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师质疑BBC纪录片作秀:英国学生没那么糟(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1:0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对孩子足够坚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开播第一集。

北京时间8月5日,中国部分视频网站转载了这一纪录片,新浪博主@英国那些事儿也用长微博图文翻译了纪录片的概要。

“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中国几百年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你虽然觉得外国自由开放的学习方法更好,但请不要说中国丢人”长微博下,许多中国网友批评英国学生不够尊重中国教师。

与之相反,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

一位曾两度赴英国进行教学交流的上海教师,则质疑纪录片的真实性,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纪录片可能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



纪录片第一集:屡屡出现纪律冲突

点击观看BBC视频:http://news.sina.com.cn/pc/2015-08-04/326/3179.html

由于第一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尚无中文字幕,@英国那些事儿用图文长微博,概括了第一集内容。

纪录片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画外音是: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接下来的片中,英国学生脱下黑丝短裙小西装校服,换成“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式校服;做从未体验过的早操;放弃自由时间上晚自习;教室墙壁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文书法……开始体验正式的中式教育。

关于纪律的冲突在片中屡屡出现。

在第一节课上,一名教授理化的中国女教师食指提起对学生说:“如果我看到你们不守纪律,我就会把你们叫出来单独罚站。”很快,一名叫Sophie的女生因为课上讲话,被请到了讲台旁的位置,另一名男生因为说话被请去门边罚站,表情满不在乎。

矛盾很快被进一步激化。在这名老师的课上,学生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老师忍不住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总是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因为我总要停下来管纪律,时间就这么流失掉了。”这句话激怒了Sophie,她表示,“这是在侮辱她说她们比中国学生笨”。

在纪录片中,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鼓励赞美与严厉鞭策、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都被一一放大。

英国学校理化课习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而中国教师的课堂,则由老师演示实验,然后将所有的知识用课堂笔记形式教给学生。

中式体育课上,老师让习惯了“自己玩想玩的”学生测试1000米跑和800米跑,只有一半的学生及格。一名其他学科都很牛的“小胖哥”跑得垂下了头,英国体育助教鼓励他:如果你体育做不到最好,我相信你在其他学科一定能做得好。英国体育教师表示,他们通常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体育不好的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而不是跟别的跑得太好的学生比。

数学教育则褒贬不一。中国教师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让学生直呼跟不上,但也有学生表示“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一直没搞懂的配平方,经老师讲解一下就听懂了。

中英争论:是中式教育失败还是学生不懂尊重

纪录片第一集播出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

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不少中国网友则将矛头指向英国学生的顽劣。新浪微博网友@兔子小嵐也表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放到哪个国家都会被训斥,跟国家国情无关。

还有网友反驳“中国教育丢人”: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上 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



专家:“中式教育”太看重教而非学

不过,对于“中式教育”,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磨灭了所有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去读大学、混大学、读完啥也不会。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但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而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

而如纪录片这样完全硬搬“中式教育”也肯定不对。“就算想借鉴中国教育,也要进行一定的适应本国国情的改变。中国现在也有学校会实行西化的教育模式,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归根究底是要适应本国国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表示,中国教育到英国,和英国教育到中国,都会遇到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国学生肯定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英国也是如此”。

曾赴英交流的上海教师:纪录片作秀成分更大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纪录片中中外师生的夸张“对抗”,引来了对该片真实性的质疑。

“纪录片有点假。”当澎湃新闻问及中国老师赴英教学的纪录片时,吴云立即发出质疑。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储朝晖则认为,“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了解,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在储朝晖看来,让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式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会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所以可能才会有纪录片中的一些排斥表现,“5位去英国教学的老师,即使英语教学沟通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英国的文化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高二从江苏赴英国念书,现在在英国念物理的大一学生Fredrick也认为,以“绅士”闻名的英国总体上很讲文明,纪录片里英国学生表现得没有礼貌,可能由于他们的一种排斥心理和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

