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不懂的中国的收入怪象 工资只有垄断之分没有行业之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5:1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20多年前,我在国内拿到的第一个月的工资是45块,立刻请了一帮哥们儿在当时上海最高级的国际饭店大吃一顿,剩下的钱还够我吃一个月,而现在大概只够在那儿喝一杯咖啡了;几个月前,我一侄子大学毕业,第一个月的收入2000元,请他哥们儿K歌一晚就没了……近日文友海云回国,回来后写了一个《看不懂的中国现象》系列,其中“收入篇”写得不错,转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看不懂的中国现象——收入篇

  文/海云

  去年我老爸来美国,一到就给我们全家发红包,老人家高兴,因为退休工资一下子涨了一倍多,还补发不少钱,老爸一辈子做外科医生,辛辛苦苦,不敢收红包不屑乱开药拿回扣,清贫一生,没想到老了却成了高工资阶层(与普通市民比)。

  这次我回国一进家门,老爸就给我一沓人民币,说一万元给女儿在国内化费。我开玩笑说老爸现在有钱了,可以接济女儿了!我知道他手头宽裕心里高兴,不过,我还是原封没动,临走前对老爸说我房间的床头柜里有一万块,是他给我的我没用。老爸说那就等下次我回国用。

  一个医生一辈子救人无数,医学院毕业,五十三块五毛的收入拿了几十年,清贫一生,更别提当年被送到乡间去治疗血吸虫病历经艰辛。这种经历搁在美国,难以置信。与老父同班医学院的毕业生,我的老妈见到我提起工资改革,那真是满腹的怨气。

  老爸在省城,老妈在江苏省的一个中型城市,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老妈调整过的工资比老爸少了一千多元,所谓的地区差价。如果光是他们俩之间相比,可能怨气还没那么多。

  我有两位阿姨,都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大阿姨是文革前的卫生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做了大半辈子的县级医院的护士长;小阿姨因为插队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就在县城下面的一个城镇医院做助产士,没有任何专业的学历。可是小阿姨所在的地区从南京的郊区划为南京的市区,大阿姨所在的地区仍然是南京所属郊县,也是这样的一个所谓地区差异,小阿姨的薪水调整后比大阿姨多了一千多块!不仅如此,小阿姨的工资比我母亲还高出几百块,我老妈如何能心平气和?她和大阿姨两个文革前正规学府出来的医生和护士长,到头来工资比赤脚医生的妹妹要少!中国的工资调整,我还真看不懂!

  一直听说中国的教师薪金是最先调整的,因为国人重视孩子的教育,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小中学老师的待遇便有了优待。可是据说,只有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待遇提高了,大学老师却成了漏网之鱼!我有位表妹,大学毕业在中学里任教,她很上进,又去读了研究生,出来就在大学里任讲师了,可是寒窗苦读的结果,反而不如留守在中学里,因为大学讲师的收入低于中学的教师。你看得懂吗?反正我看不懂!

  中国人的工资涨了一个幅度,似乎很多人都有钱了。我在家乡逛商场,营业员小姐却对我说她宁愿工资不涨,因为工资涨了一些,物价的上涨幅度更大,不划算!我转了一圈发现国内的物价有些真的跟国外的消费不相上下甚至还过。衣服鞋子,商厦里标出的价格比美国商业中心标的价格只高不低,食品的价格也上去了很多,小菜场里的价格按照我的眼光看依然很便宜,餐馆稍微高档一点的,那价格就与美国的也相差无几。我一直想弄清楚中国人的工资真的到了与世界接轨的地步了吗?

  偶尔的机会,我在故乡的市中心的一家美甲店里做指甲,就与来自苏北的美甲小姐闲聊,二十二岁的年轻姑娘独自到省城来闯天下,一个月休假四天,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住的是美甲店老板提供的集体宿舍,不用付钱,一个月的薪水是三千五百元人民币。她说常不够用,吃饭要一千多块,休息日大家去看个电影出去逛逛玩玩,钱就用光了,属于月光族。一个美甲店的服务小姐一个月可以挣三千五百元,倒是让我看到没有学历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金层面,但是,她们也是吃的青春饭,美甲店里几乎很难看到中年以上的工作人员。

