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被枪决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 07: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被枪决的新中国高考状元, 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他?(组图)[size=0.9em]文章来源: 史海钩沉 于 2018-05-30 23:58:5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size=0.9em]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65904 次)
[img=90,0]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WirfBNr-3shlZexWm5E2m6JjoWkJIYSEi-Um-Hco1ucLHw0JOxftkFkVFOoKVJNaOb8sdV1hrBaIOwTmVvHoO2_PPqtHrd_HSoG3LulaLg=s0-d-e1-ft#[/img]


[img]https://ci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p-9HQYu9xekitHiTnQK3_XkYN4pTWbEXtSRclx3dYuqI3oovVgmtBSi_2JoIJAPWyCwjgLuv4u566ZuySNlaB-VqswNPz3tnyS83VbWtlX4pVvkcFlRZqQLuq5O5naecaC8=s0-d-e1-ft#[/img]
每年高考都会涌出一大批“高考状元”,
他们先后步入政界、商界、学界,
成为社会精英,民族栋梁。
[img]https://ci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JzkdQEYvaeDEgNC1pNMJ4cjPj-z1aXnphoWvtFs33gZ0uy_nU9C1ou1rEG1Lrx6aOfO-84X-VBS7okXSMqvDnF6maCzWKN2yTnVNXINBKkAunGE8UOv1b-hW63f-HsTCwPQ=s0-d-e1-ft#[/img]
他也曾是高考状元,
以全国文科第一名考入北大,
一个妥妥的学霸,青年史学权威,
在全中国的研究领域曾掀起过不小的风浪。
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学者,
都对他不吝赞叹之词。
他所发表的论文被称赞过国学大师王国维,
他在《人民日报》上创下整版被摘录的记录。
倘若他还活着,
日后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史学界的,
泰斗、大师级人物。
遗憾的是,他生错了时代,
年仅32岁时,就陨落于政治运动中,
不幸地被错误地枪决。
他就是:沈元。
[img]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QuqnNUVd5GqdfGD4HxBTOV-FEny4j7bIwSBz_Ui8b_gPqOl6lp9dGlKS_3vpyXlAmoB41xhFqfuuLG5cy4vBp1SbcZV9JuU6s8fEfBqdw0ca-1_mcI7slWTTRtpRO4kI-14=s0-d-e1-ft#[/img]
1938年,他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
父亲沈昌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镇江县县长,
后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
因“涉历巨险,忧劳至疾”而病逝。
母亲何天予,
毕业于早期南京女子师范学校,
是一位汉语言学家,书法家。
姑母是协和医院医学博士,
姑父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img]https://ci5.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HU8WOnIvWJc5-dWIqrAvaftDerUkFyS2fnE4cdZkw3w2rMGE99H6tHEl6pIMXCFp7RQx4nvb_M4t28xFmehAdqIIaRlZ1aeBa3sU-Mwu6MzRiK3A2jWYd3ChkuD36JM=s0-d-e1-ft#[/img]
父亲沈昌
从小他的功课就好,
刚上初中时,他是班上第一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
加入了少年儿童团,
(少年先锋队的前身)。
进入高中后,他文理各科,
均为全班第一,近乎满分。
毕业后参加高考,以当年全国文史类,
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北大历史系,
致力于古代史,专攻秦汉史。
[img]https://ci5.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iQD7LjZI0zlPPjGaNnDxAXsADjaw5tEP_4gn8GEAhIrM-1O_Ghvjw8EMAFMSY3mu26Ix2KY-Ktn-0qXVxfZy1UQL6dDSWc5dNuR2TYYRmVMPbaynJiTvW87BMHZn3dfXB_Y=s0-d-e1-ft#[/img]
学习期间,他像饿牛进入水草地一般,
每日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就是自修,
终日埋头于学校的图书馆,在这里,
他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历史学论文。
他不仅学习勤奋,
还心系天下,关心时政要闻,
常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许,
曾志向远大地对同窗说:
