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战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20: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依据故总统罗斯福的指示,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在 1944 年 11 月 3 日成立。它的职责为对我方空袭德国的行动作出公正而专业的研究,以此支持对日空袭作战,并建立一套理论以评估空中力量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以计划未来美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以决定涉及国防方面的未来经济政策。

  有关调查团在德国境内的研究,总共有一份总结报告及大约两百份详细报告公布。1945 年 8 月 15 日,杜鲁门总统要求调查团对所有类型的空袭日本作战的效果进行类似研究。

  调查团成员包括300 名文职雇员、350 名军官和 500 名士兵。其军方人员成分,60%来自陆军,40%来自海军。陆军和海军给予调查团所有 的可能帮助,包括人员、补给、交通工具以及情报。调查团总部设在东京,在名古屋、大阪、广岛和长崎设有分部,另外有机动小组活动在日本其他地区、太平洋各岛屿以及亚洲大陆。

  调查团查阅幸存日本档案的主要部分,审讯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最高指挥官、政府官员、工厂领导和政治团体领导以及他们遍及整个日本的数以百计的下属。因而,方能精确再现战时日本的军事计划和执行情况,方能获得日本战时经济和军工生产的准确数据。此外,研究还包括:日本的总体战略计划以及发动战争的背景、接受无条件投降前内阁的争论以及协商、日本国民健康和士气的变化、日本民防体系的效能,以及原子弹袭击的效果。对每一项研究均会发布独立的报告。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总结报告

1946 年 7 月 1 日

  珍珠港袭击的核心在于出其不意:舰载航空兵部队的航程、以及战机击沉水面舰艇的能力。它的完成仅仅损失了 29 名日军飞行员。两天之后,日本人发现英国缺乏马来亚空中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并以 4 架日本海军中型轰炸机为代价将其送至海底。几天之内,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盟军空中力量事实上被摧毁,大部分位于地面。一旦当地的盟军空中力量被消灭,这片广袤的土地便敞开大门在几个星期之内遭到占领,敌人的损失仅为不超过 15,000 名日军士兵死亡,在整场战役中因各类原因损失的日军飞机为 381 架。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正如文件资料所显示,日军在开战时意识到大规模进攻作战无法在缺失本地制空权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他们同样知晓陆地与海洋的表面目标对于空中袭击的脆弱性。不过,日军依然没有意识到持续保持制空权所需要的全部规模以及资源的复杂。正如日军随后所发现,不仅仅与美国对比,抑或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相比,日本在战争初期的飞机制造计划规模均相对欠缺。他们关于训练、维护、后勤、技术发展、情报、配合陆地与海上部队的计划和执行,相比随后的需求而言均受到限制。在持续增长的美国航空兵力的影响下,日军的战争计划既未深思熟虑,能力也未达预期所想。

  194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和它的盟国发现在太平洋地区尤为羸弱,特别在陆基和舰载航空兵方面。太平洋战场实际拥有的盟军航空兵大队不仅在数量、而且在技术上相比日军大幅落后。日方力量被低估了。无法指望菲律宾的 90 架 P-40 和 35 架 B-17 阻止日军向南推进。我方 7 艘航空母舰中的 3 艘位于大西洋区域,1艘在墨西哥湾进行训练。不过,即便在这等时刻,我方开始比日军更清楚地意识到全方位空中力量的基本要求。我方训练、生产、维护、后勤和情报的计划受到限制,甚于当时对它们的发展和执行的概念缺损。

  日军最初的前进步伐是如何停止的,我方是如何最初在本地、但随后越发进展、并深入日军占领区上空、最后在日本列岛上空将空中优势推至顶峰的,以及空中优势是如何争取到的,这是太平洋战争空中力量的传奇和这篇总结报告的中心。不过,考虑到地面和海军部队的作用、以及指引整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空中力量所扮演的角色不能专美于前。

日军最初的战略计划

  日本政府的结构使它的陆军和海军缺乏有效的平民控制。在 1931 年对中国东北的入侵到 1941 年珍珠港袭击之间,日军各派系对该国内外的各事务呈现了日益紧密的控制。这些派系包括陆军和海军之内的各种小圈子,但由于日本陆军在满洲和中国不停取得的军事胜利以及声望的高涨,也由于日本陆军领导愈发野心勃勃的侵略性格,日本陆军的政治地位上升到与海军平起平坐的高度。不过,最终参与战争的决断以及对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亚、缅甸和东南亚的挺进促成了各方携手以及日本陆军、海军领导人和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平民领导人的一致合作。



日本历史手册中的太平洋战争态势图

  在 1941 年 10 月中旬,日军付诸实施的决断实际上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a.俄国对中国东北侧翼的威胁由于德国在欧洲的决定性胜利而中和,这有可能最后导致苏联的完全崩溃。

  b.大不列颠处在一个无法挽回的防御态势之中,以至于即便有朝一日幸免于难,它的整个战争潜力也将消耗在家园本岛的拼死防御中。

  c.美国和它的盟国能够立即部署至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尤其是航空兵力量――不足以阻止训练完善、动员充分的日军部队在三到四个月时间内占领缅甸、苏门答腊、爪哇、北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吉尔伯特岛、马歇尔群岛、威克岛直至千岛群岛的整个广大范围。

  d.缅甸公路一旦形势紧张,中国将陷于孤立,被迫进行谈判。

  e.美国着手于援助大不列颠,将在珍珠港袭击时处于弱势,无法在 18 个月至 2 年时间内动员足够的力量进行防御。在这段时间内,日军防御圈将得到加强,需要的航空兵前进机场和基地能够完成建造。巩固之后,防御圈将能获得基于特鲁克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后援。

  f. 由于日本占领区防御圈的巩固能够动摇美国支持战争的决定,日军能够迅速地从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榨取铝土矿、原油、橡胶和其他金属资源,将这些物资以海运送回日本进行加工,以维持和加强它的军事和工业机器。

  g . 作为民主国家,美国的柔弱将使它在面对狂热信念支持的日本步兵、海员和航空兵造成的惨重损失以及盟军的伤亡时,无法持续展开全方位进攻。美国最终将被迫妥协,允许日本维持最初占领领土的大部份额。

  某些平民与海军人士较为熟悉美国,以及它的工业和技术潜力、当被唤醒时可能的战斗信念。他们表达了对一心通过和谈结束战争的战略所产生的怀疑,认为这会因为后续冒险的战败导致无限期延长。不过,海军在美国和英国从 1941 年 7 月的贸易禁运之后对日益削减的燃油供应极度关注。平民的此等犹豫心态遭受批判,转而接受更为激进的观点。

  没有一名掌管实权的日本领导人相信:在任何可以预知的未来,日本能够入侵美国、在白宫签订城下之盟。山本五十六吹嘘日本将如此这般的传言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且,这些日军领导人感觉到,日本有限的船舶资源将耗尽在为选择的战略提供后勤支持上,而对于任何更富野心的计划则完全不足,除非最初的作战成果出乎意料的优秀。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日军计划的执行

日军计划的执行

  为配合以上计划,日本陆军被授予征服马来亚、苏门答腊、缅甸的首要职责,同时由于所配备战机的有限航程,在北纬16度以北地区提供对吕宋岛北部的最初的空中支援。在珍珠港袭击之外,日本海军被赋予对菲律宾、婆罗洲、西里伯斯(即苏拉威西岛)、爪哇、北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威克岛发动攻击的职责。根据计划,在登陆部队上岸后,陆军需要尽快地控制菲律宾。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力量为:



  在这些最初的计划中,日军并不单纯依靠他们航空兵的数量,虽然他们相信自己在太平洋地区持有对盟军航空兵的数量优势。在数量之外,日军还凭借出兵的速度奇效,以及航空兵的训练和经验。在 1941 年,日军第一线飞行员平均拥有 500~800 飞行小时经验,50%的日本陆军飞行员和 10%的日本海军飞行员在中国或者 1939 年与苏联的边境冲突中获得战斗经验。舰载航空兵部队针对珍珠港作战进行了浅水鱼雷攻击的特训,日本陆航单位为了支持马来亚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作战也进行相关训练。



准备起飞进攻珍珠港的零式,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拥有较大优势

  面对日军,美国和它的盟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以下陆基航空兵部队:


  这些战机大部分为过时型号。

  这些部队很快被打垮。50%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太平洋战场中,我方的 3 艘航空母舰只得到少量支持,无法组成一支足够的兵力在这些战斗中进行冒险。

  在珍珠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最初胜利之后,威克岛和关岛在(1941 年)12 月被占领,(1942 年)1 月轮到拉包尔。以 102 架战机损失,日军夺取了缅甸的空中优势,此外凭借受到丛林战特训的地面部队,以 7,000 名步兵的代价占领这个地区。在战争的第 4 个月底,他们完成了最初战略的主体,远比预想简单。运输船队的全部损失为 51 艘船舶。原计划中,大量物资需要运抵占领区南部的岛屿,随后发现已无必要,于是被放弃以争取更快的速度。某些日军领导人注意到在菲律宾战役中我方地面部队的技战术和未曾预料的抵抗决心。他们将这些归咎于日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不足。但在一些圈子之中,我方孤立部队执行防御的技战术和决心被正确地视为地平线上的阴云。

