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5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谷歌任职的清华大牛却回老家当老师 月薪3000(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07: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酷玩实验室


张昆玮,但你一定听说过方仲永。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张昆玮的故事,就是现代版的“伤仲永”。

他中考成绩全省第一,高中时拿过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山西省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省赛一等奖。

之后,被保送到清华姚班。

姚班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立,媒体称之为“汇集了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实施中国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进入“遍地是天才”的姚班,张昆玮的光芒也没有被掩盖——最初,他想攻读博士,用1年时间,学完了博士课程。

后来他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科研,硕士毕业后,先后进入摩根大通、谷歌工作。

我们眼中成功的标志——年入百万,对于张昆玮来说,轻而易举。



但在他27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根本让人无法理解、甚至匪夷所思的决定——

离开北京,回乡任教。

回到山西晋中一所二本院校——晋中学院,成为一名月薪只有3000多的青年教师。

NOI金牌、清华姚班毕业生放弃Google工作,选择回到老家二本当教师。

这个决定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替他可惜,觉得他浪费了大好的天赋;还有人说国家白白培养了一个清华硕士生,浪费了教育资源;还有人骂他年纪轻轻就向人生低了头,是个懦弱的loser。

活脱脱一个方仲永。



张昆玮说,“我不想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裹挟”。相比于喧嚣的讨论,他的声音很小。

但对于我这样北漂的“社畜”来讲,却振聋发聩。

所以,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我记录下张昆玮的故事。落笔的那一刻,就连空气,也多了几丝凉爽的惬意。

01

张昆玮,正儿八经的“别人家的孩子”。

初中毕业,中考,他是全省第一。

高中,他是全省唯一——他的全国信息学奥赛(NOI)金牌,是山西省信息学奥赛历史上最高奖项。

然后,他进入清华姚班。

开头讲过,姚班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计算机实验班,云集了各类竞赛的金牌得主和各省的高考状元,每年只限招30几人,可谓万里挑一。

有句话叫做,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

能够跻身这样的班级,未来不可限量。



在姚班,张昆玮一路念到硕士。

有一阵子,他曾冒出过读博的想法,花了一年之间,修完了所有课程。

但很快他发现,科研这条路太枯燥。

众所周知,科研在很多时间里都是孤独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持之以恒。

张昆玮觉得,自己虽然擅长学习,但并不是搞科研的料。

最终他放弃了读博,带着硕士学位毕业,离开了校园。



毕业后,他开始在北京找工作。

很快,他便接到了不少offer,其中不乏一些业内顶级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还有世界金融巨擘摩根大通银行。

在入职前他了解过,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会经常加班,昼夜颠倒,996是常事。

而据朋友说,摩根大通加班不会那么拼,日常需要做的是后端运营,比如把已经设计好的衍生品定价模型,并行地执行在多个计算机上。

光鲜,体面,压力适中。

最终,张昆玮选择了摩根大通。



但他很快发现,这和他预想的不同。

摩根大通位于北京西二环金融街,寸土寸金,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一间小小的合租房就要花费他税后工资的三分之一,而且也无法解决北京户口。

这种境况让他焦虑,而与其同时,谷歌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这一次,张昆玮选择了谷歌。

入职谷歌的第一年,工作内容充实又愉快。



但即便这样的工作环境,依旧没有缓解他对于“房子”的焦虑:

在“量子位”对他的采访中,他说:

“在北京,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北京地铁沿线的房子已经涨到几百万上千万,如果贷款 30 年,每年要还的钱基本是我全部的收入。收入可以涨,但是万一经济不景气呢?是不是要像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候的年轻人一样,去流落街头?”(片段援引自“量子位”文章《他是清华姚班高材生,选择从谷歌辞职回山西教书,张昆玮说「不想像成功学那样生活」》)

背上一辈子高额的房贷,意味着把自己放在高耸危险的悬崖边,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是提前到来的缩影。

