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这几年赴美留学的热潮有所降温,但出国读书依然是不少家庭的选择。
只是,现在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华人家长选择让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回中国读本科。
最近,我在华人论坛上看到这样一则帖子:一位华人家长,把自己的ABC娃送回国内大学读本科了。

为什么要回国读?
这位家长说,他们所在学区不错,但孩子成绩中等、活动经历不多,不是典型的华裔资优生。
如果按常规申请,她家娃大概能进UC Riverside。这所大学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排名在全美第75位,本州学费约1.5万美元一年,算上住宿和生活费用,每年要花2.5–3万美元。

可在名校情结严重的华人家长眼中,这笔投入与学校排名并不成正比。
更何况,过去几年里,“美国本科教育正在走下坡路”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中国不少名校教学扎实、学习氛围浓、竞争激烈。于是,他们决定:不如趁孩子还年轻,回国闯一闯。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相当不错。
孩子现在就读于北京一所知名大学(虽非清北,但实力很强),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都让家长非常满意。
宿舍有独立卫浴、空调和 WiFi,生活便利;课程方面,除了高数稍难,其他科目孩子都能适应,为了跟上高数,他们还请了985同龄生给孩子做私教辅导。
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整个人明显变了:变得主动、自律,也更有目标感。现在他加入了学生会、参加多个社团,还在配音比赛中闯入决赛。忙碌、充实,也终于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潜力。
而从经济角度看,这笔账也很划算。在北京这样一所好大学,一年学费加住宿费才2.5万人民币,比在美国读本州公立大学要省下至少七倍的开支。
华人孩子开始放弃UC系或美国中等公立大学,转而选择回国读书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它是华人家庭在教育赛道上的新方向,还是一场充满未知的“逆向冒险”?

ABC回国留学,性价比更高?
涉及到孩子的教育,华人家长向来认真、谨慎、甚至挑剔。但这个家长的举动从性价比到人生体验,都博得了不少人的好评和称赞。






也有很多家长认为这条路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追问各种细节。





仔细分析这位家长决定让孩子回国读本科的原因,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
首先,这个家庭整体对教育的态度相对佛系(不过显然还是在乎的,否则孩子的中文水平也不会那么好)。
但相比那些从小就为孩子规划名校路线的家庭,他们更早意识到孩子的学业潜力和性格特点,所以不上头推娃、也不执着于精英大学。在择校上保持了更开放的心态,从而在择校上多了很多性价比高的选择。
其次,从费用角度看,这波操作性价比实在太高。
她家娃在国内读本科,每年学费加住宿费大约2.5万元人民币,留学生甚至还有机会申请奖学金。
四年下来,最大的开销恐怕就是中美往返的机票。即便算上机票,整体费用也远低于在美国读大学的动辄几十万美元的花费。
而且,如果孩子毕业后想回美国发展,还可以申请带奖学金的研究生项目,回美国读个名校硕士镀金。
即便没有奖学金,一两年的硕士费用也比四年本科划算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逆向留学的教育背景反而成了亮点,许多美国大学对有跨文化学习经历的申请者格外青睐。只要成绩不错,申请名校的机会反而更高。
可以说,这是一种绕开美国高昂本科学费的聪明路径。