Fredrick觉得,英国上课比较自由,有问题随时问,很大程度上靠自觉和兴趣,“当学生有兴趣和热情,是不需要管理的”。

而且,国外的基础数学教育也不像国内描述得那样简单,英国数学也有难易之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就学基础的,喜欢数学的学生就会认真去钻研。”Fredrick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8-5 11:22:57 | 只看该作者
单就学习成绩中国学生是世界第一,外国人数学普遍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6:1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ce 于 2015-8-6 16:13 编辑

中国老师谈在英教学:晚自习上到七点学生震惊



新京报






纪录片中,Jun Yang-Williams在教学生们做早操。




■ 对话动机


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播出今年上半年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选拔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资深中国老师,他们都在中国教育体制内工作超过5年;制片方让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学。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碰撞,引起了热议。


■ 对话人物


Jun Yang-Williams。五位中国老师中的一员,现定居英国。中国教师组中,两位老师来自国内,三位老师已定居英国。Jun Yang-Williams在中国实验班中担任科学和课外活动老师。


口音重的中国老师


新京报:你是如何加入BBC的纪录片项目的?


Jun Yang-Williams:2014年夏天,我在伦敦一所大学读教育比较学硕士学位。一天上课,一个同学跟我说BBC在华人社区里面发广告,想找一位可以用中国方式给英国学生上课的老师。我是学教育比较学的,对中英文化的差异很感兴趣。2012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对全球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做了一次排名,中国上海排名第1位,而英国排名第25位。我觉得中国在数学和自然方面的教学方式确实值得英国学习。


加上我个人到英国之后在当地一所Grammar School当了十年的科学课老师,出国前在中国也当了大约有十年相关课程的老师,我觉得自己非常合适。于是联系了BBC广告上留的邮箱,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新京报:你在英国当老师这么久,还能用中国方式教学吗?


Jun Yang-Williams:制片人的顾虑也在于此,我已经在英国的学校里面待了很久,已经适应了英国的教育方式,他担心我不能用完全中国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跟他说我自己从小在中国长大,31岁才到英国,一直受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的教育方式是骨子里的。他还是有些顾虑,我就开玩笑说,你听我的英语口音这么重,难道不中国化吗?他笑了。那次谈话很愉快。后来我接到了BBC的邮件,他们确定让我去当科学老师了。


曾想挂毛主席头像


新京报:这个中国老师“实验班”里充满了中国元素,例如做广播操、升国旗等,这些是谁出的主意?


Jun Yang-Williams:像广播体操、升国旗、眼保健操这些活动,第一次和BBC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她就跟我谈到了,还问我的意见怎么样,结果大家都笑了。而教室里挂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汉语横幅,教学生跳扇子舞和剪纸等,这些都是我提出的。


新京报:你怎么想到挂这些标语?


Jun Yang-Williams: BBC让老师们决定自己的教室要怎么布置,我提出挂“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我们上学的年代教室里还挂毛主席头像的。但是老师们一起商量时,他们觉得毛主席头像和“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在如今的中国也不常见了,于是就挂了其他的警句标语。


新京报:课程表是怎么确定的?


Jun Yang-Williams:这是很有趣的一点,按照英国作息,学生们一般三点半就可以回家了,但是这一个月,他们必须上晚自习到七点,学生们都震惊了。


节目正式录制前我刚好在西安,就拜托朋友找了一张西安灞桥区一所中学的课表,翻译之后发给了制片人。后来实验班的课表就是参考那张课表制定的。


学生和老师捉迷藏


新京报:纪录片中,两位英国学生因为说话被你罚站,你在英国教学时也会这么做吗?


Jun Yang-Williams:不会的,我会按照英国的教育模式来从事日常工作。但在节目中,我不需要约束自己,就自然流露出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前我们小时候上课就是这样的,我现在就这么去教这些学生。


新京报:实验班中,英国学生们不适应的同时,中国老师们也很抓狂,你最难以接受的是英国学生哪一点?


