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维邦批判孙维邦自己的帖子(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13:2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维邦批判孙维邦自己的帖子(1)

为了这一批判,须先确立:“凡事物都是事物”这个命题。


因我们的批判几乎都是从实际即从内容(也可说从经验)出发。我所立的这个论却只是形式的。“形式”,就是所有自媒介或写手,每天所批评的那些不合逻辑的话或事件,形式命题亦即逻辑命题。


人说话是为传达思想,而思想就是思维内容。思想的表达须用话语,而话语就是思想的包装箱(形式)。实际思想有真假或当否,思想的真假是由于形式(即概念)联结得恰不、严不严所致。因而逻不逻辑也就是装载思维的形式联结得严不严密。

日常说的逻辑的亦即是形式的。


上述形式命题的“凡”字是事物的量,即全称概念。量的范畴还有特称的(即部分)与单称的(单一的)。其中的“是”字称为谓项,“谓”即陈述,把宾词加给主词是联系。此句的主词与宾词都是“事物”,二者是同一关系,宾词并没对主词的内容给予任何增加,宾词只重复了主词。所以只从实际内容上讲这种句子无任何意义,是废话。虽有宾词但因宾词什么意义都没说。只是重复了主词。重复叙述句有形式或逻辑的意义,无内容意义。所以语义学常说哲学就是说废话。从“哲学就是说废话”这个见解上就派生出一个要用科学来取代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他们没看到宾语只重主语虽未增进新知,却能保证知识的值必定为真,这就是哲学的功能或意义之所在。


因之说哲学是求道理真值的学问,不是利用或控制对象的。

“凡事物都是事物”做为命题,就肯定了事物都“自身=自身”。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地球还是火星,这个肯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有效。可见形式相当于现代的包装袋,只要塞进相关的实物,“自身都必=自身”。哲学是用形式来保证内容值为真的学术。习多次讲到“不要形而上学看地问题”,他说的“形而上学”就是揸“形式”,但他不懂,形式之学也不可或缺。习在社会地位上当然“最高”,知识上却是小学生。他以小学生的境界怎么能理喻了只有蹬上嶺绝顶,所览才是众山小呢?人的所见永远超不出自己的学养与阅历所达的高度度。像我这种老村夫永远理解不了哥达巴赫猜想或张益唐完成的《质数间的有界间隔》的意义,因我只知“十、-、×、÷”或能拨算盘珠。


科学是物的学问,物有可验的形状,哲是关于形式的知识,无形状,所以是在物理学之上或之后的学问。从实际从知识内容上说,哲学的确没用,但它却能使人有高的或超道德的境界,能使人情不自禁地享受到境界,因而就更欲望去追求更上层楼。


读了习于党校对青年干部传授的“五个凡是”与“五十八个斗争”,就深感悲伤,他的境界实在太低,才把“斗争”理解成是解决一切危机的灵丹,他连知说话到底在不在理都达不到———科学、数学自身都有硬界限,知不懂是由于学科自身的界限,承不承认不由自己。境界并无自身学科界限,人们都总觉自己立场对,因人总是站多高就望多远。学养与阅历不到不是可经验到的。吾皇只处在自然即感觉的境界,却又有特别强控制欲———即对外王之功的极度欲求。明明腹内空空却总觉胸有雄兵,才说出“五个凡是”与“五十八个斗争”,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话。

因感悲伤而写了《包子皇帝的“发扬和增强斗争”,所增的只是“强度”,不是合法!》但无论写时与事后又总觉意犹未尽,对他倡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总觉已触及到他的致命伤及要害处,觉就在嘴边可却又说不清。很是苦恼就想起洛克1670年在艾利什利勋爵的埃克塞宫里五六位当时最杰出的分子讨论道德与宗教,却陷于讨论不下去的尴尬,也正是讨论不下去的窘境迫使洛克省悟———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在问题一方,还可能是自身理解上的达到达不到,于是洛克就放下问题专研究人的理解能力。用二十年时光写出《人类理解论》。我也再去读《人类理解论》,读着读着就豁然而朗开……我就把这种开朗与有朋分享。


此只是小引。因我们这个时代是只是求享用,无阅读的耐心,且自媒体来势澎湃,文写长了若人嫌,老汉又说不好,只好分段,下一篇才是正题。但此引文生形式上对理的真假有清楚的支持!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8:31 , Processed in 0.0583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