虽然在谷歌工作得很有干劲,但两年下来,一眼望不到头的房价和无法解决的户口像两座大山一样,挡住了他最初对生活的憧憬。

不仅如此,工作还像个巨大的泡沫,挤压了他大部分时间,这个泡沫还在越吹越大。

在量子位的采访中他表示,“我不愿意像成功学说的一样,为了成功舍弃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毕业多年之后,随着好奇心的减弱,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向往愈加强烈。

北京这个当年看起来金灿灿的地方,现在仿佛也没有那么耀眼了。

第二年,他依旧选择了辞职。

02

张昆玮将目光放回了家乡。

在山西,应届毕业硕士生三年以内可以进入省属高校当教师。巧合的是,离职谷歌那一年,刚好是张昆玮硕士毕业的第三年。

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他没有任何犹豫,当下决定回到晋中,在当地一所二本院校——晋中学院任教。



这种旁人眼里社会地位巨大的转变,在他眼里却没什么。

他本身自己并不热衷于科研,不指望晋升,只希望能够回到一个归属感和安全感都比较强的地方。

晋城是自己的家,没有什么地方比家更安心和舒服了。

但从收入上来说,家乡和北京的确是有不少差距。

他的第一年每个月收入只有3000元,从第二年开始可以涨到 5000 元。

收入虽低,但这里有自己的家,不必对着高昂的首付和房贷望洋兴叹,而且距离家人也更近。

这种踏实和安定的生活,是再多薪水也满足不了的。

他还说,自己也还是会有一些其他的额外收入:

“我业余就去给我曾经的母校实验中学讲些课,在网上接一对一的竞赛辅导,都加一起,一个月也能上万吧。”(片段援引自“量子位”文章《他是清华姚班高材生,选择从谷歌辞职回山西教书,张昆玮说「不想像成功学那样生活」》)

这个数目放在北京可能并不起眼,但在家乡却是绰绰有余,不仅足够日常花销,还能攒下不少钱。

立业解决完了,唯一令这个28岁年轻人担忧的问题只剩下一个

——成家。



清华大神找女朋友的方式,其实和我们没什么区别。尤其当你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提问时,总会觉得有些莫名的萌感。



(你没看错,这就是大神本尊)

但清华和谷歌的头衔,让网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许多网友开始骂他,喷他,批评他,谴责他,甚至嘲讽他。

面对质疑的滔天巨浪,天生低调的他不知道怎么解释,索性选择了沉默。

反而是他的学生们出来为他打抱不平。

张昆玮在晋中学院计算机班的一位叫木心的学生,形容他平时是一位说话很温柔,很有耐心的老师,会专门带着低年级学生写代码,改代码的时候都很认真。

“看了他的代码,真的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厉害,我第一次才感觉到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和真正厉害学校的人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学生们还说:

竞赛(ACM)这条路我们这种学生走不远,但是如果真的有这样好的老师帮助,哪怕亲身体验过这条路上做题的快感,对我们同学未来的发展可能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张老师说自己不能影响社会,我一定会点反对,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对pat/ACM/算法感兴趣的同学,我们也有很多的同学都很爱他。

不管是离开Google,摩根或者来到晋院,作为曾经的学生我都很敬重他,他的做事风格都会影响我后半生。(片段源于网友“木心”在“知乎相关问题下的回答)

这些评论,让大家了解了张昆玮的另一面,也很令他本人十分感动。

但他表示,时间可以解释一切,他也会尽量努力不关注那些网络上的议论,自己坦荡于心就好。

生活是自己的,过的好与不好,自己满意与否,不能从和别人争论中获得,尊崇自己的内心最重要。

世间万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自己的路,默默走就好。



随着征友帖出名后,很多机会也开始找上门来。

很多当地学校开始联系他,希望他能给信息学、数学竞赛方面有兴趣的学生们当导师。

张昆玮去试讲了几次,他说:

“当你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睛的时候,你会忘掉一切忧愁和不快。如果能献身于家乡的基础教育,我也不算荒废一生吧。”

(片段援引自“量子位”文章《他是清华姚班高材生,选择从谷歌辞职回山西教书,张昆玮说「不想像成功学那样生活」》)

晋中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眼睛,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他深知,老家山西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出去以后回老家的人不多,教育背景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在一些大学,能把专业课讲得通透且高效的老师,也是凤毛麟角。

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基层的教育岗位,但本地的基础教育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又极大。

比起大城市,这里才更需要他。

另一方面,对于这里的学生们而言,能有更专业的老师去引导,也会有更大的机会。

这里不乏对数学和信息学兴趣浓厚的孩子,但他们却像是角落里的灰尘,常常被人所淡忘。

张昆玮想,即便升职无望,没有在大城市扎住脚跟,没有达到众人的期待和认可,更不会有才能去改变世界。

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家乡孩子的命运,把自己的知识和领悟传递给下一轮年轻人,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哪怕能够让一个当地的孩子考上更好的学校。

比起之前的事业,这何尝不是一样有意义?

03

这样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

国际数学奥赛2002、2003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付云皓。

他保送北大毕业之后,和张昆玮相似,同样去二本做了老师。

但这个决定,让他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

他一时间被千夫所指,甚至被媒体称作是“天才的堕落”。



有媒体说:“天赋给他带来过好运,却又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尝尽苦头,付云皓可能就此与学术研究无缘了。”

从奥赛金牌得主到二本教师,当年的成就,变成了压力。当年的奖牌不再是荣耀,而是挂在脖子上的枷锁。 面对社会排山倒海般的压力,付云皓却说:“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 他表示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而是过得快乐、充实,很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 “如果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时期同在北大的同学确实有不少差距,陨落这个词送给我,不足为过。但是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衡量,我并未觉得自己在陨落。”

能够给二本的孩子们讲授知识,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依旧有一种很强烈的幸福感。

这一点都不比在实验室做科研、或者去投资银行做对冲基金的成就感,要差上一丝一毫。

也许在众人看来是浪费了他的天赋,但对他来说,是实现了他的梦。



从这一点来看,一位从阿里巴巴辞职的年轻人也做到了。

2010年,80后木子已经作为阿里产品经理奋战了8年,期间成绩斐然,见证了数十款产品的迭代。

在事业风头正劲时,她做了一个意外的决定——辞职做民宿。

身边人都充满好奇:难道民宿很赚钱吗?

“民宿收益回报率怎样?风险评估有多大?回本周期多长”,是木子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关于这点,木子苦笑道:“开民宿是我这辈子在经济角度做过最错的决定。”

比起之前在阿里的收入,落差是巨大的。



民宿不赚钱?那做它干嘛?

但对木子来说,在互联网高频的工作节奏下工作,虽然给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早已让她身心俱疲。

“互联网好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上层的筛子过滤掉了大多数人,少数人靠明星产品一跃登顶,留下身后一将功成万骨枯”,木子说。

焦虑之下,她选择了离开。

在此之前,她沉迷民宿已久。前几年,她把耳熟能详的几个头部民宿早早住了个遍,一直梦想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民宿。

辞职后,他走遍杭州的大街小巷,挑中了在西溪深处木子独自撞见几栋旧楼,她给它们起了个浪漫的名字——溪上云涧。

2017年计划筹建,2018年初开工,年底11月正式开业。

一栋因爱而建的民宿悄然诞生。



从前连木板和油漆都没碰过的她,独自面对庞大的装修设计、施工、审批,整个人仿佛脱了一层皮。

但开业她发现后,一切都是值得的。

精致装扮着自己的客房,接待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和不同的人插科打诨,为他们提供安心周到的服务。

这让木子感到满足而踏实。

“人是无法一直高强度工作,就像拉满的弓不能一直拉,拉到崩裂疲软”,木子说:“在适合的圈层活着,才会感觉到舒服。”