Jun Yang-Williams:课堂纪律。课堂很乱,晚自习更乱,有时候连人也找不到。晚自习是5点到7点,但是学生们根本就坐不住,纷纷借口上厕所,一去就不回来了。我们三个老师经常分工协作,一个人看着教室里的学生,一个人去厕所,一个人去楼道,但他们就和我们捉迷藏。


新京报:最终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Jun Yang-Williams:我们尝试过让班长记录学生自习的情况,按违纪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警告、私下谈话还是叫家长。还试着去树立榜样,以小组的方式,让表现好的同学去影响其他人。但什么办法都想尽了,都不管用。我觉得是英国学生的天性决定的吧。


新京报:其他的几位中国老师的感受和你一样吗?


Jun Yang-Williams:差不多,对英国学生很多做法很无奈。比如穿校服,英国学生刚拿到校服时有的把裤腿卷起来,跟农民插秧一样,有的把袜子套在裤子外面,拉到膝盖那儿。还有升国旗,升中国国旗的时候,他们吵吵嚷嚷,我以为是因为中国国旗,但换了英国国旗也是一样。他们崇尚个性表达,没办法。


新京报:英国学生还有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行为?


Jun Yang-Williams:实验课上,有个男孩居然拿烧水壶到实验室泡茶喝。我发现后,教育他实验室有酸碱各类试剂,误服可能会有危险。他当时态度很好,但第二次他又在实验课上烧水泡茶,还跟我说,喝英式茶是我们英国的传统,是我的人权。


新京报:你怎么反驳他的?


Jun Yang-Williams:教育无效,我就只能请家长来了,家长把他的水壶没收了。


有学生认同中式教育


新京报:这一个月的中式教育,学生们有变化吗?


Jun Yang-Williams:这么短时间,让他们去适应中国的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但是我很欣慰的是,到后期的时候,有学生开始认同我的教学方式,有几个给我发邮件说,很喜欢我的教学方式,并表示在学校待得时间长有利于学习,不然回家时间都浪费了;此外他们觉得抄笔记的方法比自己做试验探索效率高很多,笔记之后还能拿来复习。


新京报:最终中国实验班的成绩战胜了英国班级了吗?


Jun Yang-Williams:这个要保密,暂时不能说,等着看吧。


新京报:你教过英国学生,也教过中国学生。他们主要区别在哪里?


Jun Yang-Williams:英国学生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敢于挑战权威。中国学生就不一样了,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的是尊老爱幼。在学习方面的话,英国学生思维能力特别强,但中国学生是基础知识扎实。


新京报:中式教育更有利于基础教育?


Jun Yang-Williams:也不完全是中式教育的作用,中国的家长和学校历来比较重视教育,学生的基础知识就特别扎实。英国的有些家长不怎么重视,学生们也很有个性,学校也鼓励个性发展,但是后果就是基础知识不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1:42:2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学校走红 英国网友力挺中国老师



南京晨报  



  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21点,英国BBC2台如期播放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第一集。因为 BBC事先预告了节目内容,中国媒体的跟进,特别是节目中的老师就来自中国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所以引起了中英两国观众的积极关注。

  南京教育专家谈中西课堂差异

  “中方、西方教育各有特点,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没有缺点的。”南京市教科所洪劼劬老师曾经在美国盐湖城的各类型学校交流学习一个月,对西方的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的课堂均有所了解,在他看来,BBC纪录片里英国孩子的种种反应其实非常正常。“他们是一群相当于国内中学初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他们自己的教学方式,突然放到一个改变相当大的另一个国家和文化的教育模式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会不适应。” 洪老师向记者介绍了他眼中西方课堂的差异。


  1 西方课堂强调自由,中方课堂强调秩序

  BBC纪录片内容回放:英国中学生以前是8:00-8:30到校,“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统一要求7:00到校;一个课堂居然要坐50人!而英国课堂一般不会超过30人,中国老师上课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纪律,于是有了经典的话“如果我看到你们不守纪律的话,我就会把你们叫出来单独罚站……”

  洪劼劬老师曾经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对国内的基础教育现状非常了解,他在国外中小学学习交流期间,也感受到了很多差异。

  “他们的课堂比较自由,班级人数很少,从学前教育开始孩子们就已经习惯了小班化学习、合作、交流,一些小学课堂,孩子们甚至可以席地而坐,而我们受国情影响,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全部小班教育,通常一个班至少40多人,老师首先要保证秩序才能将课堂教学进行下去,这样一来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就接受纪律教育,到了中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差异