日军过度扩张

  这些成功的巨大鼓励了更无所顾忌的日军战略家考虑扩张至原始的边界之外。在他们进行讨论的同时,杜立特在(1942 年)4月 18 日的空袭震惊了东京。虽然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它支持了一种意识的增长,即:如果日本边界拥有更深的防御,它应得到持续的增强。



杜立特率领一队 B-25 对东京进行了奇袭

  同时,一个新的计划得到了批准,以求(a)挺进所罗门群岛和摩尔兹比港,如获成功,随后将挺进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和斐济群岛,(b)夺取中途岛,以及(c)临时占领阿留申群岛。如这个计划获得成功,将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沟通线路,减轻阿拉斯加方面的威胁,并使美国所有主要的军队集结地止步于珍珠港。

  由于拉长和扩张了它的占领地,日本被迫面对一个代价高昂而且苛刻的供应问题,它延缓了原先制定的边界防御,因开发被占领地区的资源而破坏了自身的经济计划,并将自身早早置于遭受反击的远为不利和虚弱的态势下。

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美国战略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便确定的是:一旦加入战争,德国将首先需要被消灭,我方在太平洋战场的初步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守势。但低估了日军的进攻潜力,曾考虑有可能坚守马来亚的边界、在中太平洋与日军舰队成功交战,并为最终反击日本打下基础。美国的计划极少构建在现实之上。凭借当时的堪用兵力不足以制订防御计划。面对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优势以及战斗速度,在珍珠港事件中损失的较为陈旧的战列舰并没有充分地减少我方海军的作战能力。如要在 1941 年 12 月贯彻一个足够有效的政策,就必须在战争实际爆发之前拥有对日方意图和能力的更好情报、更早的理解空中力量的不可或缺及主导地位以及必要的征用所需的全方位民众支持。

  随着事态的发展,在 1942 年 5 月之前,后方训练和生产计划取得成效的同时,菲律宾孤岛之上的一部分抵抗力量、屈指可数的航空母舰以及陆基空中打击力量构成我们在澳大利亚以及澳大利亚-珍珠港之间的群岛范围内的实力,这便是我军能尽的最大努力。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日军计划的执行 2

  日军意图已经明显,即从俾斯麦群岛向南进犯、从而威胁我方与澳大利亚的通信,然而美国的准备仍旧不足。不过,依然决定要尝试坚守摩尔兹比港以及圣埃斯皮里图岛(Espiritu Santo)和斐济群岛以北的战线。情报人员的杰出工作给予我们早期的信息,即:1942 年 5 月,一队日军运输船由航空母舰翔鹤号保护,以及包括两艘其他航母在内的掩护部队伴随,正在前往攻占摩尔兹比港的途中。这个情报帮助我们集中力量使用太平洋地区四艘航母中的两艘(一艘已经从大西洋返回太平洋,但两艘仍在杜立特对东京空袭任务的返回途中),计划用鱼雷攻击机和俯冲轰炸机击沉翔鹤号。在和掩护部队进行的空战中,我们击伤了该部队中的一艘航空母舰(注:翔凤号航母被击沉),但失去了列克星敦号航母。日军剩余两艘航空母舰以对抗我方的一艘,但他们的空中力量已被大为削弱。运输船队从摩尔兹比港掉头转回拉包尔,继而,作为第一次,日军的侵略得到了遏制。珊瑚海海战中的较量完全是航空母舰的交锋。



1942 年 5 月 8 日上午,“约克城”号起飞的俯冲轰炸机攻击了“翔鹤”号,可以看见一枚炸弹在舰首爆炸

  当日军在 6 月向中途岛进犯时,类似的信息为我方提供情报优势。在这场战斗中,日军运输船队由一支攻击部队支持,包括当时战争中最为强大的水面力量以及日方剩余 8 艘航空母舰中的 4 艘。在北方的支援部队还有日军一艘额外的航空母舰。再一次,美军仅有弱势部队加以对抗;当时太平洋战场中仅有的 3 艘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仓促上阵。我方战机发现日军舰队、击沉 3 艘敌军航空母舰,并击伤第四艘,使其成为美军潜艇部队的轻松战果。航空母舰损失殆尽后,尽管日军舰队拥有大型舰艇的数量优势,依然被迫撤退。调查团对日军航空母舰的幸存军官的审讯表明:它们是被舰载俯冲轰炸机所击沉的。被击沉的日军航母之上,有三分之二的飞行员被日军驱逐舰救起。若干日军舰载机发现我们的航母编队,并成功击伤约克城号,使其重伤无法行动,进而被一艘日军潜艇击沉。除了潜艇对掉队伤兵的最后一击,这场战斗的较量依旧是完全的空中交锋。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仅有 4 艘可用航母,虽然很快加入第 5 艘,但它们之中只有一艘为大型航母。此外,它们有 6 艘航母处在修理或者建造状态。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部署 有3 艘大型航空母舰,另有 13 艘航空母舰以及 15 艘护航航空母舰即将投入现役、或者处在建造状态。因而,日本海军被其空中力量的虚弱所困扰,仅能在夜间或陆基航空兵的支持下与我方对抗,直至空中力量得以重新组织。从此,在太平洋之上的海军航空兵力量的平衡、随之作为整体的海军力量的平衡,便通过中途岛之战获得。激烈的战斗影响到拉包尔以南的岛群,那里得到了海洋以及天空的保护。日军决定更新夺取摩尔兹比港的目标,如果有必要从新几内亚北部沿岸以陆路进攻,在所罗门群岛建设航空兵机场。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发动一次两波攻击:第一波从摩尔兹比港向新几内亚北部进发,第二波从瓜达卡纳尔岛向所罗门群岛的岛链进发。两波攻击的最终目标均是攻占拉包尔。麦克阿瑟将军和哥姆雷司令(南太平洋战场司令Robert L. Ghormley)均认为他们当前兵力不足,但鉴于维持与澳大利亚沟通线路的重要性,他们被命令依靠持有兵力出击。因而,对日军边境的试探比日方所预想更早地发生了。



中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飞龙”号航母

  当西南太平洋司令部在北澳大利亚、摩尔兹比港和米尔恩湾(Milne Bay)构建机场的同时,1942 年 7 月 21 日,日军在与摩尔兹比港相对的新几内亚海岸上登陆布纳(Buna),并翻越欧文-斯坦利(Owen Stanley)山脉。他们的通讯线路被空中袭击切断,他们前进的部队遭受空中扫射,他们的攻势被遏制、并被我方地面部队击退。日军证明了由于瓜达卡纳尔岛的战事,他们无法将这次战斗推进到预先制定的目标。



所罗门群岛地图(点击放大)

  1942 年 8 月 7 日,对瓜达卡纳尔岛进行了登陆突袭。3 艘美国航空母舰给予了最初的空中支援,登陆的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了日军正在建造的机场(随后命名为亨德森机场)。对参与所罗门群岛战役的日军高层军官的审讯表明,他们最初低估了我方攻击部队的规模,仅从土鲁克使用快速驱逐舰运来一营 500 名士兵。在这个营被最终歼灭后,他们又送来 5 个,但依旧于事无补。最后,他们尝试输送一整个师的兵力。3 万名日军步兵登陆,但到那时已经太晚。亨德森机场部署战机的制空权使得有可能――仅仅有可能――在白昼护卫我方的补给舰队,并使日军无法登陆,除去夜间或者危险及恶劣条件下之外。日军在夜间输送补给物资、并同时破坏我方海岸工事的尝试引发了一系列的夜间海战,并对双方造成巨大损失。我方空中力量最初极为有限,仅得到断续的艰难补给,堪用战机一度被敌海军的炮击减少至仅剩 5 架。日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和拉包尔之间构建了一条由航空兵机场组成的链条,并尝试空袭我方的舰船和工事。不过,在空战中,他们遭受了持续增长的惨重损失,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同时还体现在和美国损失的对比上。对于无法夺取空中优势的难以接受的态势,日方给予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宫崎周一将军证实:从拉包尔发出的补给物资,只有 20%抵达瓜达卡纳尔。结果便是:30,000 名登陆瓜达卡纳尔岛的步兵缺乏重武器、足够的弹药甚至起码的食物,遭受来自空中的持续骚扰。接近有 10,000 名步兵被击毙,10,000 人饿死,剩余 10,000 人处于极度的虚弱状态,在 1943 年 2 月撤离。









瓜岛战争代价,美日双方的战机残骸在岛上随处可见

  在 1942 年底,日军从瓜达卡纳尔岛将我方驱逐的几次最重要尝试宣告失败,而盟军重新夺回布纳的作战正走向胜利。我军在这些争夺区域安全地站稳脚跟,并逐渐建立起各兵种的优势:空中、陆地和海洋。我们曾经出现惨重损失,但日方已经遭受了决定性的战略性失败。他们的进军步伐被阻止,他们的战略计划被完全打乱,他们损失了大量最优秀的飞行员,盟军兵力牢牢扎根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之上,进而威胁到他们在拉包尔的防御根基。面对这个威胁,日军以零零星星的方式交手,并损失了他们得到完善训练的所有海军航空兵单位――包括那些从中途岛战役幸存的人员,以及一部分他们最优良的陆军航空兵单位。日军没有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这影响了它所有的后续战役。第一次,少数掌握他们所有情报的日本人意识到了形势的残酷。各种战时计划大规模地扩张:飞行员训练,飞机、雷达和通信设备的生产,高射炮和弹药,运输船和油船等,但需要时间来贯彻这一切。



