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涌:新版“美国高考”的精神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03:4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久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位SAT培训老师写的文字,大意是说:SAT语文部分的本质就是逻辑: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文章与文章之间的逻辑。掌握了这个逻辑,就拿到了解开SAT的钥匙。

这段话让我叹为观止,实在说得太到点子上了。中国的培训业里不乏高人!但新版SAT想突破的,也正在这里。

如前所说,1926年创生的SAT,是基于美国二十世纪初智商研究的成果。当时的智商研究,又是在优生学热中展开。当时的心理学家们,特别执迷于先天的智力,拼命要发展出一套测试,能够把握那些纯先天的、不受后天影响的才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SAT的题型,就着重检验“纯智力”。从纯理论的角度说,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天才,应该比一个读了博士的庸才要在SAT上表现出色。当然,在现实中这当然不可能。比如,阅读总还是要识字才行,数学还是需要一些基础的训练。但是,SAT的原则,就要把这些后天通过经验掌握的要素化简到最低程度,以最大限度地突出纯智力的要素。“死用功”的学生应该被淘汰。我曾经介绍过,SAT的设计者当时有个内定目标:犹太学生在高中成绩出众,是“死用功”的结果,是后天经验塑造的。一旦SAT去掉经验要素、突出纯智商,“优越”的盎格鲁萨克逊子弟就会轻而易举地击败犹太学生。

战后的美国文化大变。优生学和盎格鲁萨克逊种族优越论声名狼藉。心理学研究也大有进展。比起SAT所测试的认知能力来,智商已经被界定得更为多元化,有所为多元智力之说。另外,情商、人格等等,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视为成功的更重要因素。当然,后天的经验能够塑造“先天”的智商(比如在学年份的长短和智商有直接关系)的理论,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这样的潮流中,SAT也有了不少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去的理论基础,还是以测试“纯智商”为目标。即使面临现在的改革,仍有一派力挺旧版SAT。这派人称:美国义务教育贫富分化太大,质量严重不均。SAT则考的是和高中功课没有关系的“纯智商”。那些陷于差学区不能自拔的弱势学生,击败精英高中的特权阶层的唯一武器几乎就是SAT了。

可惜的是,现在的各种统计数据,没有一点支持SAT是弱势翻身的利器。相反,SAT扩大了中高产的教育优势,有抑制弱势的功效。你不考高中的教学内容,人家就另外花钱补习应试。最后当然是花得起钱的占便宜。早在五十年代,SAT内部就有“不同政见”。这派人不信什么抽象的智商,要求考高中学习的实际内容。他们的改革努力失败后,就拉出去另起炉灶,发明了与SAT竞争的ACT。如今ACT的美国考生人数超过SAT,成为第一“美国高考”。这就使SAT的阵线开始崩溃。

如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SAT的漏洞更大。离开经验的“纯智力”思维,更象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而现代科学,则是突破了经院哲学而建立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就象牛顿,要盯着钟摆在那里数来回摆动的次数,看似是机械的匠人工作,远不如经院哲学高玄,但这正是实证科学精神的体现。现代大学的教育,不管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还是商科,都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离开了经验的抽象智商,其价值就越来越让人生疑。

在这种四面楚歌之中,David Coleman走马上任,就任大学委员会主席,立即推动SAT的改革。他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实证性的阅读和写作。在一次演讲中,他针对高中过于强调个人性叙述写作的现象非常生楞地说:“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在乎你怎么想、你怎么感受。”他的意思是:你讲什么,都要有证据支持。别一天到晚“我觉得”、“我认为”。这段讲演录像被断章取义地放在网上,一下子惹爆了公众,逼着他不得不公开道歉。但是,这也足以表明了他的哲学:把经验的要素代入SAT,考察学生消化、分析经验的能力。杜绝关起门来的玄想。

这恐怕是SAT自创生以来最根本性的哲学变革:从思辨走向经验,从抽象进入具体。逻辑依然很重要。但是,考试不再仅仅是“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文章与文章之间的逻辑”,也很难找到一把解开所有门的万能钥匙。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9 01:11 , Processed in 0.0410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