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收紧移民政策,第三批遣返人员已经回到沈阳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4 14: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小陈言社会






第三批遣返人员踏上沈阳的土地,有人说,回家的感觉该是安心。但事情似乎不尽如人意。看着那些拉着行李箱的人走出机场,神情里既有些迷茫,又夹杂着一种不太明显的抗拒感。这让我想到,回家本该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可这些“归来者”却像回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是最显而易见的。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常常习惯了一种“个人空间”。比如,驾车出行,宽敞的道路、寥寥无几的行人让人得以享受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而国内城市的街头,人群涌动、车水马龙,公共交通的拥挤感显得格外刺眼。听说有个人,第一天尝试坐地铁就被挤丢了随身背包。他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能心平气和地适应这种“人海战术”。

更有意思的是饮食上的落差。

煎饼果子、炸酱面、馄饨汤这些“土味”美食,对一位习惯了披萨、汉堡和牛排的人来说,竟成了“不知道怎么下口”的东西。有个遣返者开玩笑说:“刚回来的时候,我天天吃泡面,因为那味儿至少让我想起方便食品的简单。”从这里也能看到,饮食的适应并非“好吃不好吃”那么简单,而是文化习惯的深刻差异。





native advertising




文化上的割裂感更为隐秘,但更难解决。

国外讲究独立,邻里之间只是点头之交。而国内社区的热络氛围往往带着一种“无孔不入”的感觉。比如,你搬进一个新小区,邻居主动上门打招呼,甚至不请自来的“小热闹”——这样的事情,让很多遣返者直呼不适。甚至还有人说:“我只是想安静点,为什么大家总是过来搭话?”

职场文化的冲突则更显棘手。

有些人回国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却发现国内强调的“关系”和“团队文化”让人难以适应。在美国,个人能力被视作衡量的核心,可在国内,和同事的关系、领导的满意度可能更重要。有位遣返者说,他一开始直接拒绝了领导布置的一项加班任务,结果第二天就被调离了核心项目组。这也让他意识到,所谓“美式直率”,并不适用于国内的职场环境。

再说消费和支付,差异让人措手不及。

国外的现金支付或信用卡系统简明而直接,而国内的移动支付已经全面普及,甚至连路边摊都支持扫码支付。有人感慨:“出门买东西不用掏钱包,这种效率让我感觉有些不安。”不安从何而来?或许是对技术的信任问题,也可能是对过度数字化的一种潜在恐惧。

这些冲突和困惑其实指向了更深层的现实:归来者的心理落差。

很多人在国外生活多年,对回国后的生活怀有一种理想化的期待,认为只要语言相通、饮食熟悉,就能自然融入。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海外生活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潜意识里的价值观。而这些“洋习惯”在国内并不总是“适配”的,反而成了适应的障碍。

那他们该怎么办?

最直接的答案是:放下优越感,重新学习。适应本土生活方式,不是“降级”,而是重新开始。接纳不同的节奏,重新理解邻里关系,尝试用新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互动。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找到“回家”的感觉。







我也在想,这种适应过程其实不只属于遣返者。对任何人来说,每一次环境的转变都会伴随着不适和迷茫。而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你能否真正扎根于新的生活土壤。也许这并不容易,但也没什么比重新找到归属感更值得了。

参考信源:美国驻华大使馆—2024-11-18—(美国国土安全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遣返航班)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The Paper—2023-05-18—(直击|美国边境移民新规生效一周,拜登政府被质疑“开倒车”)

参考信源:人民网—2024-02-23—(边境危机难解 拜登考虑用行政举措收紧移民政策)

参考信源:美国驻华大使馆—2024-11-18—(美国国土安全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遣返航班)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The Paper—2023-05-18—(直击|美国边境移民新规生效一周,拜登政府被质疑“开倒车”)

参考信源:人民网—2024-02-23—(边境危机难解 拜登考虑用行政举措收紧移民政策)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7 03:43 , Processed in 0.0631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