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98美国老人在章丘,被一老人抱住:你父母还好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22:2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忠华 | 一位传教士的余音





1998年11月12日,山东章丘。一个满头白发的美国老人约瑟夫,正被一群中国老人团团围住,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说:“伏约瑟,我小时候到你家推门时,不小心碰伤过你的头。”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摸美国老人的额头,想找到当年留下的伤疤。另一个戴着老花镜的瘦弱老人,也上前拉着约瑟夫的手问:“还记得咱俩小时候一起钓过鱼吗?”

看着这些和自己一样苍老的面孔,约瑟夫嘴里嗫嚅着用中文说:“记得,记得,都记得。”他的热泪夺眶而出,紧紧和老人们拥抱在一起。

这位自称是“老牛仔”的美国老人约瑟夫,居住在新墨西哥州一个叫arizozo的小镇上,他幼年曾和父母一起来到中国,在这里度过了9年的幸福时光。








伏牧师和他的两个儿子,约瑟夫和大卫,远景是济南城区

约瑟夫的父亲是瑞典人,名叫伏尔姆(ferm),他1924年从瑞典到中国,学了一年中文后就前往山东济南附近传教,他的传教点设在一个靠近济南而且临近黄河的村庄里。

伏尔姆在他特有的理想主义精神支持下,在这个村庄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开了一家小诊所,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在这里看到,当时村里的女孩都不能上学,于是他决心在村子里建一所女子学校,让这个有700户人家村子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为此他千方百计从北京招募了两名女大学生来到这里,白手起家建起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学校。

后来,伏尔姆得了伤寒,住进青岛的一家教会医院。在那里他认识了来自美国的护士格雷姆,两人相爱并随后结婚,然后返回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并在美国生下了他们的长子约瑟夫。

约瑟夫出生不久,夫妇二人就带孩子一起,于1927年又返回山东,继续开办乡村诊所和学校。

在伏尔姆劝说下,村里有总算有十来个女孩开始上学了,虽然和伏尔姆的理想有差别,但毕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开始。

65岁的张玉芬大娘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得很清晰。她说,自己就是这所女子学校的学生。她还记得当时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是一个“外地来的姓常的女人”,村里人都喊她“常婆子”。

赞助信息        

对伏尔姆夫妇,村民们则尊称为“伏牧师”和“伏师娘”,他们的长子则按中国人“姓伏”的惯例,被称为“伏约瑟”。




伏尔姆和孩子们在龙山

伏尔姆一家就这样在这个小村庄里平静地生活,约瑟夫则和中国孩子们一起玩耍、长大。夫妇二人在中国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女儿。一家五口和当地百姓相处的很融洽,大儿子约瑟夫也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山东话。约瑟夫在60年后告诉记者,教会他中文的正是童年的那些小伙伴们。

伏尔姆牧师夫妇也免费教村里的孩子们学英语,一位81岁的王姓老人就曾是伏尔姆夫妇的学生。60年后约瑟夫回到村子里时,王老人用已经生疏的英文急切地问:“伏约瑟,还记得我吗?你父母教我英语,还去过我们家两次。你父母还好吗?”

当得知伏尔姆夫妇早已离世时王老人失声痛哭:“天哪,他们是我最敬重的老师。”

王老人回忆,他中学时在济南上学,周末才回到村子里。每个周末和寒暑假,他都去伏尔姆家里学英语,他们对王老人很好,经常留他吃饭。



村民的孩子和约瑟夫玩耍

1936年伏尔姆离开济南时,还曾想带王老人去瑞典学习,当时他连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但因为自己的父母坚决反对,所以未能成行。如今见到恩师的儿子,老人格外激动。

1936年,伏尔姆一家离开中国回到瑞典。但三年后伏尔姆又带着夫人返回了中国,因为当时抗战已经爆发,所以这次孩子们没有一同前来,而是寄养在瑞典的一家孤儿院里。

这次返回中国和以往不同,危险随时威胁着伏尔姆夫妇。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山东,在中国的西方人也面临日军的甄别和监控。约瑟夫一家因此不断遭遇险情,只因为伏尔姆的夫人是美国人。

日军曾多次来到村子里试图拘捕伏尔姆夫妇,其中有两次,日本兵已经把伏尔姆夫人推到传教点的墙边,强迫她站好,举枪准备枪决。

幸亏伏尔姆牧师拼力争辩,用自己是瑞典人的身份据理力争。他告诉日本军官,瑞典人的妻子在法律上也是瑞典人。如果日军枪杀瑞典人,会立即陷入外交纠纷。就这样,日军两次试图杀害伏尔姆夫人都在最后时刻放下了屠刀。

直到1947年,伏尔姆夫妇才辗转离开中国回到瑞典,和自己的三个孩子重新团聚。

60年后,已经移居美国的长子约瑟夫,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在中国度过的童年,越到老年他越发思念那个魂牵梦绕的中国山村lung shan。