作为阿里西溪园区的近邻,这里还一度成了阿里员工的非常规据点,木子趁势把民宿打造成商业社群平台,创办“溪上学院”,几乎每周都有不同的沙龙主题。

如果不是疫情,在这里预定要排到三个月之后。

经济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考量,“捡起”生活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



不止年轻人,职场大佬也一样。

37岁的互联网高管陈涛,曾经叱咤互联网,跟随雷军成为金山的第7号员工,之后又担任大麦网副总裁。

一路风光无限的他,在2013年做了个决定——

从大麦网辞职,转而投身于自己的爱好,海钓。

他毅然告别发展势头正猛的行业和平台,选择去世界各地的大海上钓鱼。

这个决定,一度震惊了身边所有人。



涛哥说当时抱着最糟糕的打算,大不了下半辈子就赚不到钱了。但接下来的时间,把他的人生像重新上了根弦。

彻底投身海钓的7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五大州六十多个国家,成功征服一条又一条大鱼。

他多次刷新华人钓鱼纪录,其中包括248斤狗牙金枪鱼、和560斤的蓝马林、和951斤的蓝鳍金枪鱼。

这些探险和海钓经历,被他以@野行涛哥的ID,分享在西瓜视频上,很快便走红网络。

很多人看了他的视频,了解并且热爱上海钓。

像涛哥自己说的那样——

“这个世界上能够让几十岁的成年人,像婴儿般欢呼雀跃的事情并不多,成功征服一条大鱼,绝对是其中之一。”



面对年轻人,涛哥提了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年轻人前期找工作别管多少钱,反正现在赚到的也不够未来用,不如最开始就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有热情才有动力。

也没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我们只能看到他展示出来的美好,却想象不到他背后的艰辛。

看过一次涛哥的采访,一个问题令我记忆犹新:

记者问:“在你的印象里,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海钓经验?”

他几乎没有一刻犹豫,提起在马来西亚遇见的一条巨大魔鬼鱼,那是他迄今为止唯一放弃的鱼。

当时船上16个人,一起周旋钓了6个多小时,最终还是让鱼成功脱逃。

虽然失败,但从他的语气里却听不出一丝遗憾。

在他一次次充满挑战的冒险里,早已为当初放弃副总裁的大好前程,写出了答案——

钓鱼不代表一定要把鱼钓上来。

人也不是为成功而生的。

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美好的方式,成功学不是其中之一。

就像张昆玮、付云皓回二本教书、木子从阿里辞职做民宿一样,他们每个人只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做着自己喜爱的事。

谁说考上清华姚班就一定要在IT圈出人头地?谁又能定义不留在一线城市或者大公司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告诉世界——不必按照别人期待而生活。

坚持自己的热爱,同样很精彩。

尾声

如今的张昆玮,已经褪去名校名企的光环,在晋中做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比起之前在谷歌和摩根大通,如今的他周中在大学教课,周末带竞赛辅导班,空余时间判卷子,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回到晋中,并没有让他的步伐慢下来。

反而是之前积淤在心中的压力豁然开朗,心中的目标更加有方向感,每天更有干劲儿。

“如果能献身于家乡的基础教育,我也不算荒废一生吧。” 这是他的终极理想,也是如今驱使他留在家乡最强大的动力。

对我来说,这个理由真的深深打动我。

所以我想,无论在谷歌也好,大摩也好,二本也好,或者开一间民宿、去无垠的大海钓鱼也好。

一个人通过这些经历,抵抗住了社会灌输的种种需求,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也许这样的观点,太过于理想化。

但在读完张昆玮故事的这一刻,我赞同它。

PS:最后的彩蛋,是张昆玮大佬的择偶贴,为了保护隐私,已经将他的联系方式打码,但如果真的有意愿,一定可以在网上搜到原图呢。



最后祝福大佬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3:49 , Processed in 0.0423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