“我们就是未来的“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
在当时提倡做“螺丝钉”的社会背景下,
谁出头,谁遭殃,一切壮志凌云,
都被视为“狂妄”、“无知”、“自大”,
他出众的才华,高调的言论,
招来了不少异样的目光。
1956年,国际形势动荡,
赫鲁晓夫发表长篇“秘密报告”,
揭露斯大林问题,
国际上也对斯大林议论纷纷,
引起强烈反响。
年仅20岁的他十分关心政治形势,
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
看到一份英国《工人报纸》,
上面全文刊载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他读后大为吃惊。
当时大学生的外语都是选择地学习俄语,
不能阅读英语报纸,
因为他在中学学过英语,
便借助字典摘译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私下供同学们传阅,
其中特别惊人的是,
斯大林在肃反中大开杀戒,
受害者达七十万人之多。
那时候,宿舍每晚都在议论斯大林问题,
他政治敏锐、颇有胆识,
发表了很多独特见解,让人叹为观止。
而当时意识形态尚存,
信息的管制比今天更加严格,
很多资料国内绝对保密,
只供高级干部查看。
醉心于学术和世界形势的他,
只要看到类似的报纸,
便会翻译出来供人传阅,
这无疑犯了当时的大忌。
[img]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w79cWvbNYCGjw5xEayMmGMaASnBEyRxwuF2-XYgfadh5O4lL8_kAz650pTLOO7H4g-U8z8vAAk3KNARN6pitq8pBXYzWVy5gPdl1I18gD6psuJCo29cZVzZ9iUailFBgwYs=s0-d-e1-ft#[/img]
1957年,
凡是翻译过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
都被打成右派,他也自然被定义为“极右”,
被开除学籍发配到了北京西郊劳动改造,
那一年,他才19岁,
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三年后,他返回北京开始在街道上劳动。
因为才华横溢,领导爱才,
加上三年困难的特殊时期,
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相对宽松,
这位三年级就被北大开除的历史系学生,
被破格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任职。
一入社科院,满腹诗书的他如鱼得水,
先是在《历是研究》上发表《<急就篇>研究》,
以当代人的眼光研究汉代的社会性质,
凭借在史学、文学,和音韵学上的,
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在史学界引起极大轰动,
连郭沫若和范文澜读后,也不由得拍手叫好,
郭沫若甚至还称赞他为“神童”。
[img]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i_o4DggcgAAy_fSMa_rb8z3TTUcacE4ycyU9WCrRRCpg_Ud6WpHUhTHduv7Eel_7_Liu5yFEKS22A1sgDK496FA37FUZWvFPKXDVhu0Zkh3tBdiynAhHdu-uJuymLPPr6p4=s0-d-e1-ft#[/img]
25岁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的长篇文章,
被《人民日报》整版刊载。
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一时间,他的文彩博得满堂喝彩,
祖国各地的学者,都在争相谈论他。
[img]https://ci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_TZaZdN9v2Q2EARJCmvE_JYL3a7GLK3K5QykxpEtI2m-juoNDF6bSI5Y2QUBGvJGkMTEWnAFP1s628Cws7BA0rLQL5phxIrSWWm0loqrBjFxN62yyyPwAuzAj7q6M16TIL4=s0-d-e1-ft#[/img]
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中国,
知识分子相继被打倒,
专注学术但治学惹祸的他,
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竟也会有这么一天。
年仅28岁的他,被列入,
要打倒的“历史学界十大权威之一”,
除他以外,其余九人,
都是历史届大师级人物。
他和家人走到哪里,
红卫兵就追到哪里。
曾经接纳过他的研究所,
也将他扫地出门。
他向住在杭州的姐姐求救,
姐姐也早已自顾不暇,
哪里还敢收留他?
一年多来,
不仅被摘去学术研究的权利,
还要承受连续的批斗和陪斗,
他亲身体验了人格的侮辱,
和肉体的折磨。
他看到心爱的学术研究戛然而止,
传统文化被批判、破坏,扭曲。
他想争取多停留一天,
一小时,哪怕一分钟,
在别人已经绝望之时,
他还在苦苦死里求生。
因为他脑海中所储存的历史学研究课题,
一次次在绝望中鼓舞着他求生的信念。
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批斗和躲藏了,
走投无路的他选择用竟鞋油涂满皮肤,
乔装成黑人闯入,
非洲国家马里驻华大使馆,
寻求政治避难,结果大使不敢收留,
通报中国政府逮捕了他。
[img]https://ci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ysZzleg3HNa-chsSEv0zrCa6o8ATGXB6nHMIDD52Tq1PrXdyRaz56V-Z_ba1mGpACCfRxbdKVASLh4BOzF5icjCIR696wyMoiNKZPVNjZCdNg4Q8ZtOWFaA5y1MOjf6MZmI=s0-d-e1-ft#[/img]
一位清高的知识分子,
经历了何等痛苦的内心挣扎,
竟会破釜沉舟地选择这一条路!