约瑟夫在中国上的是教会小学,拍摄地点是齐鲁大学校园内

强烈的思念让约瑟夫利网络找到一家中国媒体,他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请求中国记者帮他寻找这个叫lung shan 的村子。他说,愿意和任何知道lung shan 信息的人取得联系。

收到邮件的中国记者胡忠华,决心帮助这位美国老人“寻亲”,他多方查证后,认为章丘市龙山镇龙山村最有可能是lung shan,于是来到村子里实地探访。

1998年的龙山村,人口已经增加到1000多户,到处都是新建的红砖瓦房,早已没有约瑟夫记忆中低矮的土坯草房。

胡忠华来到龙山村,开始寻找老年人打听消息。在村口,他问一位老人,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有外国人在村子里传教?老人马上肯定地说:“有,有,有个伏牧师和伏师娘,他们的教堂就在村子南边。”

探访比预想树立的多,村子里很多人都记得这样一对牧师夫妇。在后来的探访中,老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在他们的记忆中,牧师一家的形象依旧清晰。

82岁的张玉亮老人说,他以前就和伏牧师住邻居,特别羡慕伏牧师有一辆摩托车;另一位76岁的张玉恒老人记得更清楚,他说:“伏牧师是瑞典人,伏师娘是美国人。他们家有两个男孩,一个叫伏约瑟,一个叫大卫。还有个女儿是在济南出生,躺在纸盒子里抱回来的。”

所有这些都和约瑟夫在电子邮件里的描述完全吻合。


native advertising







伏尔姆在中国

老人们还带着记者来到了村子里一片新盖的瓦房前,说这里以前就是伏牧师的“教堂”,也就是约瑟夫所说的传教点。记者看到,在教堂的东南角有一个火车站,车站和教堂之间还有一个如今只剩下陈旧地基的关帝庙。

这一点也和约瑟夫所说的:“传教点和车站之间,中国古老庙宇里有威严的雕像”一致。

从龙山回来,记者立刻把这些信息反馈给约瑟夫,并且告诉他lung shan 很可能就是龙山。约瑟夫很激动,立刻发来第二封邮件,这次他传来了一些父母保留的老照片,其中有约瑟夫和父亲的合影。

当记者拿着这些老照片再次返回龙山村时,66岁的张宪举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合影中的伏尔姆,他说:“这个大高个就是当年的伏牧师。”

龙山村正是约瑟夫记忆中的lung shan。

在龙山村村民的记忆中,伏尔姆一家当年和他们相处的非常融洽,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去牧师家找约瑟夫兄弟一起玩。约瑟夫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说,他似乎对中国人民怀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因此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并一直保持到他离开中国。

1998年11月12日,约瑟夫终于回到了这个魂牵梦绕的中国故乡。

这天,很多村民都赶来迎接这位“老牛仔”,其中有不少约瑟夫的童年玩伴。在和约瑟夫相见后,他们用最淳朴、最炙热的感情拥抱这位回故乡探亲的美国老人。村民们给他送来了旱烟、小米、苹果和黑陶做的花瓶。

一位当年的老邻居,还接约瑟夫夫妇到家里吃了一顿家乡宴。他记得小时候伏尔姆一家和老百姓关系非常好,为村子里做了不少善事。当牧师的儿子回到龙山时,村民立刻把对牧师的感情转移到了约瑟夫身上。





伏尔姆和他的摩托车

但村民也说,约瑟夫一家后来在龙山生活也很窘迫。

1941年后,由于约瑟夫的母亲格雷姆是美国人,所以不断受到日本人迫害,这让伏尔姆家里的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在这段困难时期,村民们经常给伏牧师送去小米、红枣和花生。要知道当时村民的生活也没比牧师好多少,因此这些点滴的帮助也让伏尔姆夫妇非常感动。以后当他们回忆起中国淳朴的村民时,经常对约瑟夫讲起这些事。

1998年约瑟夫回到龙山“探亲”,同样受到了龙山镇镇长的欢迎,他代表镇政府授予约瑟夫“龙山镇荣誉村民”的称号。在龙山的这段时间,约瑟夫又感受到了这份真挚的温情,他对龙山的思念之情得到了抚慰。

临别时,约瑟夫把一瓶从美国家乡小镇带来的泥土,轻轻撒在火车站前的一棵柏树下,那是他童年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棵树,如今它依旧枝繁叶茂。接着,约瑟夫又装了一瓶龙山的泥土,他说:“我要把它带回美国,撒在家乡小镇的旷野上。”

这是一个传教士家庭和中国乡村的故事,对来华传教士的历史评价官方早有定论,本文只是从个体的角度,讲述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从时隔60年村民对伏尔姆一家的怀念,能够看出这位瑞典牧师,对中国的感情是深切而真挚的。人心换人心,正是伏牧师的善良,才能唤醒龙山村这么多老人的美好回忆。

赞助信息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7 10:05 , Processed in 0.0412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