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命贵”三个字让丈夫林光正如芒在背:“应该翻译成‘黑人的命也是命’,谁的命也不比谁的贵。”
他支持蓝铃参与公共事务,只是觉得争辩时的妻子“没什么太强的原则,比较注重现实利益”。而在蓝铃看来,丈夫在象牙塔里待久了,自诩精英,过于理想。
投票日前夜,晚饭饭桌上,丈夫林光正激动地说:“明天要见证历史啦!”
蓝铃很不屑:“2020年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11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唐人街一家商店用废纸盒封挡门窗,以应对美国大选投票日及其后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
“这下您总该投拜登了吧?”
大选计票开始后,特朗普一度领先。看着“万里江山被染红”(红色代表共和党),蓝铃在朋友圈发了个咧嘴的笑脸。晚上10点左右,在最大的摇摆州佛罗里达,特朗普票数领先了38万张,蓝铃安慰丈夫:“你先去睡觉,川普肯定赢了!”
丈夫十分伤心,叹着气说:“不看了,肯定是(特朗普)赢了。”
但第二天一早,11月4日,大选总票数戏剧性翻转,蓝铃醒来从枕头下掏出手机刷新闻,有些难以置信,拜登反超了。
蓝铃很重视四年后的第二次投票。投票前两天,她刚刚落地,从中国坐了数十个小时飞机,返回芝加哥。
父亲9月底在河北老家去世,她以“奔丧”的名义才拿到签证,辗转回国,其中近一半时间都在酒店隔离。在这个狭长的小房间里,蓝铃按照丈夫说的,“别浪费了回国隔离的日子”,每天一边看电视一边走路,几乎能走一万步,3公里。按照丈夫的计算,隔离两周就能跑个马拉松了。
大洋彼岸,伊利诺伊州的提前投票已经开启,丈夫林光正看了“可能会发生动乱”的新闻担心:“早点回来,别到时候有动乱回不来。”蓝铃最担心的是女儿,丈夫工作繁忙,女儿在家里上网课之外,还要照顾弟弟和一只白色爱斯基摩犬雪球,那是条好动的小家伙,一听到电脑里老师讲课,就朝着屏幕汪汪叫。
和她不同,女儿林希一直参加支持黑人的活动和游行。在高中社团里,她经常参加救助黑人的活动,创作了许多宣传画和艺术作品;今年夏天,她参与游行,黑色半袖T恤上印着金色标语“Blacks lives and dignity(黑人生命与尊严)”。
女儿林希的画。受访者供图
林希认同“富人应该帮助穷人”这一立场。上幼儿园时,她曾有个十分要好的黑人小女孩,每次来做客,一整晚都在看动画片——女孩的母亲觉得孩子太小,从不让她看那些迪士尼“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她好可怜。”林希跟母亲说。后来小女孩一家搬走了,几次电话后,断了联系。
林希没有黑人朋友,学校里没几个黑人同学。她在“特优课程设置”(美国高中课程分普通课、优秀课、特优课),黑人学生基本没机会进入特优课,“所以黑人民权运动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获得相同的对待,尤其在这个时候黑人更重要。”林希说。
但在蓝铃看来,女儿能在特优课程,并不是凭空得来的,靠的是勤奋加天分,“但是华人二代很多人忽视了父辈的努力,以为‘学习好’是轻松的事,看不到华人第一代的强大基因。”蓝铃说。
她觉得女儿只讲了结果,就像选举一样,女儿没耐心刷这些数据,只想等着看最后结果。她猜测,女儿只关心“谁是总统”,其他候选官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
但林希说,自己在投票前阅读了一些候选人的简历,“我并没有胡乱投票。”
觉醒的母亲和年轻气盛的女儿,家庭里的战争还在升级。大选前,特朗普突然宣布签署两项总统令,于45天后封杀微信和TikTok两个中国公司开发的app。林希看了新闻,跑回家兴奋地对母亲说:“这回您肯定‘转投’了!”
蓝铃纳闷,女儿把手机屏幕凑过来,“特朗普禁止微信支付!这下您总该投拜登了吧?”
“微信大额转账本来就是一种‘逃避交易税’行为呀!”蓝铃觉得政策没问题,因为只是禁止微信进行商业交易,而且她本来也不用微信支付购物。女儿又惊又气:“这是中国的微信!明明就是歧视我们中国!”