瓜岛二战地图(点击放大)



1942 年 8 月航拍的亨德森机场,在跑道两侧可以看到累累弹坑

  主动权已经落入美国一方。

决定后续战役之因素

  在 1942 年的较量结束后,太平洋区域的基本战场法则已经建立。看起来,分布广泛的日军据点可以被绕过或者占领――假如在相应地区获得空中优势,假如海军支援、足够的攻击机、受到良好训练的步兵以及全面的后勤均已到位。在进军的决断之前,需要做好主要的准备。不过,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日军保持恒定的压力。

  归于帝国疆域的地形,除了本土列岛之外、其他所有地区的日军地面部队需要海上补给方可维持作战能力;即便在本土,也需要来自海外的原料供应。在中国、朝鲜、满洲,需要到本土的水上运输;船舶被用以输送马来亚、缅甸和西南大陆地区的步兵。东部边境的岛屿则完全依赖于海上的供应。由于日军的地面部队被分散部署在各大陆块之上,依靠不足的海运资源,他们的覆灭仅仅是美军的选择问题。他们当中大部分可以绕行而过。

  由于舰载空中力量的限制,拥有两艘 64,000 吨级重火力快速战列舰的日本海军同时失去了部署的灵活自由以及打击能力。到 1943 年年末,美国拥有了足够的航空母舰用于控制空中优势,并在舰队之内补充了足够的新式大型战舰用以在恶劣天气作战或者其他条件限制我方无法获得空中优势的条件下与日军水面舰艇作战。如果敌军进犯,摧毁日本海面舰艇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它们的覆灭将促进自由以及使我方未来的进军变得容易。

  在登陆菲律宾和冲绳岛之前,地理疆域和日军陆基战机航程的限制使得日军无法从他的陆基航空兵获得足够的机动性,以便在任何交战区域集中足够的空中力量应对我方。要支持航空兵机场,日本的大多数珊瑚岛面积过小;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后勤、跑道建设和运输问题使得兵力无法集中。即便在军队内部,拙劣的战略战术也只能零星运用他们所拥有的航空兵力量。在这些缺点之外,日本的飞机制造、飞行员训练以及维护远远落后我方,很明显,日本本土的空中优势能被获得。这个目标拥有最高的优先级。

  日本的船舶立即被套入准星之内。在战争的第一年,具备在日军防卫圈之内保持远程进攻能力的潜水艇部队消灭了日军在开战时候拥有的船舶吨位的 10%以上,而航空兵部队则消灭了 4%。潜艇和空中打击对日军航运交通的双重扼杀由此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









美国空中力量对日本航运交通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在掌握到距离日本 1,500 海里以内的基地之前,日本的工业和人口无法纳入美国远程轰炸机的有效攻击范围之内。

  发展到越过太平洋的战略态势,将给予我方前进基地,用以禁锢日军的水上运输,用以对日本列岛施加大规模空中袭击,用以准备对日本本土的登陆作战。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挺进太平洋

挺进太平洋

  以上便是美国开始大规模进攻时的战局。当主要准备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同时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的惨重损失正在蚕食日军最好的航空兵大队、耗尽它的船舶和供应之时,第一波越过太平洋的远距离进军开始了。这一切以 1943 年 5 月,对日军防御圈北翼的阿图岛的进攻作为简单开始。在南翼,攻势作战由 6 月对蒙达岛(Munda)的进攻作为后续,随之而来的是 9 月对新几内亚岛之上萨拉马瓦(Salamaua)、莱城(Lae)和芬什港(Finschafen)的进攻,1943 年 11 月对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的进攻。在太平洋中部,战事由 1943 年 11 月对吉尔伯特群岛(Gilbert Islands)的进攻开始。

  因而,朝向日本的大规模进军以兵分两路的态势得以继续。一路是沿着新几内亚岛的北部沿岸直指菲律宾群岛,另一路是在太平洋中部通过马歇尔群岛直到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Palaus)并最终指向硫磺岛和冲绳群岛。根本上,这些进军的目的是将美国的兵力突进至多个关键点之内,用以切断日军占领区南部的供应线,以及将日本列岛纳入攻击范围。关键点的夺取用作以下一个或者更多的四个目的:为建立前方机场使得陆基飞机得以进驻、保证美国在前线的制空权;为舰队提供前进基地;为随后进军中地面部队的运输清扫安全区域;并且――以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为例――为对日本列岛进行远程空中打击提供基地。



美军进攻态势图

  在新几内亚地区,我方存在持续的可能性,得以在敌军的薄弱环节选定目标攻击,得以依靠陆基空中力量切断这些目标的援助、掩护我方进攻,得以在一定范围之内通过空中力量对任务给予彻底的支持。新几内亚岛上,马里利南(Marilinan)、纳得兹伯(Nadzab)等其他内陆基地拥有 25,000 人之多的兵力援助,它们完全通过空中被攻占、补给和转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限定了这些攻势的距离。

  要对防守严密的要地进行远距离两栖登陆作战,一种作战模式诞生了。美军目标侧翼的日军基地通过集中空中力量加以削弱。在攻击范围之内的此类基地受到陆基航空兵的打击。舰载航空兵以及可用的陆基航空兵削弱登陆地区的敌军;在两栖部队进行登陆时,挺进至目标之前的快速航空母舰对所有可能威胁至目标区域的所有地段进行打击。在护航航空母舰和快速航空母舰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以及支援部队作战舰船的集中炮火的协助下,两栖部队实施抢滩登陆。在航空母舰的空中支援和掩护下,目标被夺取。航母将持续作战,直到岛上机场被占领并修复、重新启用方才撤退。沿着两条主要战线,朝向日本挺进的两栖作战在时间上精密安排,并相互配合,即便集中力量在一条战线之上有可能使步伐更快。拉包尔方面所承受的损失主要来自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陆基战机,这迫使日军决定由于吉尔伯特群岛的守备部队注定要遭受我方攻击而决定不去支援他们。1943 年底到 1944 年初,在中部太平洋战场发动对吉尔伯特群岛和马歇尔群岛的进攻,随后快速航母特遣部队在 1944 年 2 月进攻土鲁克,并在 1944 年 3 月清除新几内亚侧翼的日本舰队,于 1944 年 4 月沿新几内亚海岸长途进军至霍兰迪亚(Hollandia),随后在 1944 年 5 月进一步收复韦克德岛(Wakde)和比亚克岛(Biak)。当日军尝试向新几内亚北部投以援兵之时,1944 年 6 月中部太平洋战场对马里亚纳群岛的战争打响,迫使日军放弃计划。日军派出航母部队以防卫马里亚纳群岛,并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几乎损失掉经过充分训练投入实战的所有舰载航空兵部队,3 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当马里亚纳群岛的日军遭受歼灭之时,诺埃姆富岛(Noemfoor)被我方占领。莫罗泰岛(Morotai)的登陆与其他在帕劳群岛(Palaus)的战斗同步进行。



照片摄于 1944 年 9 月 15 日,1 架 OS2U-3 飞过帕劳群岛中的安佳岛附近海域,此时美海军陆战 1 团正在向该岛发动进攻。这架“翠鸟”负责为炮击日军加固火力点的波特兰号巡洋舰(CA-33)进行校射

  正当帕劳群岛登陆战正在进行的同时,快速航母特遣部队对菲律宾群岛的日军飞机、机场和船舶发动攻击。在雷伊泰湾战斗的准备阶段,快速航母特遣部队集中了超过 1,000 架飞机攻击了冲绳岛、台湾和菲律宾群岛,给日军航空兵造成大量损失。从中国起飞的 B-29 则攻击台湾的航空兵目标,对这次任务进行支持。日军正确预测出雷伊泰湾的登陆战,将其视为本土列岛防御作战的最后机会,以投入所有堪用兵力决定性地遏制美国的进军。

  雷伊泰湾登陆后 3 天,他们集中了所有军舰组成 3 路队形发动进攻。他们的计划包括:一支航母部队从北方出现,以吸引我方的主要兵力;此时,大型军舰部队将得到菲律宾群岛航空兵机场之上的日本海航和陆航战机掩护,通过苏里高(Surigao)海峡和圣贝纳迪诺海峡(San Bernardino),在登陆场摧毁我方的运输船队和支援力量。日军战略成功地将我方主要兵力吸引至北方。南路日军舰队在苏里高海峡的夜间遭遇战中被消灭。北路部队的4艘航空母舰在吕宋岛外被击沉。虽然有一艘超级战列舰被鱼雷轰炸机击沉,中路部队挺进接近我方运输船队,依旧持有压倒性的水面兵力优势。中路部队的日军指挥官向调查团承认:预期陆基航空兵力支援和空中侦察的缺乏、对因受空袭而损失的恐惧以及对燃油储备不足的担心,促使他掉头撤退。作为这一退出战斗决定的结果,日军作战计划失败,使另外两路部队承受了巨大风险以及惨重损失。

