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泽连斯基彻底崩盘!乌军11名特种兵刚落地,被俄军直接斩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哥

俄乌前线传来消息,乌克兰派美制 “黑鹰” 直升机载着精锐特种兵搞突袭,结果被俄军精准伏击,全员阵亡。更绝的是,普京直接邀记者去现场看 “战果”泽连斯基却下令封消息 。

这场让乌军心疼的伏击战,为了打破俄军说的 “顿巴斯包围圈”,乌克兰下了血本:派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用美国刚援助的 “黑鹰” 直升机,想在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东部强行机降开缺口,连军事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都亲自协调,可见多重视。结果呢?俄军早用无人机盯上了,等直升机飞到郊外 1 公里处,直接动手,11 个乌军特种兵军官全没了,连美制装备都成了俄军的战利品。

这仗打下来,俄军没闲着,立马把缴获的武器当 “宣传道具”。不光是宣传给乌军听的,更是说给西方看的 ,你们援助的东西,在我们这不好使。这波舆论战,俄军打得相当漂亮,把一次战术胜利,变成了嘲讽西方和乌军战斗力的 “大杀器”。

更热闹的还在信息战场,两边拿 “新闻自由” 当武器互怼。普京那边玩起了阳谋,公开邀请全世界记者去前线,“亲眼看看乌军被包围的样子”;泽连斯基这边却直接封路,外交部发言人季希放话,谁去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等三个城镇采访,就是 “违反乌克兰法律”,要承担法律后果。一个请你看,一个不让看。

俄军立马抓住这点反击:“乌克兰这是心虚了,怕记者看到被围部队的惨状”。结果西方媒体也犯了难,路透社、《经济学人》这些大媒体进不去现场,只能引用俄方声明,真相彻底成了 “薛定谔的猫”, 说有包围圈的言之凿凿,说没有的斩钉截铁,老百姓根本分不清谁在撒谎。

虎哥觉得,泽连斯基之所以死咬着 “没被包围”,甚至不惜封记者的口,不是军事层面的考量,而是政治上的无奈。现在俄乌打了快四年,乌克兰早就成了强弩之末,全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撑着。要是承认 “有部队被包围”“精锐被全歼”,西方一看 “乌克兰不行了”,说不定就断了援助。所以哪怕战术上已经吃亏,他也得硬撑着说 “前线严峻但没被围”,本质上是演给西方看的 “面子戏”。

可这 “面子戏” 的代价,是士兵的命。有懂行的人分析,从纯军事角度看,乌军早该从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但为了在西方面前维持 “还能打” 的形象,泽连斯基硬是让部队死守,结果给了俄军包围和伏击的机会。这次 “黑鹰” 上的 11 个特种兵,还有被围在顿巴斯的 5500 乌军(俄军说的数字),说白了都是这场 “面子战术” 的牺牲品。

这次 “黑鹰” 被伏击、精锐被全歼,说不定会让西方对援乌更犹豫,虎哥觉得,这场战争快到头了。现在双方都耗不起:乌克兰士兵越打越少,西方援助越来越难要;俄罗斯虽然家底厚,但长期战争也拖不起。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的这场伏击战,可能就是压垮乌克兰的又一根稻草。

说到底,现代战争早不是 “谁拳头硬谁赢” 了。信息能左右舆论,舆论能影响援助,援助又决定着战场走向。可再复杂的博弈,也不该拿士兵的生命当筹码。那些死在 “黑鹰” 上的特种兵,那些被围在顿巴斯的乌军,他们本该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却成了政治表演的工具,这才是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http://hanfeng1918.com/baijia/137441.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1-5 03:54 , Processed in 0.0561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