最后,从人生格局来看,与其把孩子一直“困”在加州念读一个排名靠后的UC系大学,不如去中国的重点大学开阔视野,重塑圈层。
再说,孩子有美国国籍,容错率其实很高。
正如这位家长自己所说:“人生总有退路。我也想过他可能会跟不上国内的教学节奏,但真不行就退学回美国读个社区大学、再慢慢找方向也没关系。青春就该试试看,花一两年探索自己,也挺值得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位家长的做法:认为选择这条路除了家长省钱外,对孩子未来的竞争力没有什么好处。
将来孩子毕业,留在中国卷不过本地娃;回美国找工作,从知识储备到人脉搭建都“断层”四年,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国内人都想尽办法送孩子来美国读书,你怎么还送回去?”家长的回复我认为对华人家长颇有参考性:
自己二十年前留学、打拼出头,那时候的确是因为“美国更好”;可二十年过去,世界早就不一样了。如今全家都真心觉得,美国未必再是最佳选择,尤其对已经拿到美国国籍的孩子来说,回中国读大学,反而可能是最优解。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个决定也极其务实。省下的美国四年大学学费,加上一点额外积蓄,他们在另一个州以孩子名义买了一套房,能自住、也能出租,长期也许还能升值。何乐而不为呢?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刀刃”,让孩子早一点拥有资产、理解财富,也是一种成长、内心也更踏实。
至于未来发展,孩子的选择其实更加广阔:中英文流利让他在中国以外的亚洲大城市也有优势。如果毕业后想留在东亚,这段跨国学习与生活经历本身就是加分项,可去香港、新加坡等地发展,不必局限于北上广。若想回美国工作,不去硅谷或华尔街,做普通工作也未必完全依赖人脉;就算需要,孩子继续在美国读研,建立人脉和拓展机会仍有充足时间。
可以说,这位家长从教育、经济、语言能力到人生阅历,一整套规划几乎都经过深思熟虑。一轮操作下来,不仅成本更低,孩子的选择反而更多,理性又划算!

让家长失望的美国高等教育
像这位家长一样送娃逆向留学,并非个例。

也并非华人家长的“专属”操作。越南裔、菲律宾裔、印裔、巴基斯坦裔的家长都有过类似操作,送自己在美国长大的娃回国去本国名校接受本科教育,学医、牙医、计算机专业的都有。

越来越多在美国的家长开始重新审视让孩子在美国上大学这件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性价比的确越来越低。
先看最现实的部分:学费和生活成本的飙升。
过去十年,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四年制大学,学费都在不断上涨。如今,一个在美国上大学的孩子,每年平均开销(学费、住宿、餐饮、保险等)往往高达5万到8万美元。很多家庭为了供孩子读大学,不得不动用储蓄、推迟退休,甚至背上贷款。
根据2025年的一项家长调查,超过六成美国家长表示,他们会为了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而推迟退休或做出其他经济牺牲。孩子上大学已经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经济项目。

可问题是花了这么多钱,真的值得吗?
虽然布鲁金斯学会等机构的研究指出:大学教育总体能提高一生收入水平,但大学的回报率差距极大。
顶尖学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确实容易拿到高薪,但普通大学、冷门专业甚至部分文科专业的回报率很有限,有些毕业生花了几十万美元拿到的文凭,进入职场后收入却不如学徒制或职业培训出身的人。
而这两年就业市场的低迷,更让家长们在孩子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雪上加霜。
根据美国劳工部与纽约联储的最新数据:2025年年轻大学毕业生(23-27岁)失业率已达5.3%,高于疫情前水平;约 41%的毕业生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即他们虽然有工作,但往往与所学专业无关,薪资偏低、职业发展受限。
很多学生花了四年甚至更多时间和金钱,却没能真正靠学历改变命运、看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相较于上述缺陷,对华人家长来说,让孩子回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密度高、花费低、竞争力强,还能培养语言和文化优势,堪称性价比之王。
就拿华人家长都爱让孩子申请的医学院来说,国内不少顶尖医学院开设了全英文临床医学班,课程设置针对美国医师考试(USMLE)体系,教授授课也多用英文,有些甚至是外籍医生亲自带教。
在本科阶段,还可以选择医学英语或相关专业,为将来申请美国医学院或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对于ABC学生来说,不存在语言或身份问题,而国际生学费相比美国本土医学院也要低得多,完全不必为费用焦虑。