  在菲律宾群岛的后续战斗中,日军损失了派遣至此的所有地面部队和物资供应,包括从中国和中国东北运抵的三个半师。在菲律宾战役中,他们总共集结并损失了 9,000 架战机。在 1945 年 3 月 1 日,日本决定向日本列岛之外的地面部队停止输送补给。除非需要展开阻击作战,他们被迫集中兵力进行孤立防御,以对抗入侵。

  当菲律宾群岛正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中太平洋部队朝向硫磺岛和冲绳岛展开艰难的进军。

中-缅-印战场

  盟军的战略计划意料到:日本的战败需要通过太平洋区域的作战方可获得。不过,与此同时必须防卫印度以及支援中国。(在此战场内)我军无法投入大批兵力。我方对中-缅-印战场的贡献几乎完全依靠空中支援和后勤支持。该战场的地理环境如此特殊,以至于印度基地之外的陆路运输几乎完全不可实现。作为结果,中-缅-印战区的航空兵力不仅仅被用于防御和击退敌国空军,而且用于向所有部队运送人员以及物资供应、在地面战斗任务中提供大部分火力支援。

  我方逐渐取得了对日本航空兵的空中优势。英帕尔(Imphal)的英国地面部队曾经遭受一支日军部队的包围,他们得到了盟军航空兵的支持。日军部队继而反被空中打击分割包围并最终被消灭。解放缅甸的地面部队得到了航空兵部队的运输、后勤和掩护支持。日军在缅甸和中国的后勤供应被扰乱。中国得以在战争中保存。

  通过空运,总共输送超过 1,180,000 吨物资设备和 1,380,000 名士兵。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翻越“驼峰”的空运达到了每月 71,000 吨物资的高峰。







中国军民靠人力建起了可供 B-29 起降的机场

  在 1943 年 11 月,决定以 B-29 从中国的前进基地起飞,攻击日军在满洲和九州岛的工业设施。当该命令下达时,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仍未夺取,没有其他基地的距离接近到足以发动对日军“内部防御圈”工业设施的袭击。在中国进行航空兵作战的主要瓶颈是物资供应必须通过空运从印度送抵,这其中有大量份额分配给中国的地面部队。因此,B-29部队获得的物资仅够每个月发动一系列小规模攻击。调查团从日本获得的数据显示:这些攻击对被选为目标的满洲钢铁厂所造成的伤害,远甚于我方根据航拍照片进行的评估。不过,根据事后的评估,当时的整体轰炸任务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B-29 所消耗的航空燃油和物资更应分配至中国境内第十四航空军不断扩大的战术和反舰任务当中。在这些任务中,B-29部队需要的训练和战斗经验应当通过从更易供应的基地发出、对“外部防御圈”目标的攻击作战获得。1944 年 11 月,从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的远程轰炸攻击开始。中国战区的 B-29 在 1945 年 4 月转移至以上基地。到 1945 年 3 月,在日本列岛遭受空袭猛烈打击的前夜,日本航空兵力量被削减为自杀部队,它的大量军舰被击沉或搁浅,它的商船队被歼灭大半,它的大部分地面部队孤立无援,它的经济系统开始被扼杀。在以上各方面,日本战争潜力的消失将通过下列部分加以说明。



提尼安岛上的 B-29 机群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消灭日军常规航空兵力

消灭日军常规航空兵力

  在战争的前 9 个星期,日军所有型号的飞机出厂速度为每个月 642 架飞机,到 1944 年 9 月上升到每个月 2,572 架飞机。自从日军在 1942 年的战斗中学习到教训后,飞机出厂速度的提升在 1943 年尤为迅速。战争期间总产量为 65,300 架飞机。

  由于战斗和非战斗事件,日本海航和陆航的各种原因飞机损失由战争早期数个月的 500 架/每月上升到 1944 年底的 2,000 架/每月。在战争中,飞机的累计损失大约为 50,000 架的数量级,其中略低于 40%为战斗损失,略高于 60%为训练、转场等其他非战斗损失。

  因而,日军能够在战争中的几乎每个月,均增加航空兵力的飞机数量。战术飞机的数量从战争爆发时的 2,625 架增加到投降时的 5,000 架,加上 5,400 架自杀飞机。飞行员总数从战争爆发时的 12,000 人左右增加到投降时的超过 35,000 人。

  美国总体的飞机产量和飞行员训练数量大大超过日本,但这些数量中只有一部分能够部署在太平洋战场。珍珠港以西,美国第一线航空兵力量从 1941 年的 200 架飞机增加到 1945 年8 月的 11,000 架飞机。直到 1943 年后期,我方才在该战区取得对日本航空兵的数量优势。不过,即便在 1942 年,太平洋战场相对较少的美国航空兵单位在面对占据数量优势的日本人时,能以己方受到的损失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卑斯麦海之战中,一架 A-20 掠过一架三菱 G4M 轰炸机投掷伞投杀伤炸弹



两架日本陆航 KI-43“屠龙”式战斗机在机场上被伞投杀伤炸弹炸毁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总损失,不包括在国内的训练损失,为大约 27,000 架飞机。其中,约 8,700 架为战斗损失,其余为训练、转场等非战斗损失。在战斗损失中,超过百分之六十为防空炮火造成。正如先前叙述,日军飞行员在战争爆发时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参战前,日本陆航飞行员平均拥有 500 小时飞行时间,而日本海航则为 650 小 时。这些富有经验的飞行员在开战第一年到战争半程时的残酷战斗中被大量消耗掉。相对我方,日本人对他们受到良好训练飞行员的保护、合理运用和替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此外,他们的训练计划被日益加剧的航空燃油短缺所严重困扰。飞行员的平均飞行训练时间在整场战争中一路下滑,到投降时仅有 100 小时,而美军飞行员的这个时间则是 600 小时。缺乏训练的日军飞行员无法与美国培养的高水准飞行员相抗衡。在日军发动最初攻击时,日本战斗机虽然结构较为薄弱、更易受伤害以及火力欠缺,但是拥有相对当时美国部署在太平洋战场的现役战斗机更为优异的飞行特性。日军在战争中提升了他们战斗机的性能,大规模加强发动机动力系统,并最后在火力上超过美国战斗机,到战争结束时在设计和试验阶段拥有一流战斗机。然而,他们广泛缺乏技术和工业实力,无法在航程、性能和坚固性均有提升的可靠飞机的大规模生产方面企及美国。在最早的战斗过后,美国一直享有飞机性能的全面优势。



美国海军军舰上的高炮手在观看 F4U 追击零式

  按照美国标准,对足够的保养、后勤支持、通讯和管制、具备大量战机部署能力的跑道和机场的重要性,日军从来没有全面正视过。作为结果,他们无法在任何时间或者地点集中运用他们的大部分空中力量。此外,他们也从未显得具备以任何程度和效率在空中控制大规模编队的能力。日军是在早期的攻势作战中理解并取得空中管制和战术运用的。但是,和其他参战前的军事力量一样,日本人没有全面重视不断增长的空中力量所带来的革命性战略。在他们的战略中,要求并不包括逐步取得并持续空中的控制权,而是包括了摧毁美国舰队的计划。假使这个基本要求得到充分理解,也很难想象他们会把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放在首要位置。一旦依照没有提供持续空中优势手段的计划发动战争,那他们便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战略以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已经理解空中优势重要性并开始依此展开战斗的对手,进而无法重新获取日渐失去的空中优势地位。

日本航空力量转向自杀攻击

  到 1944 年夏天,对日本航空兵指挥官们来说,很明显的是:在任何方面,他们都无法与美国航空兵比肩。他们的损失是灾难性的,然而他们所取得的战果则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手中的最后一张牌是飞行员的必死决心。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发明了神风战术。如果能够穿透敌军战斗机和对空炮火的防御伞,一名准备驾驶他的飞机撞击一艘舰船的飞行员将只需要很少的技术便能击中他的目标。如果有足够多的日本飞机同时撞击,将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能够穿越防御伞。即便参与战斗的飞机以及飞行员损失率达到百分之百,他们的战果将不再无足轻重,而是足以造成伤害,超过我方能够承受的范围。在冲绳战役的尾声,日军执行了 2,550 次神风攻击,其中的 475 次、或者 18.6%有效地造成了撞击或者近炸伤害。所有受到损伤的战舰包括 12 艘航空母舰、15 艘战列舰和 16 艘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不过,没有任何一艘比护航航空母舰更大的军舰被击沉。大约有 45 艘军舰被击沉,其中大部分为驱逐舰。日军被他们自己击沉大量重型战舰的浮夸战果所误导,而无视他们的技术员提出的忠告,即击沉大型军舰需要更重的炸药战斗部。对美国而言,持续的损失确实不可等闲视之,这引发极大的关注。从对日本城市和工业目标的直接攻击中,2,000 架次 B-29 轰炸机被调派出以攻击九州岛的神风攻击机机场。如果日军能够以更强的兵力集中力量持续攻击,他们有可能迫使我们后撤或者变更我方的战略计划。



