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里哈格尔听证会待遇折射美式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06: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式“关系”政治:克里哈格尔听证会待遇存天壤之别

同为候任阁员,国务卿克里已轻松通过国会这关,而防长哈格尔则经历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听证。导致这种差异的并非两人的政见本身,而是各自在国会的人脉关系。一松一紧之间折射出美式的关系政治。

美国国务卿克里已经于2月1日正式就职,并于4日发表了上任来的答谢演说。一切看起来都顺风顺水。但同为候任阁员的防长人选哈格尔(Chuck Hagel)却远没有这么轻松。在参院军事委员会1月31日就哈格尔提名的听证会上,他遭到了自己的前共和党同僚的百般刁难,激烈的唇枪舌战致使这场听证会耗时8个小时。对比24日侯任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不难发现,两人“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66岁的哈格尔是内布拉斯加州前联邦共和党参议员,也是一位曾荣获勋章的越战老兵。但因他反对伊拉克战争、拒绝制裁伊朗,以及对以色列不友好态度,因此31日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共和党人没有对他表现出尊重,而是像检察官一样反复盘问他,还不时打断他的问话。

在炮轰哈格尔的人中,哈格尔的老朋友麦凯恩(John McCain )表现的尤为抢眼。麦凯恩也是一名越战老兵,在参议院中曾与哈格尔是亲密伙伴,但由于哈格尔对伊拉克战争持质疑态度,两人最终分道扬镳。2008年,哈格尔也并未支持麦凯恩竞选总统,却陪同奥巴马出访伊拉克和阿富汗。

在31日的听证会上,哈格尔面对着50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提问,且准备了112页文件以便回答提问。在共和党人的车轮战术“围剿”下,这场听证会最终持续了7.5小时。这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漫长、最苛刻的“应聘面试”。

同样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接受质询,但克里享受的“待遇”与哈格尔截然不同。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1月24日举行了确认克里出任国务卿的听证会。与哈格尔马拉松式的听证会相比,克里的听证会时间不足4个小时,且气氛整体轻松。

在听证会上,克里阐述了未来四年外交政策蓝图,他强调经济政策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作用,表示只有把美国国内的事情做好,才能在世界上强大。克里还强调,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应该仅仅定义为无人机和军事部署。

必须强调的是,克里对于中美问题的阐述,表现的十足温和务实。克里在当天的听证会上替中国做了多次“辩护”。克里说,中国是一个持续的进程,与中国解决问题如要获得突破,就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克里还表示,美国和中国在市场上是竞争者,但他希望美国和中国不要把这种关系看成是“敌手”。

对于美国正在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克里认为目前加大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没有必要,美国目前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要超过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他呼吁美国“设身处地”地站在中国角度考虑和感受问题,因为美国举动在中方看来就是对其进行军事包围,中方必然反应激烈。

不言而喻,克里在听证会上的这番话,与大多数共和党人的外交政策和理念背道而驰,但却是中国乐意听到的。然而,共和党人最终在听证会上还是顺利放行。

麦凯恩在克里开始确认听证之前,就已对克里表示了认可。在1月29日的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投票上,克里获得全票确认。在当天随后参议院举行的投票中,克里又以94:3的压倒性票数通过确认。

哈格尔曾在大学授课,又是外交政策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主席,这种学者背景使得他分析国际局势和地区冲突更加理性客观。加之,他曾参加越南战争,目击战争的残酷,因此反战是他的标志风格。而克里出身于外交世家,其外交理念主张非常务实温和。因为也有越战背景,使得他与哈格尔在看待美国外交时,也是志同道合。

可以看到,克里与哈格尔的战略思维和外交风格,几乎大同小异。但缘何在听证会上,两人受到迥异的“待遇”?其实,这与两人在华府的人脉网密切相关。

克里1984年进入参议院,在参议院工作长达28年,且担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因为他的性格冷静温和,且外交理论专业,使得他深受政界和学界青睐。同时,这种性格以及几十年的参议院工作,使得他常常游走于两党之间,也让他在华府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并与共和党人建立良好的私交。

哈格尔虽也曾就职参议院,但他比克里要晚12年进入参议院,且在2009年退休。与克里相比,哈格尔在华盛顿的人脉要弱一些。此外,哈格尔是共和党人,但在很多见解上与党内主流发生冲突,导致其在党内“口碑不佳”。

言尽于此,不难看出。克里之所以能够在听证会上轻松闯关成功,皆因他在华府两党的良好人脉。而哈格尔在听证会上受尽百般折磨,则皆因他在共和党内的“不受待见”。两场听证会上,秉持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外交理念似乎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华府两党中是否“吃得香”。而这何尝不是对美国民主程序的一种讽刺。


(謇言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5 15:58 , Processed in 0.0398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