家里的争论让林希“减少了对妈妈的尊重”,“特别是我非常在乎的事情而妈妈并不在乎时,我觉得很沮丧。”
“我觉得我妈很自私。”林希说。
美国大选期间,这样的战争存在于很多华人家庭里。贾鹏今年31岁,大学毕业后,和父母移民到纽约,今年也是第一次投票。他支持民主党,父母不关心政治,而朋友就没这么“幸运”了。选举日前不久,贾鹏和朋友们出去玩,一个朋友有些不好意思,为自己父母是“川普的兄弟”而道歉。
“我们能理解支持川普的华裔长辈们。”在贾鹏看来,“一代移民”更多是中产,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中国大家长”的传统观念。“为下一代和阶层利益考虑,他们不希望加税,股票大跌,有更多人移民抢占学区名额等等。”他的朋友参加支持黑人的游行,父母阻拦:“和你有什么关系?”
但他没放弃和长辈沟通。贾鹏说,就算“长辈们说不通,就再去沟通再沟通”。
纽约“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受访者供图
蓝铃家的沟通从来没有停止过。蓝铃曾和女儿讨论“大麻合法化”的问题,担心她会被带坏,但女儿已经有自己的判断,态度明确:“我不会碰大麻的。”蓝铃放心下来。女儿中文表达不好,采访时都是蓝铃帮她翻译,包括那句“我觉得我妈很自私”。
在丈夫林光正看来,这样的家庭争论其实很正常,“美国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大家都可以保持各自的见解,社会如此,家庭也该如此。”
即使观点不同,生活里女儿仍然很贴心。10月末,蓝铃从中国赶回来,一进家门,女儿就关心地说:“妈妈你应该多陪陪姥姥,我们这里没关系的。”蓝铃听了很感动。
But I love you
11月7日,美国媒体宣布“拜登胜利”时,蓝铃和丈夫正在植物园骑车健身。林光正马上和蓝铃显摆:“太高兴了!好好吃一顿庆祝胜利!”
“我好难过,不去吃了。”蓝铃有些沮丧。
林光正安慰蓝铃:“好好吃一顿安抚你一下。”还答应给妻子买个香奈尔包。回到家,桌上摆着几只空的高脚酒杯,女儿趁他们不在,和朋友一起在家做Pizza庆祝。
关于投票的战争暂时结束,家里的讨论再次回归理性。蓝铃希望把选票争议交由司法处理,“社会需要回归正常秩序,不能继续分裂下去了。”丈夫也希望混乱早点结束,回归到抗疫上来。
11月7日,美国纽约,乔纳森·克莱恩和珍妮·库珀重现二战结束“胜利之吻”场景,庆祝拜登“胜选”。
美国印第安纳州,特朗普的支持者走上街头示威。
实际上,那些尖锐的争论背后,这个家庭一直不缺少共识。今年以来,他们住的芝加哥曾经历过两次暴乱,“打砸抢”一路从南贫民区到了北富人区,蓝铃认为“不能简单归罪于黑人,他们被有心机的暴乱分子利用了。”丈夫和女儿一致赞同。
6月初,林光正所在医院的医护人员组织了游行,他们穿着白大褂,在医院外跪地8分35秒抗争纪念,那是弗洛伊德被跪压致死的时间。蓝铃无法理解这种抗议方式:“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所幸丈夫没有参与。林光正说,自己对民主党也非全盘接受,“共和党政策也有很多是很好的,我只是反对特朗普的做法。”
而在特朗普和夫人确诊新冠后,全家都很担心,林光正说,这个时候,“他不是总统,是一个病人。”那一次,逢特朗普必反的女儿也赞同:“That’s so bad!”
蓝铃和丈夫也都认同:无论哪个党派执政,面对的都是分裂的美国,都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当然,“党派之争”不会这么轻易就消失。大选结果公布前夜,这个家庭又经历了一次分裂与和解。
11月6日晚,最新数据264票比214票,拜登继续领先。
晚上22时50分,最新的公开演讲中,拜登称“我们还不会宣布胜利,但我们将赢得这场竞选”。蓝铃晚上和丈夫一起遛狗后回来,看完演讲,说了句:“还挺感人的,弥合裂痕,呼吁团结。”
但特朗普方要求多个州重新计票,丈夫不服气:“川普输不起的样子挺丢人的!”
“计票就应该有截止时间,不能过了日子还计算!”
……
“I love you.”
“I love you,too.Good night.”
卧室灯光熄灭,今日“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