自杀攻击的零式

  到投降之日,日军在本土列岛拥有超过 9,000 架飞机可以用于神风攻击,其中超过 5,000 架已经特别装备完毕,准备用以自杀攻击抵抗我方的登陆计划。





1944 年 10 月 30 日,“贝劳伍德”号航母遭神风攻击

日本海军舰队的摧毁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日军在发动战争时拥有 10 艘航空母舰。在 1942 年的交战中,有 6 艘被击沉。在整场战争中,日本通过建造或改装自其他型号船舶,获得了 17 艘航空母舰的补充,包括 5 艘护航航空母舰。在这些改装型号中,包括一艘大和级战列舰船体的改造,以及两艘战列舰的部分改造,即将后部炮塔移除、安装小型机库以及飞行甲板。鉴于在 1942-1943 年训练完备的航母飞行大队的损失,日军直到 1944 年方才重新部署他们的航空母舰。在这一年的交战中,日军损失了 7 艘航空母舰,却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战果。还有 7 艘航母在本土水域由于潜艇或者空中袭击被击沉。除了一艘被舰载飞机施以致命重创、再由水面舰只消灭的例外,所有日本航空母舰被击沉的原因均为我方舰载航空兵或者潜艇。

  日军拥有 2 艘大和级战列舰,其排水量达 64,000 吨,装备 18 英寸火炮,强于任何一艘美国战列舰。其中一艘在锡布延海(Sibuyan Sea)被击沉,另一艘在九州岛以南被击沉,均为舰载鱼雷攻击机的战果。

  日军在开战时,总共拥有 381 艘战舰,排水量总计为 1,271,000 吨。在战争中,后续建造有 816 艘、排水量 1,048,000 吨的战舰。在所有型号和吨位的战舰中,有排水量总计 1,744,000 吨的 549 艘被击沉。在总共被击沉的日军战舰中,有 13,000,000 吨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以及驱逐舰的级别。其中,625,000 吨被海军及其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击沉,375,000 吨被潜艇击沉,183,000 吨被水面舰艇击沉,55,000 吨被陆军航空兵击沉,65,000 吨被其他兵力击沉。在这些级别的舰船中,只有 196,000 吨在战争结束时残存在水面上。日军水面舰船有很大一部分在夜间交战中被击沉。1943 年之后,日军驱逐舰的缺乏以及空中反潜力量的不足助长了美国潜艇部队在日军舰船上取得的战果。



1945 年 3 月,TF58 的舰载飞机在濑户内海发现了大和号并实施攻击,图为大和号急转躲避中



1945 年 4 月 7 日,大和号在爆炸中沉入海底

  在菲律宾的解放以及冲绳岛的占领之后,日本的原油输入被完全切断,燃料储备消耗殆尽。由于缺乏燃料,残存的日军战舰被迫退役或加以伪装、仅仅作为防空火力平台之用。除开它用以反登陆自杀攻击的岸基神风航空兵、水面和潜艇部队,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日本运输船队的摧毁

日本运输船队的摧毁

  日本的运输船队,不仅仅是前线地面部队后勤支援的关键一环,而且是本国经济结构的致命环节。在整场战争里,它是整个经济架构中在直接攻击之下脆弱无力的唯一部分。

  在开战时,日本拥有的排水量超过 500 吨的运输船总计达到 6,000,000 吨左右。在战争中,通过建造、掠夺和征用,增加了 4,100,000 吨的数量。调查团在日本获得充足的资料,以便将这 10,100,000 吨船舶的信息逐一列表整理,包括(a)名称和吨位(b)被击沉或击伤的时间、地点及原因(c)幸存船只的当前情况以及停泊位置。从中取证的资料来源,在某些方面存在矛盾。如有可能,这些矛盾应该及早得以纠正。陆海军联合委员会(Joint Army and Navy Assessment Committee)已经临时达成一致,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持续甄别各类资料。调查团认为,在下文中所陈述的内容将不会和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最后结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在战争结束时,8,900,000 吨运输船被击沉、或被严重损坏以至于无法使用。其中,总数的 54.7%要归功于潜艇部队,16.3%为舰载飞机的战果,10.2%为陆航航空兵的战果,4.3%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岸基航空兵的战果,9.3%为水雷(大部分由 B-29 投放)的战果,不到 1%为水面部队炮火的战果,此外有 4%由日方海员操作事故所引起。



美国潜艇击沉日本运输船的瞬间

  得益于在敌军控制水域内长驱直入的能力,潜艇部队到战争结束的几个月前一直取得接近 60%的商船击沉战果。在 1944 年,航母特遣部队执行了多次纵深扫荡任务,击沉大量商船。在 1945 年 4 月 1 日之后,日本的船运被局限于朝鲜和满洲里的航线以及内海浅水区域范围,B-29 在日本港口和内海航道上布设的水雷取得了击沉或者击伤所有船舶的 50%战果。舰载和陆基航空兵在各种偶发战斗中同样击沉了排水量低于 500 吨的大量驳船和小艇,这没有被列入调查团的整理列表之中。以调查团的观点,那些以反舰攻击为主要职责、并拥有所需的设备、技术和训练的航空兵单位,在对舰船的作战上取得了相对于自身损耗的最佳战果。

  最初,日军分配了三分之二的运输船队用以前线部队的后勤支持。他们期待,在初期的进军胜利完成之后,能够以持续增加的数量派回船只,用于为国民经济运送各种原材料。但是,在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开始后,日军处在未曾预料到的持续军事压力之下,以至于计划中在该战役后进行的返程从未得以实现。

  到 1942 年底,被击沉的船只略微超过了新近的补充数量。在此之后,被击沉的总吨位迅速地超过日本造船计划的增长能够企及的数量。堪用的运输船队规模因而开始持续下降,到战争结束时,其总吨位仅仅略多于开战时初始数量的 10%。日军姗姗来迟地尝试建立一套护航系统、重新改变航运路线、以及取消距离更远的物资供应,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使局面改观。除此之外,护航和改变航运路线在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将平均每船承载货物的重量降低至 43%。在 1944 年,油轮的损失尤其严重,因而引发了日本海运官员的首要关注。



第 313 轰炸机中队的 B-29 在投掷重磅磁性水雷

  运输船损失对本土国民经济的后续影响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以前线日本陆军部队的视点,需要注意的是:从日本通过海运输送往前线的物资补给在 1943 年有 17%被击沉,1944 年则为 30%,1945 年为 50%。油轮的缺乏是日本海军舰队活动的持续障碍,这影响到在菲律宾海两场至关重要的战役的失败。由于广泛缺乏运输船,后勤供应的缺失是制约日本航空兵力量的首要问题之一。

  潜艇攻击、远程巡逻-攻击飞机、水雷以及舰载和陆基飞机之间相互支援,突破日军防御。远程飞机的巡逻为潜艇部队搜索目标;日军具备若干反潜防护设施的护卫船队在面对空中袭击时易受攻击;由于惧怕潜艇攻击而开入拥挤港口的日军船舶是航空母舰袭击的轻松战果;同时水雷能够帮助把船舶赶出浅水区域,进入潜艇能够活动的水域中。如果我方建造更多的潜艇,更早地将目标集中在油轮之上,更全面地配合远程飞机的巡逻-攻击任务而展开潜艇作战,运输船队的摧毁过程将能够更加有效。

日本地面部队的摧毁或孤立

  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建立了一支兵力为 1,700,000 人左右的陆军地面部队,并达到过 5,000,000 人左右的巅峰数量。日本陆军的病历档案显示,在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马歇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加罗林群岛(Carolines)、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冲绳群岛、硫磺岛和阿留申群岛部署的兵力总数为 668,000 人,其中 316,000 人战死;在缅甸部署的兵力为 220,000 人,其中 40,000 人战死;在中国部署的兵力为 1,100,000 人,其中 103,000 人战死。大部分剩余兵力部署在满洲、朝鲜以及本土列岛,实际上并未参加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

  我方进军战略以及日本水面运输系统的缺陷使得日军只能对任何我方决定占领的关键岛屿集中投入他们堪用的地面部队之中的一小部分。日本士兵的忍耐能力和决死信念均是无可比拟的。1942 年之后,我方陆军或者海军陆战队在任何地面区域与日本步兵作战,均能获得全面的空中优势支援。除了雷伊泰岛战役的奥尔莫克港(Ormoc)运输,我方在其他的每一场交战中,均绞杀了日军向关键交战区域输送人员和物资增援的能力。在奥尔莫克港,日军使 30,000 名步兵登陆,但这批部队抵达前线耗时过长,建制零散,无法起到有效作用,此外他们的大批运输船在能够卸下重装备之前便被击沉。在每一场交战中,当日军准备在登陆区域准备防御时,他们被空中轰炸和海军舰炮轰击大为削弱。不过,实战经常证明:即便能够通过早期的准备、甚至最猛烈的轰击遏制日本步兵,仍然很难消灭他们其中的哪怕一小部分。日本人深藏在地道、战壕和山洞之中,我方很难发现,往往通过轰炸和海军炮火均无法消灭。敌军的大部分固定火炮工事被摧毁,但仍有部分残存。我方在登陆的滩头阵地之上投放猛烈炮火准备,其强度通常使日军向内陆短暂退缩一段距离;不过当我军从滩头开始挺进之后,则必须在代价高昂的近距离战斗中消灭日军残存力量。但是,战事依然证明:如果在初期准备阶段以及后续的近距离支援战斗中,能够投入适当强度和精确度的火力,日军的抵抗能够得到有效的削弱,我方的伤亡也会随之减小。

