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发迄于工业革命。彼时,文学家们有感于旧有社会在技术爆炸中的转型,开始用类人或非人生物的新意象表现人的异化。玛丽·雪莱在这一背景下写作的《弗兰肯斯坦》,成为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开启反思伦理与科技关系的文学母题。此后的科幻文学,在现实和臆想之间开创出第三向度,成为文学系统中缓解现实焦虑,投射多样想象的出口。因此,科幻作品并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沉思。 科幻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 “加速主义”对技术绝对推崇,倡导全然接受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变化。它在20世纪初伴随着未来主义运动兴起,意图摧毁旧有结构,进入崭新未来。对于“加速”过程中涌现的社会问题,加速主义者们采取“看不见”的态度,认为时时革新的技术能够弥补糟糕的后果。 随着“技术加速主义”侵入现实,工业化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人的异化程度愈发严重。“异化”最初的使用语境是工业革命,当时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操纵下,履行非自发性的机械劳动,无法产生对劳动意义的认同。今天的“异化”更多的是出于科技的影响,令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时空观感与工作概念都发生变化。 这个新时期的“异化”问题,“完全取决于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讨论解释”。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异化”是“进化”的诠释。随着技术的划时代革新,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人均寿命、教育情况、认知水平与前工业时代大为不同。但如果采取非人类中心视角,用“盖亚理论”,即所有生物共同维系地球运转进行思考,那么人类在加速主义趋势下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会让地球生态圈失衡,甚至反向加速人类的自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