  2 西方课堂重思维表达,中方更重学习效率

  BBC纪录片内容回放:英国的学校会把不同的学生根据他们不同能力分进不同班级,老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己研究发现,所以英国学生经常弄错,但在他们看来这都很正常;现在中国的课堂老师在上面演示实验,给他们各种知识,让他们不停地记录笔记,所有的知识会用课堂笔记形式教给学生,这种体系下学生们需要集中100%注意力。

  洪劼劬老师说,中国的课堂由于是大班教学,同时孩子们经历过从小到大的纪律规范,老师们通常会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学生不学不听就不会,因此中国老师很强调听课效率,而在国外,课堂常常就是一个大讨论,老师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思维的表达,他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也不会受到批评。“一旦英国孩子进入到50人大[微博]课堂,原本自由表达的条件不具备了,如果不听老师讲,这节课就是荒废掉的。”

  差异

  3 西方课堂重活动与参与,中方重预设与生成

  BBC纪录片内容回放:Sophie是一个各种上课讲话的“问题学生”,然后就被请到讲台边上的位置去了,另一个上课讲话的小哥被请面壁去了,英国学生表示这一套在他们这里没有用,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我们的教育有非常严谨的国家课程标准,老师开展课堂活动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老师们认真负责,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预设,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生成,大家也都要有一个设计。”洪老师认为,此次英国进行这样一个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也是看到了中国教育的优势,看到了西方教育的一些问题,期许从中找到途径改善。“他们的课堂活动与参与会非常多,且活动基本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各种不同特点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老师也不会太在意,而我们的老师则更加重视学习效果,体现在考核上就是成绩到底怎么样。”记者 刘颖

  英国观众对本国学生忧心忡忡

  节目中,习惯于小班化教学的英国9年级学生上起了50人一场的“大课”,每天还要穿着校服、早晚自习,用所谓“中国学校教育方式”上课、休息,甚至做眼保健操。英国学生的不适应在最初一集中彻底表现出来,课堂内外“情况”不断。还没有播完,在推特上英国观众已经一片吐槽。

  支持派

  有些观众支持中国老师的课堂教育方法:

  @OhLottie:她是对的(指节目中的中国老师),无论你在教室的前面、边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课,如果学生课堂行为不端正,课堂效果势必受影响。

  @HeyMissSmith:“不进则退!”一言以蔽之,节目中的中国老师提到了近几年关于教育政策的新理念。

  @retrocoldplay:为什么要诋毁一个学生学业能力比我们强的教育体系呢?是的,它是外国的,但是它显然是有作用的。

  还有些观众几乎要跳进电视,帮着中国老师维持秩序:

  @Gwenelope:不,孩子!她(中国老师)说你学得不如中国学生好,不是说你不聪明!

  @AllFallD0wn:“她以为她是谁啊,敢说我笨?”(引用节目中某学生说的话)好吧,你表现得就像个笨蛋,闭嘴,好好念书!

  担忧派

  有不少观众由此对英国下一代忧心忡忡:

  @MattRosser: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所谓“成年人”在推特上那么没素质,没有底线,没有自律,缺乏尊重,不知廉耻吧。

  @captainspiky:真让我失望,我们创造了不懂得尊重的一代人。对老师如此,对警察、对议员、对家长[微博]、对任何人都是这样。

  @edwardrichmond:才看了20分钟《中国学校》,我们就看到了英国学生的懒惰、毫无自律,缺乏尊重。干得漂亮,大不列颠!

  甚至还有亚裔学生联想起中文学校的“厉害”:

  @jimjamtam:《中国学校》让我想起了周末中文学校,任何时候拿不到100分就意味着考砸了。

  质疑派

  当然,也有不少英国观众质疑BBC节目本身,觉得媒体故意放大了课堂上的矛盾:

  @MrRobertson06:不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就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方法,这个项目没戏!