  日军的统计表明:在占领区南部的战斗中,接近 25%的阵亡原因为空中轰炸,58%为轻武器射击,15%为炮火,剩余 2%为其他原因。在那些需要通过近距离战斗消灭日本地面部队抵抗的场合中,空中支援任务需要极高精确度,以保证不会伤及我方部队,并准确命中处在关键工事中的小型日军目标。这一切需要高度专业的训练,以及基于空-地观测人员和空-地-舰无线电联络统一控制、在地面和空中部队之间构建而起的一整套复杂系统的最紧密协同。太平洋战场范围内,在随后对防守严密的日军阵地进行的两栖作战中,这套系统通过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并达成了极高的成效。在菲律宾战役中,美国陆航发展运用了类似的战术,山下奉文将军后来证实了他自己面对此种态势时完全束手无策的感受。在西南太平洋战场,绕过日军主力、在敌人防守薄弱的区域登陆经常被证明是可行的。在中部太平洋战场,许多日军预想中我方会发动进攻的岛屿被跳过,它们的守备部队被遗弃并最终覆灭。调查团对太平洋之中这些被跳过岛屿的考察、以及对日军幸存者的审问证实了他们难以忍受的悲惨境遇。他们的飞机以及地面工事被空中袭击所摧毁。除了偶尔出现的潜艇补给,他们的任何供应或者增援被完全切断,食物很快耗尽。在某些岛屿之上,日军竟然以他们的同类为食。不过,我方对这些被跳过岛屿的空中攻击,往往显得比战事或者效率考量所需求的猛烈程度更甚,或持续更长的时间。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遭受直接空中袭击之前的日本经济

遭受直接空中袭击之前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朝向战争的转型在 1928 年开始,并在满洲和中国的战役中得到持续的加强。到 1940 年,全部产量提升超过 75%,重工业生产提升几乎 500%;日本所有产品的 17%直接用于战争以及扩充军需生产,与之相对比,当时美国的数据为 2.6%。以日方观点衡量,在这个时期里工业设施的建造占据了巨大的比例。在这个时期里,它的飞机、铝业、机床、发动机等产业几乎从零开始拔地而起



日本在 1940 年之前已建立了完善的重工业体系

  这个工业的扩展基于并依赖于原料的供应。本土列岛之内的原料产出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的成果。1931 年的日本煤炭产量为 28,000,000 吨,1941 年上升至 55,600,000 吨。国内的铁矿开采也取得极大的进展。不过,没有哪个国家的资源自给率――尤其在原料方面比日本更为紧张。在这个时期内,亚洲大陆之上基本原料来源的开发几乎构成日本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虽然满洲和中国的进展极大缓解了日本在炼焦煤、铁矿、盐矿和农作物上的匮乏,不足的原料供应依旧是限制日本工业产出的最主要因素。日本的“内部防御圈”之中,原油产量微不足道,矾土矿资源为零。铝锭产量从 1933 年的 19 吨提升到 1941 年的 71,740 吨,其中的 90%是依靠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矾土矿进口。发展合成燃料工业的计划未能取得巨大进展,日本被迫几乎全部依靠从美国或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原油进口。类似的对外依赖还包括:橡胶,锰、铬、镍、钴和钨等铁合金金属,以及锡、铅、水银等有色金属。

  由于原油和矾土矿储量未明,占领区南部区域有相应资源的开采,便有必要储存这些至关重要的原料。到 1941 年底,矾土矿的储存达 250,000 吨,可满足 7 个月的供应;日本国内还储存有 43,000,000 桶原油以及其他原油产品。

  对比十年跨度的经济状况,不得不对成效的显著和成果的巨大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日本经济潜力依然只有美国总量的大约 10%。它的运输线极易受到攻击。如果发展出一个相对较小的新型工业体系,它无法得到多少未开发的生产能力作为依托。仅仅拥有大规模生产的极少经验,这个国家没有办法建立一支得到过训练的工业机械操作人员大军。这意味着到后期,经济面临大规模军工生产的压力之时,经验、灵活性和技能的缺乏。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铁路大肆掠夺资源

  日本的经济潜力能够支撑一场短期或者有限的战争。全部总量的军需品、燃油、飞机和战舰投入战斗后,能够对未动员的敌人产生破坏性的效应。当第一波攻击没有争取到和平的结果,又缺乏德国的强力支持,日本已经注定了覆灭的命运。即便与实力只相当于美国一半的敌人作战,日本的经济依然无法支持一场拖延的战争。此外,日本早期军事行动的胜利拖延了整体经济的总动员,直至 1942 年年底的战败。

  以不变汇率衡量,从 1940 年 4 月开始的财政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为 398 亿日元,到 1942 年仅为 410 亿日元。这是因为对需求的理解不足、缺乏生产计划而造成,并非日本经济内部限制而引发,以上结论可以通过 1942 年之后的增长得到验证。在 1943 年财政年度,国民生产总值提升到 454 亿日元,1944 年则为 500 亿日元。

  国民生产总值投入到直接战争以及军需品支出方面的份额从 1941 年的 23%提升到 1942 年的 31%、1943 年的 42%以及 1944 年的 52%。在 1944 年,剩余的国民生产当中,一半的份额与食物相关。不过,在 1943 年,美国已经将自身更为庞大的国民生产总值划分出 45%投入直接战争用途。到 1944 年夏天,日本已经无力挤出更多经济份额用以战争用途。他们的工厂、铁路和矿山正在或者已经长期处在维护不足的态势下,以至于崩溃的可能性越来越严重。平民普遍营养不良,实际上缺乏新的衣物或者其他各种日常供应,并被强迫疲劳工作以至于旷工率持续上升。

  到 1944 年,日本钢锭产量增加到 1937 年的 225%。不过,自从美国在 1941 年 7 月开始对日本的铁矿禁运之后,原料的缺乏从来没有得到过根本解决,这影响到日本钢铁厂进一步的产量提升。如果没有与产自大陆的高品质炼焦煤混合使用,日本产的煤炭无法生产出足够品质的冶金焦;和进口铁矿石相比,日本的铁矿石产量少,品位低。进口高品位原料的缺乏以及自产原料品位的低劣,使得日本在 1941 年的钢产量限定在 ,6800,000 吨,产量在 1943 年达到 7,800,000 吨的顶峰,并在 1944 年回落到 5,900,000 吨。与之相比,1937 年的钢产量为 5,800,000 吨,如果使用高品位原料,1944 年的钢产量应该为 13,600,000 吨。到 944 年中,船舶数量的紧张以及许多日本航线遭到的拦截造成了煤炭和铁矿进口减少三分之二。进口原料的储备早已耗尽,钢铁生产开始急剧下滑。在 1945 年 3 月,由于日本决定将剩余的运输船只用于生死攸关的粮食和食盐供应,煤炭进口实际上已经停止,铁矿输入被完全切断。根据调查团的评估,使用本土的原料,日本钢铁企业无法维持每年 1,500,000 吨以上的钢产量。到 1945 年 8 月,产出率稍微超出了这个量级,但很快下降。日本钢产量的下降可以归咎于它对船运进口的依赖以及运输船队的覆灭。如果钢铁工业没有因为船运攻击遭受致命伤害、需要通过轰炸对其加以摧毁,根据对日本钢铁厂进行的少数几次直接战略空袭的效率进行分析:通过直接轰炸摧毁主要的工厂或者通过切断铁路运输使生产瘫痪,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日期需要稍微延后。



二战时美国报纸上的日本形象

  钢铁的缺乏构成了日本经济对战争潜力的全面限制。不过,日本领导人依然能够在军工产品方面取得大幅度的增长,这已经被实战经验证明为极端重要。包括教练机,所有型号的飞机产量从 1942 年夏季的每月 700 架提升至 1944 年 9 月的每月 2,572 架。飞机发动机生产不仅仅在产量上获得增长,普遍的输出功率也得到翻倍。航空和防空火炮以及弹药产量均呈十倍增长。雷达和通信设备呈五倍增长。钢铁的最重要消费是造船工业。日本航运状况的增长态势促使其增加海军和商船队的建造计划,直至消耗整个工业体系钢材消耗量的 35%。运输船的建造,从 1941 年的 238,000 吨增加到 1944 年的 1,600,000 吨钢质船舶和 254,000 吨木质船舶。在 1942 年,下水战舰包括一艘 64,000 吨的战列舰以及六艘总共 84,000 吨的小型航空母舰。在 1944 年,没有战列舰建成,但有四艘排水量达 114,500 吨的航空母舰下水以及 141,300 吨护航船只和潜艇交付。高优先级项目的增加意味着留给低优先级项目钢铁消耗量削减,例如坦克、大口径火炮和拖拉机,另外用于平民生活、建筑和出口的钢铁份额几乎完全消除。