他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道:
我们祖国艺术的伟大特点,
不仅在于其通体之雄浑壮丽,
而且在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常人视为无关紧要的地方,
都是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的。
我就是这样体念:
我们今天所要继承的,
正是这一种精神。
在狱中,即使他身患重病,
还会将自己有限的口粮分给别人,
昔日的狱友们透露:
“他很安详,有修养有学问,很受尊敬。”
他多想有人喊一声“刀下留人”,
却没有等到。
1970年4月18日,他在北京被枪决。
和他同被枪决的北大同窗还有:
中文系林昭,外语系顾文选,
哲学系黄中奇,化学系张锡琨。
本是“人中龙凤”的他们,
就这样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img]https://ci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SnYnJ8T_Qju3zL6C04ow4STLvTTTPTZXghJseqe6aUnIFfcW1zPeR8iqYPy01aizRAKNhC0I0Nb93yaXPcUxfgK53fcfAphzGsoDyjllZNADECGRqQjfhxORfw0kOJoHtyI=s0-d-e1-ft#[/img]
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
签发了一份布告,行文如下:
现行反革命叛国犯沈元,男,三十二岁,浙江省人。伪官吏出身,系右派分子,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其母系右派分子,其兄因反革命罪被判过刑(备注:关于其兄的内容后来在第二次布告中被删除)。
沈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大造反革命舆论,并企图叛国投敌,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化妆成黑人,闯入了外国驻华使馆,散布大量反动言论,恶毒攻击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诬蔑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img]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Xxu7fYKoXc3JA4k0Vl5xNtri-gq2AHgsbwQoyjjX8iGcox-IN3FMhNMBZJ0AEwk0TZKfKtL7qJImTSXUkevblme4yST0Jn3oJ96fABHEtywMBdTCOEL1OlUTmtwraVX28RY=s0-d-e1-ft#[/img]
执行枪决的两年后,
家人才收到“枪决通知”,
竟是因为执行枪决的人,
来家中索要5分钱的子弹费!
文革结束后,许多人获得平反,
姐姐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奔赴北京,
多次为他上访洗冤,1980年春天,
他们终于收到一张平反通知书:
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于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O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坚强的母亲再也无法承受,
在儿子死后第一次放声大哭:
“我要人,我不要纸,不要纸啊!
我送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儿子,
为什么现在还给我一张纸?”
可是,她却再也要不来儿子了。
[img]https://ci4.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2k67FZXrR0l-dHrtA5wDpdU7eisVzUwMZM16104tqHRX_ZVC52MHhumIBwHfuEyFXaSZ8SdQftSO4fZQa9ic9SOqpLmw_dEcNC1DdWYj_fw0kf4PzRa3hyUCzj-3VQxnagM=s0-d-e1-ft#[/img]
他曾留下过一部读过的《汉书》,
满篇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用以补充前人的注解,
这部书因无人识宝,
才得以在那场文化浩劫中幸存。
后来家人奔波数年,
出资数十万元,将其出版。
一,为文化遗产得以幸存,
二,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img]https://ci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FT1jHnY4zHkMr6CueusuIMm_Eko5gW453UHLYr9hTYyE5GafI0QIuil-3t_XLK03yjyClZ5wiq6J3PfhEaxvriYaNgU00tvH8qHxpLzTxjOe2q7e8L3XJ6J0P_C_6XinHBY=s0-d-e1-ft#[/img]
他的学术生涯和思想生涯才刚刚开始,
便画上了句号,
如今距他被枪决已经过去了47年。
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
每年高考放榜,举国欢庆,
受万众瞩目的状元们,
未名湖畔意气风发,步履匆匆的学子们,
还有谁知道,记得,
这位一心关注国际形势,
潜心治学,不为功名利禄,
却因才华而被处决的无辜学长呢?!
[img]https://ci6.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OBAp8C-hAjrHFbwu42EC0FrEtnd94k8IdhbS5DTGGlw0BqRbFE3cRZyD3_t5Rl7XPhCxUB3THGMSeSwF0d5pCoCOl6xJPev4jK10soYl3KSjwZFuReYcnwd0wATSprq2OLk=s0-d-e1-ft#[/img]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人处于众,谗必随之。
一位远去的北大学长,
一位试图改变历史书写方法的陨落者,
他纵身一跃跳进历史的长河,
惨痛的灭顶之灾,
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泪湿衣襟,
今日中国,
我们该用什么来缅怀你?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6 20:31 , Processed in 0.0741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