  @0kunola:也为另一些孩子想想吧,谁愿意在这样一个课堂里学习,小坏蛋们太招摇太影响人了。

  @EllaTolley131:大家或许忘了这只是部分孩子的课堂行为,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这样。

  @alohashells:《中国学校》这个节目让我很烦恼,人们都在批评这所学校,但是学生们是不是最终都拿到了很好的初中毕业成绩,大部分人都通过了考试?

  @Jenaps:这个纪录片没有正确地表现博特航学生,希望后面的片子不是这样。

  @Furious_Coco:正要去博特航学校,很明显,BBC为了凸显争论的部分,剪掉了那些学校学生好的那方面内容。

  调侃派

  当然,机智的英国网友怎么能放过调侃的机会呢?

  @itsanitarani:老师们应该涨工资。话说教育硕士课程里有没有“怎样抑制课堂上发飙”的教程啊?

  @Becca_Ryan_:打情骂俏第一课

  @Wayne_SS:如果说我从《中国学校》节目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这对多嘴的活宝应该开个电视脱口秀。

  @jrmdola:博特航学校年级主任,这是你吗?(揶揄主任先生看了节目很心烦)

  @zacspiro:关注《中国学校》很有趣,应该让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孩子,看看又会发生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6:38:02 | 只看该作者
BBC





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该片记录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老师,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博杭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上,开展为期一个月中国式教学的全过程。

据悉,在参与节目录制的5位中国老师中,有两位老师来自国内名校,其他三名老师是在英国本地的中国老师。两位来自国内的老师分别是担任实验班班主任的杭州外国语学校8 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以及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省特级英语教师李爱云。

片中,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频繁过招,很快引发热议,一场关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大讨论,随即在中英两国社交媒体上拉开序幕。对此,参与实验的英国中学生们怎么看?

8月8日凌晨,南都记者联系上英国博杭特中学的几名同学,并与他们进行了对话。南都记者还试图通过社交媒体采访片中在课堂上沏茶的学生Josh和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的学生Sophie,但遭到婉拒。据BBC官网消息,该纪录片第二集将于伦敦时间8月11日晚9点在BBC二台播出。

“在中式课堂上很难学到东西”

南都:请你说说纪录片……

Ciara Macdonald(片中女孩,博杭特中学9年级女生):N ooooocooom m m eeennntttttt.(没有评价)。

南都:中式学校每日上课时间是12小时,相较英式教育长了很多,会不适应吗?

Max S ternson(博杭特中学男生):早就听说中国老师比英国老师严厉得多了,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每天上12小时课,老师也要崩溃了吧?而且,1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多了。

南都:中国老师的授课方式如何?

Millie K night(博杭特中学8年级女生):我觉得只有老师讲的授课方式太无趣了,我更喜欢自由的课堂讨论。我觉得在中式课堂上很难学到东西。

南都:中国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吗?

C onner H all(片中男孩,博杭特中学9年级男生):一般英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但中式学校是好几倍吧。我觉得中国式教学强调进取,但有时又过了头。

“我们不觉得在课堂走动是多大的事”

南都: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纪律,例如有女生上课讲话而被叫出去罚站,你认为这样的方式奏效吗?英国老师平时是怎样维持课堂秩序的?

C onner H all:索菲亚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出去罚站,如果换做是我的话,会觉得自己很受冒犯。在我们的课堂里,虽然老师也规定了不要随意讲话和走动,但实际上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大家也不觉得起来走动是多么大不了的事。再比如,Josh在课堂上当场沏茶的行为,我认为他只是想要引起老师的注意。

Max S tern son:说实话,在我看来,孩子们并不是有意要去搞砸现场,他们不过是希望在镜头前表现自己营造出的滑稽、有趣的场面而已。但不管怎么说,作为老师,都应该要努力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保持兴趣。然而,中国学校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没有达到孩子们的期待。比如我就一直不能理解在课堂上教授中文谚语,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中英两种教育方法中,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老师强调集体意识,整齐划一。英国学校里也并非没有纪律和规矩,例如在学校中恃强欺弱是很严重的事情,一旦发现会被学校予以口头惩戒。

“中式体育课的竞争意味太浓烈了”

南都:中式和英式的体育课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

Millie K night:真是太不同了,我觉得中国老师非常严厉,而我们同学的表现也很差劲。在英国从没有早操的说法,体育课是我们唯一的锻炼机会。中式体育课的竞争意味太浓烈了。如果两种体育课可以让我自己来选择的话,我百分之百会选择英式的。

南都:如果让你分别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中国式教育和英国式教育,你会选哪三个?

