  他都说了什么呢?小编给大家划个金句重点。


  1.“人各有志,人人都有梦想,我也是。我的梦想,就是发财。”


  2.“发财了要去捐款?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发了点财,结果为别人发的,不太实际吧。”


  3.“从不久前开始,就感觉压力特别大,越来越累,感觉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干什么事情感觉都和昨天、前天、大前天没什么两样。”


  4.“上学每天学习都差不多,真的进入社会了要上班,每天做的事情就更一样了。早出晚归不一定得到多少回报,就像是生活在一座囚笼里。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


  5.“回顾一下,这就是我一生,或者有什么意思?就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永远都在一个地方打转。”


  6.“但是如果有钱就不一样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做想做的事。有钱才可以摆脱机械般生活中的死循环。所以我认为,发财了,不管如何,总比没钱好。”


  怎么说呢,句句都是大实话,简直是扎了一群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多年的职场人的心。


  因此,这番演讲引来了台下坐着的家长阵阵叫好,但相反同龄的小学生却还显得有点懵懂,不知作何反应。


  甚至这演讲都火到了国外,火到了纽约时报。  


  对于这番演讲,网友的态度也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孩子说的都是实话,活得明白。


  而另一派则认为这种思想太功利,小小年纪还不应该接触这些。


  不管对错,小编都认为,既然是梦想,那么就可以存在多元化。既然有人想做医生,有人想做护士,那么也可以有人想做发财的人。


  小编赞赏这个孩子敢于说出真实想法的勇气。


  梦想没有标准答案,尊重任何合法范围内的梦想。存在即合理,这个社会能够运转下去,其实是缺不了这些“想发财”的人的。

  2.


  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错。但作为一个小学生,拥有真实想法是正常的吗?


  未必。


  我们要承认,这个孩子讲的一部分是现实,但另一部分却过于偏激。


  尤其是这句:“但是如果有钱就不一样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做想做的事。有钱才可以摆脱机械般生活中的死循环。”


  真的是这样吗?有钱真的能够自由吗?  


  显然,这个尚未入世的孩子受到环境影响,将金钱“神化”了。


  之前有一个很火的概念叫做“财务自由”,就是指无需为了生活开销而工作的状态。


  那么到底赚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


  根据今年年初胡润财富榜单发布的报告所说,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实现财务自由的标准是2.9亿人民币。


  即便在一些二线城市,也要身价至少1.7个亿才能谈自由。


  通俗点说,赚得多了,相对而言花的地方就多了,考虑的东西也更多了。


  钱是赚不完的,想用财富来衡量人生自由和幸福感,太难了。


  那些没有赚到2.7亿的人,依然有人活得潇洒,活的自由。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除了金钱之外的人生目标。  


  没钱的人不快乐,但所谓的有钱人也未必快乐。如果只是为了“发财”而活的话,赚再多钱也未必可以实现自由自在做想做的事。


  自由都谈不上,更别提摆脱生活的牢笼了。


  3.


  钱很重要没错,但远没有那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少的三个教育就是:共情力教育、金钱观教育和性教育。


  很多家长都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要不就将金钱妖魔化,告诉孩子小小年纪不要沾染一身铜臭;要不然就把钱奉为圭臬,告诫孩子以后一定要挣大钱才叫成功。


  当然,无数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亲子教育中“重物质”,“轻精神”。


  但也不要将物质视为洪水猛兽,绝口不提。事实上,钱不是什么羞于在教育中提及的东西。学会如何正确对待金钱,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金钱是一个人生活的工具,是改善生活的手段,而不是奋斗的目标。  


  而所谓的“有钱”、“没钱”也都是相对概念而已。


  小编说过,这个世界的确需要“想发财”的人,但可能还不需要一个连初中都没上的孩子说“想发财”。


  当一个小孩如此赤裸地将“发财”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在今后的成长路途中很有可能就成长为那种我们所不齿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怎么发财?


  如果有触犯法律底线的捷径,那些“想发财”的孩子会选择吗?


  2017年10月30日,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工程博士学位的严飞伙同自己在律师事务所的妻子,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内幕消息,进行非法交易获利约12万美元。


  最终MIT毕业的丈夫锒铛入狱被判15月刑期,刑期结束后立即出境。而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妻子则被吊销了律师执照,被所在的国际律所开除。 


  他们是想发财的人吗?显然是的。


  虽然不一定所有想发财的人都会像他们一样选择“捷径”,但绝不排除他们选择这种方式的可能。


  一旦这种可能出现,所谓的1%成长偏差就变成了100%确定性的人生错误。


  如果当金钱至上在孩子之间成为一种常态,那么二十年后我们将要面临的就是所有人一切向钱看的时候,人们再也没有任何责任心、理想以及对社会做出贡献的热情。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达到了一种极致。


  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我们任何人想要看到的。


  大多数生活的牢笼,其实都是由金钱所铸就的。  


  所以,教会孩子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平常心对待身外之物,避免成为金钱所驱动的奴隶。


  这是每一个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必须去实现的“待办事项”。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23:20 , Processed in 0.0658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