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处理器——半导体巅峰,纵横四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22:3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兮清扬


在进入CPU时代前,是计算机从发明到大发展的计算机时代,包含机械计算机、电动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等几个时代。计算机时代是一个属于IBM的光辉时代,也标志着人类进入电脑逐步解放人脑的智能时代。在这段时期内,有老沃森在40年代轻掷百万美金给一个陌生年轻人研制继电器计算机Mark 1的故事,也有小沃森浪子回头接棒IBM的故事。小沃森50年代初带领IBM耗资千万研制电子管、磁带等组成的大型机IBM701, 在40、50年代那个满地都是计算机公司的时代,统一了行业,奠定了IBM在这个时代的王者地位,正式让IBM从机械制表机行业转型成为一家计算机公司。随着肖克利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也在仙童公司发明出来,小沃森又在60年代耗资50亿,研制集成电路组成的360全系列兼容型大、中、小系列计算机,5年内卖出了3万多台,创造了历史(一台卖几百万美金呀!)。在这个时代还有以mini裙得名的mini小型计算机DEC公司,巨型机天才Cray教授创办的三家Cray系巨型机公司,还有华人的骄傲王安电脑公司等等,这是一个群星闪耀、充满传说的时代。

在CPU的时代来临之前,计算功能分布在各种机械或者离散电路中,集成电路最后才诞生,尚没有形成一个高集成度、涵盖所有计算功能的部件,而CPU行业的老大和发起人Intel公司,此时折腾的还是DRAM生意。

历史,也是量变到质变慢慢积累的,不过不一定遵循我们的思维逻辑。IBM、DEC、Nova、Cray等计算机巨头都没有提出缩小计算机体积、提高集成度等类似的概念,CPU的发明也与它们无缘,也许是利益使然吧,缩小了如何卖得起价钱。CPU的起源,是Intel公司一个员工霍夫在给日本合作方设计台式计算器时,提出了把日本人方案里的多个集成电路整合的思想,虽然日本人拒绝了,但是硅谷八叛将之首、Intel创始人诺伊斯支持了他,于是浓缩为中央处理器(CPU)+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的三片式结构被构思了出来,并在197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片4004 CPU,只有铅笔尖大小。随后8008和卖出几百万片的8080登场,从此Intel踏上了x86 CPU的辉煌道路。

Intel 8080的成功,揭开了CPU军备竞赛的篇章,标志着CPU时代真正来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Intel的8080成功后,Motorola推出了6800,从Intel离开创业的霍夫创建了Zilog,推出了Z80,6800团队的一支也创业推出了6502,这几种CISC架构成为当时的主力,统治了70、80年代的计算领域主战场。随着微处理器的发明,70年代中期,大量作坊式车库计算机制造公司遍地开花,掀起了“解放计算机革命”,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在众多作坊中率先脱颖而出的,当然是大家都熟知的苹果公司,1975年,乔布斯和沃兹开始设计电脑时,270块的8080着实太贵了,不过他们凑巧在展会上买到了20块一片的6502,于是Apple I和II的CPU就基于6502。上帝通过苹果,教会了人类很多,这个叫做苹果的电脑公司,也一炮而红,销售额5年内爬到10亿美金,进入TOP500企业,引领众多“车库”电脑公司兴风作浪,这让以大型机等“贵族式”专业计算机为生的IBM 大为光火,决定正式进军微电脑行业。

1980年,蓝色巨人IBM找来两个小兄弟,Intel和微软,告诉它们有一个秘密项目“国际象棋”,需要他们参与,两个小兄弟都很激动,全力投入了进来。它们选择了准16位的CPU 8088,这样就比苹果选用的8位CPU 6502快多了。1981年,PC(personal computer)成功发布,IBM登高一呼,宣布开放PC标准,公布了硬件设计原理图和BIOS源码,从此,一个行业诞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Wintel驾着兼容PC的大潮,登上了IT时代的巅峰,驰骋了30年。

乔布斯虽然开启了微电脑时代,但引导大潮的却是IBM,得益的竟是Wintel,造化弄人,上帝的玩笑。

IBM PC一经推出,就大行其道,血洗行业,让众多从车库起家的微电脑公司破产,形成了行业整合效应。为与IBM PC竞争,1985年,Macintosh被设计出来,它采用了Motorola的32位 CPU 68000,拥有图形界面,包含多媒体功能。Macintosh一经发布就轰动全美,大卖特卖,迅速扭转了苹果的败局。不过,也许就像它错误的名字预示的一样,“雨衣”已经不是“苹果”了,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

32位的68000让Intel和IBM PC感受到了压力,Intel成立了新的团队进行攻坚,1985年,386推出,但是此时IBM竟然拒绝了386!原因当然不是IBM表面上说的“我们有大量286 PC/AT机的客户订单”,IBM培育出的PC市场越来越大,这么大的肥肉为何不自己吃?为何不自己做处理器?于是PowerPC即将诞生,不过还需要再等5年。

演进的大潮并不会按照某一个公司的规划发展,IBM也不例外。康柏率先推出了386 PC,2个月后,台湾宏基也推出了386 PC。而IBM一直到1987年才推出386 PC。虽然不到一年时间,但足以让历史改变,康柏从此发力,于1994年超越IBM,登上PC王者宝座。

在进入RISC话题前,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工作站(Workstation)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微电脑大潮,带动了CPU的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32位的68000性能已经能匹敌小型机(Minicomputer),在专业计算机和PC之间的市场间隙,很快就被有识之士们盯上了。

