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进入单身时代 仍然存在“婚姻鸿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23: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句西方谚语流行多时,不过放在今天的美国,也许不再是无可辩驳的论断。去年,美国成年人口中单身比例首次超过结婚人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冲进围城”了无兴致,而单身贵族则活得越来越精彩。婚姻真的过时了吗?

  【我单身,我骄傲】

  卡琳·丹尼逊年届不惑,依然“单着”。在她生活的大城市波士顿,“有大把大把的单身人士,单身真不算个事儿,我从没感觉到必须结婚的压力。”

  不过,在她26岁从明尼苏达州移居波士顿那会儿,40岁还单身绝对算“非主流”,足以让人侧目。她还记得大学毕业后头几年,每年夏季都要参加同龄人的婚礼,二十出头就结婚生子再正常不过了。

  如今大势已变。去年,美国成人中非婚姻状态的人数首次超过已婚者;有31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约占人口的七分之一,1950年这个数字是400万,独居者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心。

  这一年,近一半的新生儿由单身母亲生育;同住一屋檐下、共同养育孩子却没结婚的伴侣比1950年的数字增加了两倍;从没结过婚的美国成年人占人口总数20%,创历史之最。

  这些数据可能会惊吓到“老古董们”,但对新生代来说却再正常不过了。皮尤调查中心的民调显示,美国的“千禧一代”(1985年-1995年出生)中只有三成认为拥有幸福婚姻是“人生最重要事情之一”。1997年,皮尤的同一项调查中,“X一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出生者)中有47%赞同此观点,比例之低当时已经颇让当时的保守人士震惊了。2010年,皮尤的调查还显示,有40%的美国人竟表示“婚姻开始变得过时了”。

  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埃里克·克莱嫩贝格认为,婚姻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美国社会正经历“60年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对这种变化,社会学家还没来得及给它一个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还将对住房市场、医疗保健政策、育儿理念到教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带来冲击。它同时也映射着现今美国社会观念的多元、阶层的分隔和社群结构的变化。

  【单身不孤单】

  1950年,78%的美国家庭以一对夫妇为中心;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这种家庭结构的代表比例已降为48%。2014年,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说明,16岁以上成年人中50.2%、共计1.246亿的人为非婚状态,而在1976年,该比例仅为37.4%。

  单身人口比例的增加,当然不能简单理解为“不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考虑,就是美国人结婚的年龄比过去大大推迟了。1960年,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为20岁,男性为22岁;到今天,初婚年龄已推至女27岁和男29岁。这就是说,固然未婚人数是增多了,但这些人不一定会保持单身到最后。

  推迟结婚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美国社会文化一个巨大的变化,尤其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晚一点结婚”带来了一种新的人生阶段,社会学家称之为“萌芽中的成年期”或“延迟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人们专注于发展事业和充实自我:他们会经常外出就餐,每天加班到很晚,建立一个亲密的朋友圈,一起做各种活动。

  虽然有些社会学家也曾对此表达过忧虑,嫌弃今天的美国青年普遍不够“成熟”,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这个“不想长大”的成年人群体恰好弥补了当今社会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缺失,即社区文化的衰退。

  从丹佛、底特律到波士顿,有良好教育背景、经济独立的单身贵族们入住各工业城市中心的公寓,成为消费主力,加入各种体育俱乐部、文化机构、社区协作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为重振城市中心的经济信心和文化活力贡献不少。

  “独居的人并不想过孤独的生活,于是他们花很多时间参加公众生活,”克莱嫩贝格说。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贝拉·德保罗教授早就想破除美国社会的“结婚狂”迷信了,据她观察,和传统观念相反,已婚人士整体而言并不比单身者更健康更幸福,而今天的社区中,单身者往往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这是因为,“人们结婚后,和朋友、亲属和社区邻居的接触就变少了”,即使已婚无孩的人士也是如此。

  她说,很多时候,单身人士会意识到自己没有配偶也能享受生活,“人们过去觉得结婚之前的单身时间是一段原地踏步的历程,实际并非如此,它是至关重要的经历。”

 【单身有多种含义】

  在统计数据上,“单身”指的是非婚姻状态。但在今天的美国,“单身”的具体含义却有多种解释。

  德保罗一个人住,而“非婚者平权组织”的主席莎拉·赖特和爱人同居多年,但一直没结婚。“我不把自己称为‘单身’,因为我不是,我是有伴侣的,”她说。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塔拉·都柏林在官方记录上是“单身”,但她曾经结婚好多年。现在的她“没结婚,没有恋爱对象,没有同居伴侣”,但当她把自己称为“单身母亲”时,身边朋友都会表示异议,因为她前夫也分担着抚养孩子的责任。

  休·赖恩在大众眼里更是个另类的“单身”:他和另两个男人在纽约同居,并把这个三人组合称之为“家庭”,最近一起买下一栋房子。

  丹尼逊对自己的描述是“大约算单身”,她有过多次恋情,有些维持了很长时间长,有些闪电式短暂,但她一直一个人住。

  35岁那年,丹尼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只是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但它变成了一个女人的“单身日记”。博客上的自我介绍这样写:“她在时髦公寓林立的社区里租了一套房,她骑的是一辆蓝翎牌的古董自行车,开的汽车是1991年产的。装猫砂的盒子就放在她床边。她连个梳妆台都没有。”她会写下和婚恋网站上认识的对象约会的经历,也写写自己的日常:骑车远行,跑马拉松,寒冬中如何让穿着冲锋衣的自己显得性感,还有对小外甥的喜爱之情。

  她渐渐有了一个不算庞大、但忠诚的粉丝群,并和其中一些经常留言评论的本地女性读者成为朋友。在恋爱经验上,她们有很多共鸣。

  通过互联网寻找约会对象这种感情生活模式,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婚姻咨询师洛丽·戈特利布说,互联网帮助人们大大扩大了交友圈,但也会误导人们产生“选择很多”的错觉:只要约会对象稍微有点不让人满意,人们会想:大不了再从其他几千份档案中再挑一个。

  “选择即自由,自由即有选择,这是非常美国式的理念,”戈特利布说,“但如果面临太多选择,真的会让人无所适从。”

  她认为,维系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关键在于学会妥协,但很多美国人头脑里从无“妥协”概念。

  丹尼逊也感觉到,如今人到40,“真的厌倦认识新人了”,但在约会模式习惯成自然后,她已经不知道“如何让关系慢慢发展,达到我想要的状态”。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12 18:03 , Processed in 0.0397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