  在北京,我顺带跟着参加老同窗的大学同学聚会,几位八十年代中后期商学院毕业的同辈人,有的是银行业的管理阶层,有的是大学里的教授,还有自己做生意的老板等,其中一位银行业的中层管理官员告诉我,中国的银行分三种,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央行是国家机构属事业单位,里面的从业人员属公务员,公务员的收入表面上并不算太高,但是灰色收入多。工商银行之类的属商业银行,里面的从业人员如同企业里的人员,收入跟经济效益相关,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当口,哪有效益不好的?据他说,跟他同等级别的银行管理人员在商业银行里的收入,大约一百万人民币。他工作的银行属于政策银行,他的工资相对商业银行要低,大约在七十万人民币左右。旁边他的老同学开玩笑地对我说那还不算灰色收入,我问所谓的灰色收入有哪些?大家七嘴八舌,比如北京的总行人员下去视察各省市的分行,“上贡”的礼品收到手软,这位先生忙撇清他从来不收红包,马上又有同学起哄说那一瓶三十年的茅台酒就比收一个红包还值!我好奇地问三十年的茅台酒值几多?他笑着打哈哈说他也不知道,因为没收到过,不过,十五年的茅台有收过,宾馆里那样一瓶大约十万元。

  八十年代,商学院还算是个刚刚出现的新鲜事物,属于文科类,没被大多数人重视,谁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而已,商学院的毕业生今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叱咤江湖。

  也许我接触的人很有限,有限的观感难免以偏概全,二十天的中国行即将结束,在北京国际机场宽畅的候机厅里,找了一家泛着温暖灯光的咖啡厅,要了一杯香浓的拿铁,记下我所看不懂的中国的收入现象,对于我这个匆匆的过客,一时的看不懂并不重要,希望慢慢的,我最终能弄懂。

  看不懂的中国现象——消费篇

  文/海云

  中国人对“吃”很在乎,吃什么有的时候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生活水平的标志。这么说若是在二十年前可能是正确的,现在这么说就不大精准了。

  可能对于我们父母那样的老一辈来说,他们的收入绝大多数仍是花在食品上的,其它方面他们不舍得太花费,一辈子的节俭消费习惯早已形成。这次我回国,想帮老爸买一件羽绒的背心,他可以在家里穿,结果逛商场像吵架,他就是不肯让我帮他买一件,理由是几年前我也帮他买过两件了,不需要!可是我回国一进家门,老爸会塞给我一沓人民币让我随意花销。我老妈自从脊椎骨裂在床上躺了近一年,如今只能推着助走车在住宅区的院子里转,这次我游说她带她到市中心透透气,她同意了,我要了部出租车,带着她和她的保姆坐在那个城市最好的星级国际酒店里,为她们各点了杯热巧克力,我自己要了杯咖啡,再让她们点一些甜点吃,我老妈听保姆说那里面的蛋糕一客几十块,死活不肯点,我要点她说她不吃,最后三个人就喝了几杯热饮坐了一下午,一回去她就要给我钱,还说要让我带回美国用!这就是中国老一辈!他们的消费几乎都是在嘴巴上,中国胃到了老年其实已经很小了,吃的也很简单和清淡,除了吃然后就是想着怎样为子女留下些什么,当然,我的父母不能代表所有的父母,但是我想可以代表一定数量的那一辈的人。这个阶层的老年人大多是五零年之前的。

  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我接触了不少,孩子还在中学里的,家里的总收入不小的一部分要花在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补习班)上!我认识一对普通工人阶层的中年夫妻,两夫妻加起来一年的收入大约七到八万人民币,孩子补习班一年就超过两万(占收入的约25%),吃的方面约25%,房贷一万多(15%),剩下的35%是其它花费。还认识一对知识分子家庭,孩子读大学了,孩子的花费很大,如今国内的九零后的消费观大概比起美国的年轻人只大不小。相对来说,知识分子家庭的收入还是要高一些,这个有车有好几套房子的家庭,吃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了,因为收入的提高,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他们会计划每年出国游玩,孝敬父母也是大手笔,动辄就是上万元的物品,可父母对于子女给的奢侈品却不舍得用。七零和六零后都属于这个阶层的中年人。

  八零和九零后,情形就大不同了!所谓的啃老族也在这些人中。这些年轻人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也是造成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的主要成因。他们追求时尚、追求品牌,虽说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资助,他们随心所欲地消费!就像我在家乡美甲店里遇到的美甲小姐,一个月三千五百块的薪水,每月用得光光,看电影、去K歌,可能还会买名牌,没钱还可以向父母伸手。这样的消费观造成了年轻人中的一种盲目的攀比、炫耀、盲从的心态,所以很多年轻人薪水不高,却能开上汽车,每月用光收入,却能穿上高档名牌服饰。