早期的工作站设计遵循3M原则(Mega bytes、Mega flops、Mega pixels),以及快速的网络接口、磁盘接口等,用在网络和图形领域。著名的SUN和SGI,就是专注于这个领域起家的。前面提到的DEC,50年代末靠小型机起家,从IBM大型机市场分流了一大块蛋糕,成为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不过到了80年代初,它却面临着工作站对小型机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当伯克利RISC和斯坦福MIPS项目开始后。

RISC风靡的时代开始了。

在集成电路发展初期,硬件资源有限,人们卯着劲地优化程序,让指令占用尽可能少的存储器,程序员天天跟汇编语言厮混,这样的背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CISC架构的特点:变长指令以节省空间,尽可能多的功能指令以辅助程序员容易使用。

随着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存储器容量不再是苛刻要素,另外,高级语言的普遍使用,带来编译器技术的发展,IBM的Cocke发现,编译器用不到大多数复杂的寻址方式,复杂的指令也很难被编译器使用,而且有研究发现,基于68000的UNIX OS编译后,只用到了处理器30%的指令,很大一部分用来实现各种千奇百怪指令的电路都浪费了,另外,系统的频率也被复杂指令的实现电路拖慢了。RISC研究浪潮在80年代初各高校风起云涌,伯克利的RISC和斯坦福的MIPS是代表,还有现在大行其道的ARM,也是在那个时候步伯克利RISC的后尘,在英国剑桥系的Acorn公司开始萌芽的。

让我们继续回顾计算机行业,80年代的工作站风行,Apollo一度大幅领先,从1981到1987年,占领网络工作站的头把交椅,然而斯坦福系的SUN和SGI开始发力了。Apollo、SUN、SGI等的工作站开始用的CPU是68000。不过SUN和SGI技术嗅觉敏锐,很快就切到了RISC。

SUN(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是斯坦福的三个毕业生1982年创建的,一上来就瞄准高端工作站市场,并成功切入,不过随着RISC大潮的兴起,SUN果断的于1987年启动SPARC的开发,SPARC继承了伯克利的RISC技术,1989年推向市场时,卓尔不群的打败了市场上所有的竞争对手。几乎在同时,SGI也从68000切换到MIPS作为其工作站的CPU,并且还觉得不过瘾,于1992年收购了MIPS公司。

MIPS公司是1982年由斯坦福教授轩尼诗创建的,作为较早商用的RISC CPU,它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Windows都出过MIPS的版本。MIPS公司1986年推出第一颗RISC处理器R2000,并于1987年在SGI 图形工作站上应用。

SUN和SGI的加入,使工作站市场越来越红火,DEC的现金牛VAX小型机受到强烈冲击,DEC终于熬不住了,在内部争争吵吵后,推出了很多应对方案,其中的两个是采用MIPS开发工作站以及开发自己的工作站和处理器。MIPS在DEC的工作站上得到短暂使用,很快,DEC自己的Alpha21064于1992年开发完成。Alpha21064一上来就是64位的,性能出众,其设计参考了很多MIPS的技术。DEC的工作站、小型机还有后来的超级计算机都切到了自己的Alpha处理器。DEC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联合ARM,基于ARM7和Alpha的技术,开发了StrongARM。

前面提到的Acorn,于上世纪70年代末建立,它沿着苹果公司掀起的微电脑市场,在英国赢得了广泛的荣誉,相当于英国的苹果。它们的CPU也跟随苹果,选用6502。80年代初,它们也进入工作站领域,选用NS的32016,此CPU的高性能让Acorn垂涎不已,准备开发自己的微处理器,他们在考察了伯克利RISC项目后,于1983年启动了Acorn RISC Machine项目,这就是ARM的起源。1985年,VLSI生产了第一片ARM1,苹果这时准备做一款那个时代的IPAD:Newton(牛顿),他们找来找去,最后发现Acorn的处理器比较合适(功耗、成本、性能、时钟随时可以完全停止等),于是联合继续开发ARM,并且决定形成一个独立的公司。1990年,ARM公司正式独立,VLSI作为半导体代工者,首先获得了license授权,在后面的岁月里,ARM又陆续授权给了TI、三星、高通等公司,于是,ARM遂不断滋生繁衍,形成燎原之势。

IBM的PC机,于80年代中期,成为行业事实标准,几乎统一了微电脑行业,而且差点把苹果和Acorn干掉,不过IBM自己由于开放标准,反而被“山寨”厂家康柏、DELL等逼上了绝路,份额大幅下降,从绝对垄断的百分之七、八十,降低到一半以下。

IBM是RISC大潮最早的引领者,但在应用中落伍了,直到90年才推出了POWER,用在RISC system/6000上,POWER1是多芯片组成的,所以后来又启动了单芯片的POWER项目RSC。此时,PC行业的红火培育了Intel,IBM自己也垂涎这块蛋糕,于是它联合苹果,准备把这个单芯片的POWER大量推广,苹果又拉上了Motorola,作为second source,于是AIM联盟形成。AIM联盟推出的第一款芯片是PowerPC601(第一款PowerPC,RSC的规格裁剪版本,增加了部分PowerPC指令)。PC是performance computing的意思,但市场就是针对PC。后来微软也加入进来,推出了PowerPC版本的Windows NT,甚至SUN也推出了一个PowerPC版本的Solaris,不过,PowerPC除了苹果坚持使用外,并未形成气候,因为没有多少软件移植到PowerPC,软件生态圈的贫乏让PowerPC永远停留在了封闭系统里。

至此,所有主流的CPU架构,都粉墨登场了。在IT行业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中,各种CPU也随着各个明星公司的兴衰,演绎出一卷CPU众架构的兴衰史……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5:12 , Processed in 0.0400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