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央行宣布中国版“QE”放水7万亿 人民币及A股飙涨(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7:4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维


10月10日傍晚,中国央行宣布,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微信群立即欢腾了,大家奔走呼号,说是中国版的QE来了,而且相当于7万亿强刺激。

资本市场立刻给出了震撼式的回应。10月12日,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今日双双大涨。离岸人民币一举涨破6.33,最高涨至6.3155,目前涨0.32%,报6.3184,创8月11日人民币贬值以来最高。在岸人民币涨0.42%,报6.3190,或将创下3月以来最大涨幅。而12日的A股也同样波澜壮阔。周一早盘,沪深两市双双高开,之后一路呈单边上行趋势,直逼3,300点。深成指盘中上11,000点关口;创业板盘中放量大涨近6%。板块全线飘红,两市近2,300股飘红,逾180股涨停,量能大幅放大,接近万亿关口。

由于市场普遍预测,10月份会有一次降准,而四季度会有一次降息,所以从上周末开始,很多人就开始眼巴巴看着央行,希望“这位亲妈”再给点奶喝。但“央妈”没有直截了当给出降准,而是绕了个弯子,以“金融创新”的方式悄悄放水,看起来效果不错。但必须指出的是,信贷资产抵押并不等于中国版QE,它与欧美日版的QE有很大区别。QE是指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有毒资产,但中国不是,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大量坏账。说白了,QE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应对之策,中国版的QE是为了防范重大金融危机发生,操作逻辑完成不是一回事。

发达国家此前做QE的原因是经济长期低迷而常规货币政策已无空间,QE前的关键词是衰退、通缩、零利率、银行坏账。相对而言,当前中国并非危机模式,常规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央行未来通过常规手段投放基础货币是常态,但真正意义上的QE还看不到。中国现在并非危机模式。现在中国的银行体系并没有到崩溃的地步。虽然坏账率在上升,但是这种上升仍然是温和的,说明现阶段的银行体系尚且有能力自己消化资产质量问题,这与美国2009年~2011年间存款性机构倒闭366家(根据FDIC数据)、日本1998 年~2001年间有14%的银行倒闭是不能比的。从银行的信贷意愿来看,银行也远未到大幅惜贷的地步。”

中共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一直强调不搞强刺激,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但问题是中国经济积重难返,老套路带来“路径依赖”非常强大。再加上美元即将进入加息周期,全球面临流动性退潮(钱逐步回流美国)带来的通缩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不断降准、降息。但问题是,经济危机来的时候中国在“加杠杆”(增加全社会负债率),经济危机快结束的时候,中国仍然被迫“加杠杆”,中国经济何时才能转型?李克强总体上的思路是:能不放水尽量不放水,能少放水尽量少放水。



中国央行的放水招数很独特,但的确不是中国版QE

这一思路体现在央行这里,就显得非常纠结。传统的、大家都能看懂的货币工具,比如降准、降息,能少使用尽量少使用。而大家看不太懂的,特别是拥有各种英文缩写的,比如PSL、SLF、MLF、SLO、MBS之类纷纷出笼。这种做法比降准、降息更有目标性,可以算“定向调控”。对于央行此次放水,有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直接忽略;有人则认为是中国QE开启的重要信号,意味着可能有数万亿乃至十万亿级别的大放水。中国股市也将因此出现超级牛市。真是这样吗?恐怕未必。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就是银行把相对比较优质的贷款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得利息相对低廉的“再贷款”。这等于盘活了银行的资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金总量”,而央行就拥有了几个调控权:1、给谁钱不给谁钱;2、给谁的钱多,给谁的钱少;3、认定哪类“信贷资产”为可以质押、抵押;4、再贷款的利息高低。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在短期内还构不成大的影响,但央行毕竟开通了一条放水的渠道,为将来加大力度创造了条件,对股市、楼市构成利好。判断央行放水力度的,仍然要看M2增速,如果超过13.5%,说明力度在加强。如果超过14%,并维持到年底,则宽松力度将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高。说明真的放水了!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推广,不足以解决目前的流动性问题,倒更像是为即将加入SDR摆出姿态。从中国的层面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第四季度降准是必然的,降息是可能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11:36 , Processed in 0.0476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