  有调查显示:中国的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20-40岁之间,与全球的的奢侈品消费年龄结构比较,中国的消费人群处于年轻化且是最为年轻的群体。在美日欧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的主要人群集中在40-70岁之间,这个人群是财富聚集达到一定的数额的人群。就美国来说,年轻人大多也是没有多少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财富也在慢慢地积累,往往那些退休的老人家是比较有钱的,除了常年工作积累的退休金,政府规定交纳积累的社安金,房子不动产在老年时期基本上已把房贷还清,即使没还清,几十年的房产净值的积累,也是可观的。比如,加州的很多老人家退休的时候就把自住房子卖了,因为加州的房子一般都增值很多,跑去加州北面的俄勒冈或华盛顿州,用赚的房产资本的一部分买一栋相对加州便宜很多的房子居住,剩下的钱还可以很舒适地养老。

  最主要一点,美国的年轻人很少有靠父母的想法!就拿我十七岁的儿子来说吧,他如今是高中最后一年的高中生,他就开始想着自己赚钱越早经济独立越好,自己给自己压力,我们常安慰他上大学我们会完全支持他的,经济上不要担心,可是他已自己安排好说上了大学要自己赚钱,如果拿到奖学金就不要我们多花费,他以早日能自己经济独立为目标并以此为荣。国内出来读书的孩子,我见了好几个,都是靠父母的资助且以不用自己打工为荣。美国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财产的看法是:那是我父母的,与我无关。中国的年轻人却是:我父母的就是我的!这是一个价值观念根本上的不同!

  据调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靠自己的实力和财富来消费的只占据4成,其余6成的人群是靠家庭的财富在消费!这部分人主要是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极大多数是炫耀,攀比的心态在作祟。

  在美国,很少看到中层或以下人士或是年轻人以背LV的包包戴Catier的手表为荣。十几年前,先生在我的生日那天送给我一个Coach包,我带着去上班,没人特别注意。十几年那个包包都用旧了,式样也过时了,反而显得特别,尤其是紫色的颜色很显眼,有一天,我的女VP看见我往那包包里塞三明治和我的点心:两个大苹果,半开玩笑着说:“Nice Purse! Beautiful color!” (意思是:不错的包包,很美的颜色),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蛮好的一个包包让我用的像午餐包一样的。可也正因为Coach在美国属于中档包,属于中产阶级的我用起来比较顺手随心。也是几年前吧,我们一家去夏威夷度假,在威汲汲沙滩边的商业中心,先生想给我买一个Prada的包,那时我们刚看过那个梅利史翠普演的Prada的电影,我严正拒绝,理由是一千多块美金的包包我用起来不顺手,放午餐也不合适! 哈,这也算是半个笑话吧。

  在中国稍微高档一点的商厦里转悠,看上去很普通的衣饰用品,只要是进口的,哪怕是国外很普通的牌子,那标价几乎都是美国的好几倍,就说刚才提到的Coach包包吧,这次在合肥,一弘的女朋友们中,几乎人手一包,都说在美国买便宜,便宜多少我不清楚但我相信肯定不少。梦娜姐让我帮她在武汉的大学里任教的女儿从美国带一个苹果的平板电脑,我在武汉的苹果店里看了,我帮她女儿买的最新的、容量最大的平板电脑在美国是美金699加税总共748美金,在中国的标价是六千多人民币,差价一千多人民币呢!去年我去欧洲看梦娜姐,梦娜姐就让我帮她带了一个平板电脑给她女儿,这次是女儿自己买的,把用了大半年的那个平板电脑下放给妈妈了,梦娜姐喜滋滋的,虽然是她送给女儿的礼物又回来,感觉是女儿孝敬自己的,大个子姐夫也开心地到处都把玩着那个平板电脑,像个大孩子一样。

  再说回来我家的那个大孩子:我儿子,去年感恩节,他爸爸答应给他一个礼物,他可以拥有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他一直嫌他那个台式电脑不够好,在苹果笔记本电脑、苹果平板电脑和普通笔记本电脑中,他再三研究最后还是决定买了一个HP的笔记本电脑,原因是苹果的价钱过高,他不需要赶时髦,HP的笔记本电脑功能齐全价格合理,虽说是爸爸的钱,他也不想乱用!连我买个平板电脑,他都会笑话我说我乱赶时髦得不偿失,果然,我好后悔,带着平板电脑回国,结果相机里的照片无法上传,影响我及时地报道。

  有些扯远了!

  想说的是:动辄成千上万元的高价奢侈品,在中国可以找到大量30岁上下的年轻人追捧。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趋势。据报道超过60%的中国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社会学家分析认为:“中国高档品牌消费层的年轻化,实际也暴露了整体社会并不富裕的现实,中老年人的富裕,家庭生活的奢侈,才真正表明整个社会的富足。”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14:00 , Processed in 0.0647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