图源unsplash
全英文临床医学课程通常为六年制,毕业后学历可通过美国ECFMG认证,相当于美国MD。
近年来,美国部分州对有经验的外国医师放宽了住院医师培训要求,有的州甚至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即可执业;而且国内医学院的临床实习机会丰富,学生更容易接触大量病例、积累实战经验。
再从学费来看,在保守估算下,中国6年制全英文临床医学的学制内直接成本(学费+生活费)平均30万人民币左右,而美国医学院4年单独阶段的直接成本要200-250万元人民币;即使加上回美考试费、认证与申请成本,中国读医科的路径在经济方面仍然具有显著优势。
毕业时ABC英文流利、身份清晰,回到美国就业同样具有竞争力。
综合学费、学制长度、临床经验和未来发展机会来看,中国顶尖医学院无疑在性价比上胜过美国本土医学院。
就算不读医学或者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热门学科,ABC回中国读本科其他专业,在性价比上也非常划算。
过去十几年,国内顶尖大学的发展令人惊艳,无论是教学水平、科研实力,还是硬件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
在社交平台上,有位ABC孩子Eve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她在美国德州出生和成长,18岁前一直接受公立学校教育,从未离开过美国,却成功申请到北大元培学院就读。
在北大读完一年后,她分享了自己最震撼的几件事:食堂的优质餐饮、多元化的同学群体、校园内便捷的交通,以及灵活自由的选课系统。




对于一个在美国郊区长大的孩子来说,Eve坦言自己从小在学校吃的食堂既差又贵,来到北大后,她被七八个食堂的饭菜美味又实惠震惊了。校园里到处都是可扫码使用的共享单车,出行非常方便。
她原以为大学里几乎全是中国学生,却惊喜地发现身边有来自巴西、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外国学生,而且中文都非常流利。
最让她喜欢的,是元培学院灵活的选课制度。作为大一新生,她对未来方向毫无头绪,但在元培,她可以先不定专业,通过选修不同课程探索兴趣、调整方向,最终找到自己的目标。她认为,这种充分的探索渠道非常适合大学生。
在北大读了一年后,Eve收获了中文水平明显提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更深入、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更强的学习动力和努力意愿。







回中国读本科,孩子要克服的三个难点
就在中国读名校这件事来说,ABC从操作上来说也的确更容易一些。
以申请国内最顶尖的学府清北来说,海外华裔孩子可以避开国内万马千军过独木桥的高考,在高中成绩、汉语考试成绩、SAT成绩达标的情况下就有很大概率被录取。



HSK五级是什么水平?能掌握2500个中文单词,

五级考试真题如下:有听力、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共110分钟,



这位送孩子去北京读书的华人家长就说,自家娃中文其实并不好,写短文会有很多错别字、也会用拼英代替,但居然也有汉语六级水平了。相较于中国留学生考的托福、GRE难度系数不是一个量级。

综合来看,这波逆向留学操作对于一些ABC来说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但想要回国读好大学,华人家庭和孩子还是有一些坎儿要过:
中文水平。
能听懂中文、流利说中文的ABC已是少数群体了,还能读会写的孩子更是凤毛麟角。这背后需要父母的督促和孩子的努力。
Eve说,她们家在家里和父母、长辈一直用中文沟通外;除此之外,她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每天学一小时的中文,五年级之后,就一直坚持自学中文。正是这种长期的付出,才能让她有机会就读北大。





课程。
想要进中国top级的大学读本科,你在美国的高中成绩肯定也要拿得出手(大多数A、少量B、不能低于B)才行。
除此之外,进入大学后高数和理工类课程是否跟得上也是不少ABC的难题。
像华人论坛上的那个孩子和Eve,在美国就读的都是好学区的公立高中,自己本身又在数学“尖子班”,饶是如此,在大学的高数课还是他们不小的挑战。








最后,身份认同问题。
他们既非完全本地学生,又不同于典型国际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感到“介于两者之间”,在社交、文化习惯、审美、价值观认同上会遇到摩擦,需要时间和心理调整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平衡感。这需要孩子本身具有坚毅的性格和强大的内心。



当然,送孩子逆向留学,最关键的是孩子自己要感兴趣、愿意尝试。
父母的角色只能是提供建议和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应该交给已经成年的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