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真会惩罚,不好好说话父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8:0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1 -


  这段时间,一档名叫《少年说》的综艺火了。


  节目第一期让孩子们站在天台上,大声地喊出自己内心的话。


  其中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结果她的妈妈解释说:“你的性格需要打击,要不你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说道: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你;而你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  


  这位妈妈的言下之意是:


  你不能夸,一夸就容易骄傲。我的打击,是鞭笞,为你提供前进的动力。


  女儿最终哭着下台。


  而这段对话也火速在微博上传播开来,许多网友表示:仿佛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 02 -


  后台曾经收到过一个读者留言。


  有个女读者,从小便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小时候臭美,喜欢买发卡头绳,父母怕她过度关注外表影响成绩,就每天说:“只知道整这些没用的,长得不好看,再怎么打扮也不好看。”


  她一直都有些内向,父母不鼓励她,却整天拿别人家的孩子与她比较:“你看看别人家小孩,口才多好,你呢,连句话都说不好,上不了台面。”


  随时随地的打击造成了她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好的东西。


  成年后,遇到好的异性追求,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得到他人的赏识,也觉得自己配不上。


  最后按照自我认知,找了一份配得上的工作,却从不敢过分表现,嫁了一个配得上的人,不到两年,就离婚了。


  离婚后,父母接着打击:“你现在是个离婚女人,又没有好工作,眼光放低点,有人要就赶紧嫁出去。”


  她说,她觉得这辈子已经完了,话里颇有些自生自灭的意味。


  有人说,这些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他们一边用言语打击孩子,一边却又懊恼为什么孩子不争气。


  在他们眼里,孩子所有的不争气都是因为自己没用,跟父母没有半点关系。


  殊不知,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产生问题,父母永远难辞其咎。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每句话都在把孩子往不好的路上逼。


  - 03 -


  沈阳心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一个视频。


  他们研究了众多青少年犯罪者,发现童年的精神虐待是导致他们走上歪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视频中6个少年,他们的童年几乎都在父母的打击中度过。


  “猪脑子”、“废物”、“怎么不去死”、“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强”......


  父母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变成刀子,变成枪,深深扎在孩子的心上。


  一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听到过母亲的夸奖。”


  还有一位受访者说:“12岁的时候,俺爸俺妈就分开了,我妈每天骂我。”


  他们在父母的否定中变得自卑、自我厌恶,自我否定,当这些负面情绪积累且无法排解时,他们就将这些伤人的话变成一把把刀枪。


  有研究组织对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这些性格特点一旦形成,便会影响孩子一生:


  自卑的孩子,害怕表现自己;


  冷酷的孩子,常常与孤单为伍;


  暴躁的孩子,则十分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些一句句看似轻巧的话语,却一点点摧毁了孩子的一生。


  然而更可怕的是,极其多的父母根本认识不到问题,或者像文首的父母一样,拒绝面对问题。  


  - 04 -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消息,“常春藤女博士因为母亲一句话跳楼自杀”。


  这位女博士的母亲是一名艺术家,事业有成。有次去美国看望女儿,不知怎么就指责起来。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一听,转身就跳下了阳台。


  最后,没有救回来,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据旁人描述,这位母亲在旁人面前十分以自己的女儿为骄傲,但面对女儿,却极少称赞与表扬。


  这种长年累月的打击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与无助啊,让她不惜把家人朋友、大好前途、明亮人生都抛诸脑后,只想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去逃离。


  父母似乎总是理所当然地觉得,我打击孩子,他们心里就会憋住一股劲儿,会更用心奋发向上。


  他们忽略的是,孩子其实很脆弱,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所以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2016年,深圳一个16岁花季少女因为不堪父母的责骂,服毒自杀。


  此前,她就有过多次自杀意图,在网上搜索过安乐死,还买过一把刀。


  2016年,一名17岁的少年在qq空间留下遗书后,自杀。


  遗书里痛批父母:


  考到年级73名,妈妈会说:“才73名”。


  满分100分,考到98分都会遭到父亲的打骂。


  得知孩子自杀的消息后,父母伤心不已,失声痛哭,可孩子却永远回不来了。


  这些孩子,他们本应享受着人生最肆意灿烂的年华,却因为父母的打击,被失望与沮丧环绕,陷入泥沼,不能自拔。


  他们的父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话,会成为杀死孩子的元凶。


  而就算父母想要改变,想要对孩子说一句你很棒,也永远没有机会了。


    - 05 -


  古语云:“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陌生人的一句辱骂都能让人心情不爽很久,更何况是最亲最爱的家人呢?


  家从来都应该是温柔的港湾,是遭受过大风大浪之后能让人短暂休憩的地方,而不是给与大风大浪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打击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披上了教育的外衣,也不能掩盖它吃人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正面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成长,去认识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翁格玛丽效应”。


  说的是有个名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


  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从旁鼓励,每个人都对她说:“你真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


  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你看,语言这东西,即使伤人如利剑,但用来表达鼓励与爱意时,也十分有力。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人类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的事。


  是啊,为人父母不用“持证上岗”,确实让人有些害怕。


  但好的父母,永远不会停止学习。


  好好说话这一课,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谨记。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23:20 , Processed in 0.0595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