C onner H all:中国学校———严厉(H arsh)、冷酷(B rutal)、循循善诱(S edu ctiv e);英国学校———轻松(R elaxed)、无忧无虑(Carefree)、严厉(Harsh)。

南都:请你猜测一下比赛结果,中国学校会赢吗?

C onner H all:我猜中国学校很难会赢,因为每天四小时的家庭作业,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Millie K night:最终对决结果如何,还得看后面两集才能见分晓。

上课时泡茶被叫来家长,英国男生社交网站上吐槽———

“这是剥夺我的人身权利”

Conner H all提到的Josh在纪录片中也令人印象深刻,他是博杭特中学9年级的学生。数学课老师邹海连在实验班上课时,14岁的Josh站在教室后排烧水,打算泡茶喝,遭到阻止,最后还被叫来了家长。南都记者联系到了Josh,但他婉拒了采访。

南都记者留意到,Josh在脸书个人主页上晒出了一张水壶的照片及其接受英国《每日邮报》采访的报道截屏。对于邹老师奋力维持课堂纪律并禁止他的做法,Josh很不以为然,他表示:“一天要学12小时,连杯茶都不能喝吗?这是剥夺我的人身权利!”

Josh还表示:其实我是一个读书很用功的孩子,但是我实在是没有办法适应这种教学模式。Josh的同学、好友纷纷在其发布的这一状态下点赞留言。

英国学生点评中式教育

●上课时间:每天上12小时课,老师也要崩溃了吧?1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多了。

●授课方式:我觉得只有老师讲的授课方式太无趣了,我更喜欢自由的课堂讨论。

●布置作业:一般英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但中式学校是好几倍吧。

●课堂纪律:索菲亚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出去罚站,如果换做是我的话,会觉得自己很受冒犯。一天要学12小时,连杯茶都不能喝吗?这是剥夺我的人身权利!

●课程内容:中国学校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没有达到孩子们的期待,比如我就一直不能理解在课上教授中文谚语。

中式体育课的竞争意味太浓烈了。如果两种体育课可以让我自己来选择的话,我百分之百会选择英式的。

●管理方法:中国老师强调集体意识,整齐划一。英国学校里也并非没有纪律和规矩,例如在学校中恃强欺弱是很严重的事情,一旦发现会被学校予以口头惩戒。

各方回应

英国博杭特中学校长:

孩子们很享受这一过程

表示纪录片播完后将好好思考从中学到什么

8月6日,南都记者致信博杭特中学,该校校长M r.N eilStrow ger回复了电子邮件。全文如下:

我们愿意参与这一纪录片的拍摄,是因为博杭特学校一直在找寻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我们也在寻求怎样给学生提供独特且富有挑战的体验。

过去20年,博杭特中学一直有开设中文(普通话)教学,并与中国的一些学校设有交换生项目,因此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方式以及它的历史与文化都有着浓厚兴趣。

一些学生感到中式教学是很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中式学校每天的上课时间比较长,且授课方式也非常不同。一般我们(英国)一天的上课时间为7至8小时,但中式教学则要长达12小时,这对一些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即便如此,承受着比从前更长上学时间的孩子,还是很享受这一过程并从中学到很多。从近期我与中国老师的联系中就发现,他们的感受大致相同。其中一位写信告诉我,她很喜欢博杭特学校,并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同时,她觉得这段经历会帮助她改善教学。等纪录片完全播出后,我们将会好好思考能从中学到什么。我相信中国老师们也会这么做的。

围观者说

俄籍教师:

英国孩子生活得太自由了

To wn le y语法学校钢琴老师Ta t ia n aK antorovitch与纪录片中的杨君老师相识已有十多年,纪录片里的每个场景都令其印象深刻。T atiana来自俄罗斯,现在英国教书定居,虽然只去过一次中国,但自称对中国教育制度还算熟悉。

南都:怎么看待中国老师管理班级的方式?

