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伯重:儒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独尊”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1: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ID:ipress   元朝统治者也希图利用儒家学说以巩固其统治,但儒学在元代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那样尊崇,伯颜等权臣还曾竭力排汉抑儒。儒士的社会地位很低,以致被郑所南《心史》说是“九儒十丐”。

  随着日本、东亚四小龙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儒家文化圈”也成了近几十年来的一个热门词汇。这个文化圈也称为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其核心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政治、社会、文化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书面语言和书写方式(汉字)也是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而在在日、朝、越诸国中,越南是最早接受儒家文化的,这是因为在汉朝以来的一千多年中,今天的越南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儒家文化也得以移植到此。在朝鲜半岛,早在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间,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征求已先后接受中国的文化。到了高丽时代(917-1392年),儒学传入朝鲜半岛,而高丽王朝在政治制度、考试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也模仿中国。在日本,《论语》早在4世纪就已传入,而自6世纪中叶开始推行的“大化改新”的特征就是全面模仿唐代的政治制度。在8 -12世纪间,日本还模仿唐朝的科举制度,实行以贵族子弟为选拔对象的贡举制度。关于这个文化圈的情况,我们都大体上耳熟能详。这里我只是强调:这个文化圈虽然在唐代已经形成,但是在15世纪之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在中国,正如陈来所说,经学在汉代刚刚开始发展,并得到政府的支持,随后到魏晋时代,一流的知识分子都被玄学所吸引去,甚至被道教所吸引,隋唐一流的知识分子,一流的精神和心灵都被佛教所吸引。当时就有一句话叫“儒门淡薄,收拾不住”,就是说儒学没办法收拾,很多第一流的人才都流失到道教、佛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中去了。因此,儒学的核心——内圣之学——的传统在汉代以后有一个长期的中断,到了宋代理学兴起,才致力于把这个儒学的内在传统接续起来。不仅如此,经过汉唐之间的几个世纪的战乱和民族迁徙,连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原也已部分地“胡化”了。陈寅恪先生直截了当地说:“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 非复东汉、魏晋、北朝之旧”。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范阳秀才卢霑,“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 或仕赵, 两地皆多良田畜马, 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 击毬饮酒, 马射走兔, 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因此之故,《新唐书》明确地说:“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到了宋代,儒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陈寅恪先生说:“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个“新儒学”即两宋理学,其中又以朱子(朱熹)之学为集大成者。其产生是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是儒学自身变革的结果。在儒、道、释三教思想长期共存、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儒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魏晋时期,它被进行玄学改造之后,而到了此时,又被进行了佛、道的改造。改造后的儒学,既保持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又吸收了佛、道两教的一些思想,以及这两种宗教的大众接受性。因此,“旧儒学”仅只限于部分学者中,而“新儒学”逐渐进入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然而到了元代,情况发生逆转。蒙古统治者不重视儒家学说而尊崇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所以《元史》一再说:“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元兴,崇尚释氏”。元朝皇室带头崇佛,忽必烈“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并下令给佛教寺院的田产以免税的优待。迄至顺帝时止,元朝历代皇帝都崇信佛教。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大建寺宇,“凡天下人迹所到,精蓝、胜观、栋宇相望”。元朝还建立了特有的帝师制度。至元七年(1341年),忽必烈晋封西番僧八思巴为帝师,“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地位极为尊崇。元英宗称元世祖“启沃天衷,克弘王度,实赖帝师之助焉”。从八思巴到辇真吃刺失思,终元一朝,共有12名西蕃僧被封为帝师,可见朝廷对佛教的优宠。元朝统治者也希图利用儒家学说以巩固其统治,但儒学在元代并不像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那样尊崇,伯颜等权臣还曾竭力排汉抑儒。儒士的社会地位很低,以致被郑所南《心史》说是“九儒十丐”。中国尚且如此,在中国之外的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地,情况更可想而知。越南在宋朝以前一直是中国的郡县。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儒学就已传入越南,两汉时期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整顿社会秩序,移风易俗,并实施儒学教育,输入儒家经典。影响最大者当推东汉末交趾太守士燮。他精通儒学,对《尚书》、《左传》等经典颇有造诣。治理交趾四十年,“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士燮因此被称为“南交学祖”,被尊为“士王”,先入越南帝王庙,后又入文庙,越南旧史称之,“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哉!”后经魏晋至隋唐,依靠国家政权的倡导、地方官吏的推行,以及南迁的中原文人学者的宣扬、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密切交往,这一切都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深入传播。尤其是唐代,国势强盛,在交州设立了安南都护府,地方官吏也注重兴办教育,提倡儒学,以儒学移易风俗。交趾本地士人亦络绎不绝地游学中原,并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唐朝著名文人杜审言、刘禹锡、韩渥等也都曾流寓安南。然而,此时儒学虽然已在越南具有一定地位,但传播并不如佛教广泛,也不像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为民众接受。在越南独立初期的吴朝(939-965年)、丁朝(968-980年)和前黎朝(980-1009年)三朝依然奉佛教为国教,实行崇佛抑儒的政策。直到李朝(1009-1225年)建立,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虽然李朝仍然崇尚佛教,但统治者已改变以往唯重佛教的政策,开始重视儒学,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儒学的地位,因此佛教也在李朝达到鼎盛。到了陈朝(1225-1400年)末年,儒学形成取佛教而代之的趋势。

  

  ▲ 越南孔庙供奉的孔子像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1:36 , Processed in 0.0403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