遭 B-29 轰炸后的鞍山昭和钢铁厂

  在 1944 年,舰船以及水面任务受到的损失严重,以至于到当年年底,已经无法再通过削减低优先级项目的方式,将稀缺的资源更多地划分到军火生产中。在钢铁之外,稀缺物资还包括其他经济所需的基本原料。虽然原油不像钢铁那样对经济具备重要影响,它对于日军的战争机器和运输船队则至关重要。从 1943 年 8 月开始,来自占领区南部的原油输入开始下降,并在 1945 年 4 月完全断绝。原油储量实际上已经耗尽;精炼设施被迫停工;航空燃油的储量下降至 1,500,000 桶以下,这使得飞行员的训练项目甚至战斗飞行任务受到大幅度的削减。矾土矿进口从 1944 年第二季度的 136,000 吨下降到第三季度的 30,000 吨,而储存量仅有 3,000 吨。储量缺乏和不同阶段生产之间的时间延误曾经一度造成军工生产不可避免的阻塞,不过在 1944 年 11 月,所有级别的日本军工生产开始整体下滑,甚至包括最高优先级的项目,例如飞机发动机。

  调查团的结论是:假定在 1945 年 8 月,即便其城市和工厂没有直接遭到空中打击,仅作为海外原材料输入受阻的结果之一,日本所有级别的军工生产也会从其 1944 年的高峰期下降到 40%至 50%以下。

  到 1944 年中,掌握真实情报的日本领导人清楚地预见到即将不可避免地袭击日本的经济浩劫。此外,他们了解对德国远程轰炸所造成的灾难性打击,并在马里亚纳群岛失守后预见到对日本城市和工业设施的相似打击。不过,他们的影响力仍不足以撼动那些自信实力足以抵抗入侵的军方人士。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对日本列岛的空袭

对日本列岛的空袭

  按照美国基本战略的预计,对日战争的最终定局将通过日本列岛的登陆作战获得。作为主要目标,从马里亚纳群岛发起的远程轰炸进攻在 1944 年 11 月开始。正如诺曼底登陆之前的欧洲战场一样,战略空战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对未来敌人在登陆作战展开时抵抗我方两栖部队的实力和意志的削弱程度。最初,这个战略多少更偏重于那些加以摧毁后能够削弱日本陆军在 1945 年 11 月的九州滩头抵抗能力的目标――例如飞机制造厂、军火库、发电站、炼油厂,而并非瓦解日本社会、经济、政治体系的架构。某些美国军方高层以及那些在 1945 年 6 月上旬从德国召回用以咨询的战略轰炸调查团代表阐述过他们的观点,即:通过大力封锁和直接空袭的双重打击,无需经过登陆作战即可迫使日本投降。不过,当时的主导理念认为:任何对日本社会体系以及控制日本的政治信念进行轰炸的效果评估均过于不确定,因而目标的选择只能安全地基于日本投降必须通过地面部队登陆作战这一假设。

  以后见之明的观点,对于不通过登陆迫使日本投降、削弱日本对抗登陆作战的实力和意志这两个目标,即便前者没有成功,这两者的实现依旧殊途同归。日本国力已经被军事失利重重创伤,它的运输船队大部分被摧毁,运输几乎被完全隔绝。对飞机发动机工厂进行过第一次空袭之后,不管是要施加迫使日本投降的巨大压力,还是要削弱抵抗登陆作战的实力,正确的目标都应该锁定在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和社会架构之上。通过昼间轰炸瓦解它的铁路和运输系统,同时通过夜间和恶劣天气轰炸摧毁它的城市,这能够对以上两个目的施加最大程度的支持。这个观点被最终采纳。不过,对城市地区的最初攻击在 1945 年 3 月大规模发起,对铁路的袭击则在战争结束前刚刚起步。



对日轰炸目标

  盟军战机在太平洋战场投放的炸弹总数为 656,400 吨。其中的 24%,即 160,800 吨投放在日本的本土列岛。海军战机占据这个数字的 6,800 吨,B-29 之外的陆航战机投弹 7,000 吨,而 B-29 的投弹数量为 147,000 吨。作为对比,欧洲战场全部投弹量为 2,700,000 吨,其中 1,360,000 吨投放在德国领土。从 1944 年 6 月到 1945 年 1 月,以中国为基地的 B-29 向日本列岛的目标投下大约 800 吨炸弹。这些空袭的强度和精度不足,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到 1944 年 11 月底,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 4 个月之后,从该岛开始了第一次远程轰炸任务。最初参战的飞机数量少,敌军反击坚决。战斗任务的平均损失率为 3.6%。到 1945 年 3 月 9 日之前,全部投弹数量仅有 7,180 吨,不过一直在逐渐增加。飞机从接近 30,000 英尺的高空轰炸,击中目标区域的炸弹比例平均在 10%以下。不过,即便只有相对较少吨位的炸弹命中选择的目标,其效果依旧毋庸置疑。在这个阶段,空袭几乎专门地针对战机目标,尤其是飞机发动机工厂。首要的飞机发动机工厂遭受了足够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使日本人确信这些工厂将在随后不可避免地被完全摧毁。因而,日本人被迫匆忙展开全面的疏散计划。在太平洋战场内,急切需要越来越多战机的持续压力阻止了早期的疏散计划。当疏散最终不可避免之时,必需的地下隧道、分散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电力连线等附属设施等并未准备就绪。作为结果,从 1944 年中便受到钴、铬、镍等金属材料短缺影响的飞机发动机生产开始急剧下滑。



提尼安北部机场



提尼安岛上的 B-29 机群

  1945 年 3 月 9 日,B-29 攻击方式的一种根本修订开始付诸实施。决定在夜间从平均 7,000 英尺高度轰炸日本的四个主要城市。日军夜间战斗机和防空火力的薄弱使得该计划切实可行。燃烧弹被用以替代高爆炸弹,同时低空飞行使得每架飞机的载弹量大幅度增长。在第一次空袭中,1,667 吨炸弹投向东京。选中的目标区遭受饱和攻击。东京人口最密集的15平方英里地区被彻底烧毁。这次空袭的威力和强度使日军大为震惊。没有哪次后续空袭能够达到与之相当的破坏性。两天之后,对名古屋强度类似的一次空袭烧毁了 2 平方英里面积。在 3 月 9 日开始的 10 天时间里,总共起飞 1,595 架次轰炸机,对东京、名古屋、大阪和神户投下 9,373 吨炸弹,以损失 22 架飞机的代价烧毁这些城市的 31 平方英里面积。燃烧弹空袭对日本城市的破坏性已经得到验证。



1945 年 5 月对神户的轰炸

  此后,对城市区域的夜间空袭被替换为针对选定的工业和军事目标的目视和雷达攻击。在 4 月,增加了一项在夜间对海峡和港口实施布雷的额外计划。总体而言,104,000 吨炸弹投放在 66 个城市区域;14,150 吨炸弹投放在飞机制造厂;10,600 吨投放在炼油厂;4,708 吨投放在军械库;3,500 吨投放在其他各种工业目标;8,115 吨投放在飞机场和水上飞机基地用以支持冲绳战役;还有 12,054 吨水雷被投下。

  在 1945 年 3 月 9 日之后,在白天和夜晚的空袭中,轰炸高度均有降低。即便在低空高度,日军的反击依旧缺乏效力;随着空袭飞机数量的增加,由于日军反击而损失的比例同步下降。轰炸的命中率也大幅度提升,在 20,000 英尺或者更低高度进行昼间空袭,瞄准点周围 1,000 英尺范围内的命中率平均为 35%至 40%。每个月投下的炸弹总量从 3 月的 13,800 吨提升到 7 月的 42,700 吨;如果战争没有结束,随着第八航空军进驻冲绳,总投弹量将在随后继续提升到计划中的每月 115,000 吨。

  由舰载机投在日本列岛之上的 6,740 吨炸弹之中,四分之三为直接针对飞机场、军舰以及其他军用目标,四分之一为针对商船以及其他经济目标。大部分军舰在本土港口被击沉,或者已经由于缺乏燃油无法航行。舰载机低空轰炸的命中率高,最少有 50%击中瞄准点周围 250 英尺范围内。1945 年 7 月对函馆-青森的渡口空袭中,击沉或者击伤了所有 12 艘渡船,17 艘钢质船舶和 149 艘更小的船只。

对日本列岛空袭的经济效应

  空袭对日本造成的实际伤害与德国所遭受的强度近似,尽管投下的炸弹吨位远远不及。空袭在时间上更为密集,目标区域更小,而且更为脆弱。不仅日军的防御被压倒,日本重建、疏散和消极防御的意志和实力均不及德国。据统计,在 66 个遭受空袭的城市中,大约有 40%的建筑区域被摧毁。日本全部城市人口中,有大约30%无家可归或者损失大量财物。高爆炸弹空袭对工业建筑造成的物理伤害同样令人印象深刻。B-29 更大的载弹量对工厂区域内施加了单位面积内更高的投弹密度,同时使用的炸弹平均重量稍高。轰炸破坏性比德国更为彻底。不过,使用高爆炸弹进行特别攻击的工厂数量较少。



第 9 轰炸机团的 B-29 掠过富士山

  在日本投降时,铁路系统没有遭受到充分的攻击,仍然维持相当好的运行状况。在原子弹投在广岛之上 48 小时后,运行的火车在这个城市之内穿行。不过,当地运输系统的损伤严重阻碍了补给品在城市之内和城市之间的运输,因而阻碍了生产、修复工作和疏散任务。

  日本的电力系统由多个小型目标构成,因而被完全排除在特别攻击的计划之外。城市区域的燃烧弹攻击摧毁了配电站以及先前由其服务的用户群体。水力发电站和输电网络没有遭受充分攻击,得以幸存。受到其他空袭波及,26 个城市火力发电站受到损伤,全部损失略微低于日本总发电量的七分之一。