T atiana:中西方在这一点上很不同。中国老师确实很严格,很多英国孩子可能永远难以接受这种中式“规范”,因为他们生活得太自由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经常听到学生摆出“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好玩”之类的借口,这让我很无奈。所以我完全认同,在教学的开始就是要讲纪律、立规矩。

南都:怎么评价此次实验?

T atiana:这项实验最好的地方在于可以让英国孩子开始思考,如果想要拔尖,就必须要努力学习。与此同时,这个项目还教授给孩子们西方社会普遍丢失的尊重意识。中式教育体系和苏联十分相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处于梯级前列的原因。

南都:你认为博杭特学校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沿用中国式教学方法吗?

T a tia n a:不太乐观。家长们总是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的。但一部分孩子应该会从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帮助。我相信任何短期内的接触和了解,都是在为以后长期的学习做铺垫。

BBC: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到摄像头

尽管BBC声明中称,这个纪录片的目的就是找出中英教育之间的不同,并真实还原孩子们对中式教育的反应。但这一点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在第一集中,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已经变得十分突出,然而冲突却集中在少数几名同学身上。在纪录片的开头,BBC配上这样的旁白:“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一些人认为,该纪录片的剪辑和文案反映了BBC对中国式教育不太赞成的预设立场。其实早在2008年,BBC就拍过一部《中国学校》的纪录片,多个充满道德式的高压教育片段让很多人对中国式教育反感。

8月6日,BBC新闻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南都记者,制作该纪录片的初衷是想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以来,一些东亚国家在核心课程的国际排名中打败英国,我们试图借此探索中国的教育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以迁移到英国课堂上。”

此次为拍摄设立的“实验班”将5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大班级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孩子们每天要进行包括汉语、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在内长达12小时的学习。

BBC新闻发言人还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他们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到摄像头的存在,尽力还原学生的真实表现。其间一些学生很快适应,但也有些显得特别“痛苦”,这也让整个纪录片有了很多看点。“节目不仅探索中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还触及更深的文化层面。这一系列节目也在英国当地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实践的热烈讨论。”

英国网友跟帖:两种教育模式有探讨的空间

Anne Brunt:真心认为英国学生应该从中国老师那里学会集中注意力。虽然我不是填鸭教育的支持者,但我觉得在背诵知识点、记忆公式和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上面,这两种教育模式之中是有可以探讨的空间的(注意:是讨论不是争论哦)。我已经64岁了,但回忆我的学生时代,我们上课提问也需要先举手,不能总聊天玩闹,也得专心学习。

Isa C h a n:中国老师应该学会尊重本地学生。你不能当面对他们说他们不如中国学生,这是很粗鲁的!如果你不尊重学生,如何教他们学会尊重?

S usan Willetts:在英国,老师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纠正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而在中国,老师不用浪费时间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E mer P arker:如果我还是个学生的话,我也会讨厌在体育课上互相竞争,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知道这对孩子的长远健康和学习都是有益处的。另外,我认为“失败是可以接受的”并不是个有益的想法,不应该传达这个思想给学生。

Ja n e Jo n e s:我们的教育者一直试图诱导所有孩子努力学习,这是不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呢?是不是应该只教导那些愿意学习、专心学习的孩子,把那些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孩子扔去学实用的技术?或许让他们在14岁就去当学徒?

D e n s L in q:校方和学生对新的教育方式非常排斥。当然,我可以理解他们,因为这和他们的“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不符。但当这些学生表现得跟屎一样,毫不尊重老师的权威,以挑战老师为乐时,老师们还如何能开展他们的教育呢?这些“名校”的校长和老师带的班最多只有30个孩子,他们当然可以按孩子的水平施教。那么问题来了,节目组明知道把五十个好动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不可能成功,那怎么以此来判断中国式教育是否有用?我不认为这些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很可惜中国老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以上跟帖编译自BBC官方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9 01:53 , Processed in 0.04947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