  城市区域的燃烧弹攻击完全摧毁了大量重要的工厂,以及波及区域内的民居、小型的商业和工业建筑,不过在这些区域内,一部分足够坚固的办公建筑和工厂以及地下设施得以幸存。到 1944 年,日本已经在战争经济中几乎完全清除了家庭生产。不过,他们依旧依靠雇员在 250 人以下的工厂用于生产转包的零部件以及设备。大量该类型的小型工厂集中在东京,提供该城市 50%份额的工业产品输出。此类工厂在城市区域的燃烧弹攻击中遭受严重破坏。

  470,000 桶原油以及原油产品、221,000 吨粮食和 20 亿平方码的纺织品被空袭摧毁。日军枪械、弹药、爆炸物和其他军需品的 97%被疏散或者得到地下储藏库的完全保护,因而不易受到空袭破坏。

  区域轰炸和精确轰炸对工厂设施造成的直接破坏、加上为避免更多破坏的威胁被迫进行的疏散带来的减产效果,对比受空袭之前的数值给产量造成的损失大致如下:炼油厂,83%;飞机发动机工厂,75%;飞机机体工厂,60%;电气和通讯设备工厂,70%;陆军军火工厂,30%;海军军火工厂,28%;商用和海军码头,15%;轻金属工厂,35%;炼钢厂,15%;化学品工厂,10%。

  空袭破坏效应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和其他并行事件密切相关,例如进口的中断、缺乏维护的工厂设施的累积效应、日本民众持续衰退的健康、活力和意志力等。

  让我们最先考虑日本在 1945 年 7 月、即投降前最后一个月的工业活跃度水平。电力供应和煤炭消费均恰好为 1944 年峰值的 50%。不过,生产效率下降,使总体工业产出降为 1944 年峰值的 40%。产出状况根据不同工业类型、厂房被击中与否、厂房所在区域而千差万别。飞机机体产量为 1944 年峰值的 40%;飞机发动机为 25%;船舶为 25%;陆军军火为 45%;海军军火为 43%。石油炼化下降至 1943 年产量的 15%以下。原铝生产为 1944 年峰值的 9%。虽然硝酸产量下降到 1944 年峰值的 17%左右,爆炸物的产量则为 1944 年的 45%。

  在以上每种工业类型中,产量下降的状况均显得大不相同。耗电量的下降并非因为没有更多发电能力,而是因为消耗需求减少。煤炭供应最初因为北海道到九州的内海船运受到限制,随后是铁路系统无法完全满足运输需求。尽管消耗需求下降,煤矿的短缺现象在整个经济体系内依旧普遍存在。飞机机体生产起先由最初轰炸所引发的疏散计划的连锁效应所影响,随后因完成计划之前大量厂房的摧毁所恶化。不过,即便产量能够继续维持,铝材储量将会被耗尽,而铝材将成为决定性的瓶颈。无论如何,没有足够的飞机发动机能够用以装备机体。飞机发动机生产一直饱受特殊钢材短缺的困扰,不过在 1945 年 7 月,工厂遭受的破坏、以及从该年春天开始的工厂疏散和地下转移计划所造成的延误一度阻止了对该类钢材所剩无几存量的全面消耗。雷达和无线电设备的产出受到工厂产量的限制,供应零部件的小型工厂在东京空袭中被摧毁,而较大的工厂不是被摧毁便是被迫疏散。船舶制造和大型军火生产均受到钢铁储量的限制。炼油厂、铝厂和钢铁厂主要受限于进口原料的稀缺。炸药工厂即将把硝酸储备消耗殆尽,不过很快被迫调整他们的产量以适应当前可用的硝酸供应。

  由于营养不良、疲劳、大部分城市建筑的摧毁和当地交通状况的困难,日本劳动力的效率下降。包括旷工、疾病、警报以及怠工等所有各方面原因,生产工时的损失从 1944 年的 20%上升到 1945 年 7 月的 40%。雇佣劳工的规模并没有本质上的下降,而生产工时依然维持相当高的水准,这表明:在1945年7月在所有方面的生产之上的人力短缺现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熟练工人被不断应征入伍、以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由于空袭引起的迅速多变的生产计划,并非全由缺乏劳工引起。

  在日本典型的 39 个城市中,对雇员多于 50 人的工厂生产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工厂中,遭受过任何直接轰炸破坏的,产量在 1945 年 7 月跌至 1944 年峰值的 27%;没有受损的工厂则跌至 54%。在抽取调查的全部样本中,包括受损和没有受损的工厂,生产总体下跌至 1944 年峰值的 35%。调查表明,城市区域空袭通过不断增加的旷工、供应线的中断和管理层面的混乱等直接效果,迫使劳动力和原材料从受损的工厂转移向未受损的工厂。未受损工厂 54%的生产率和全部工厂 35%的生产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保守地显示了区域轰炸和精密轰炸对这些城市生产造成的冲击。

  虽然城市区域空袭和对特定工业目标的精密空袭对日本整体经济下滑贡献了一定百分比的作用,在经济的大量层面,它们的作用得到翻倍提升。许多炼油厂缺乏燃油,铝厂缺乏矾土矿,钢铁厂缺乏铁矿和焦炭,军工厂缺乏钢材和铝材。在很大程度上,日本的经济被摧毁了两次,第一次由于进口中止,第二次由于空袭。对日本航运状况的进一步扼杀――例如消灭来自韩国的进口以及内海岛屿间的航运的剩余部分,再加上对日本极端脆弱的铁路网络的空袭,将进一步延伸和累积在空袭对航运已经造成的影响之上。

  日本的大量沿海和岛屿间运输已经被迫转移到其运力不足的铁路系统之上。日本主要的煤矿位于九州和北海道。这部分煤炭运输起先经由水路运输,现在被迫转移到关门海底隧道和函馆-青森的铁路渡口。本州的铁路运输包括几条主干线,这些线路之上的桥梁均相当容易受损。日本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山地国家,缺乏公路、卡车或者使其运转的汽油。为将日本分割成 5 个交通完全隔绝的区块,对函馆铁路渡口、关门海底隧道、19 座桥梁和铁路线的易损部分进行的成功空袭,将能够事实上中断进一步的煤炭运输、使得剩余的铁路系统由于缺煤无法运作、进而完成对日本经济的扼杀。相比单独摧毁日本的城市和工厂,这种扼杀方式将更为有力、效率更高地摧毁这个国家的经济架构。它将把日本肢解成一系列的分割群落,无法进行任何持续的工业生产、无法将食物从产粮区运往城市、无法快速地运输大批部队和军火。

  调查团认为:如果这个战术能够得到预先的完善计划,将会在 1944 年 8 月通过对运输船和函馆铁路渡口的舰载机空袭开场,随后在 1944 年 12 月通过对内海岛屿间航线进行航空布雷加以继续,再通过早至 1945 年 4 月对铁路系统的攻击进行深化。根据调查团的评估,要使铁路系统完全中断,需要的兵力为 650 架次 B-29、携带总共 5,200 吨高爆炸弹。鉴于日本缺乏准备以及进行有效修复的速度缓慢,为了维持摧毁桥梁和其他日本人能够修复的设备达成的阻断效果,每个月需要投下的炸弹吨位相当于最初达成该效果的投弹数量的一点五倍。如投放当时已经可以使用的制导炸弹,将极大增加对该型目标的命中率,将以上评估的所需兵力减少到六分之一左右。同时出动舰载机和 B-29 的综合作战计划将能够充分利用两者不同的任务能力。

  对交通运输空袭的经济效应将对日本民众以及他们继续战争的决心造成直接冲击。为了对平民施加最大的压力以及进一步将日本的经济问题复杂化,对城市区域的夜间和恶劣天气空袭将在对交通系统进行空袭的同时平行展开。促使日本领导人接受无条件投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意识到日本武装部队已经失去保护民众的能力、以及在空袭的直接冲击和持续降低的生活条件之下,他们对胜利和继续战争的信心正在迅速跌落。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太平洋战场):空袭之下日本市民的健康和士气

空袭之下日本市民的健康和士气

  作为周期达 9 个月的空袭结果,包括原子弹的袭击,日本总体的平民伤亡数量为 806,000 人左右。其中,大约有 330,000 人死亡。这些伤亡有可能超过当前对日本在整场战争中总伤亡 780,000 万人的估算值。平民死亡或者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灼烧全部。全部伤亡之中,大约有 185,000 人是 1945 年 3 月 9 日对东京的第一次空袭引起。许多破坏性巨大的空袭中伤亡相对较低。横滨是一个拥有 900,000 人口的城市,在一场持续不到 1 小时的空袭中被摧毁 47%,而死亡人数则不到 5,000。通过推倒选定街道两旁的所有房屋或者自然屏障,日本人构建起宽广的防火隔离带。根据日本人的报告,在这个计划中被推倒的房屋总数量为 615,000 间,与之相比空袭摧毁房屋的数量为 2,510,000 间。防火隔离带并未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因为燃烧弹会同时落在隔离带的两旁。不过,它们的确为平民开辟出逃生的道路。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1 04:47 , Processed in 0.0787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