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美华人的天花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0:0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游的海归

前一段时间去参加了以前工作过的一个公司的关于新产品研发的招待会议。会议规模不大,受邀单位只有十家,每家参加人数在2-4人不等,再加上邀请单位的人员,也就是不到一百人,算是一个很小的会议。

会议的内容除去不说,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是在我所工作的比较专业的狭小领域,规格还是挺高的。招待公司的三巨头CEO/CFO/CTO第一天的会议是全程参与,而受招待公司一般都是C字头(虽然不是一号二号)领头的人物,当然除了我个临时拉去滥竽充数的人。参加完会议,我在总结会议的时候,除了正常的工作内容,还发现了一个平时在参加学术类会议不容易出现的情况,那就是,除了我这位在现场滥竽充数的华人,不论是邀请单位,还是受邀请单位,都没有见到其他华人的影子。这个发现让我很沮丧,虽然以前也有着类似的模模糊糊的印象,不过没有这么明显,所以这次就静下心来,好好地找一些资料,总结一下,讨论讨论出现这个现象的一些原因是什么,算是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华人朋友的注意。毕竟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的大舞台上,如果没有足够的领军人物,前景还是非常堪忧的。

还是从这个招待公司这个简单的例子说起,简单地描述一下吧。这个公司二十多年前从斯坦福获得技术独立而创建的时候,公司的一把手是华人,另一位是印度荷兰混血青年,其背后是他在斯坦福任教的印度裔父亲。这样一个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算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行业,公司年产值虽然只有几个亿美元,但是因为主要是智力投入,净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而且重要的是,这样的公司虽然没有高速增长的可能,但是具有很强的抗经济衰退能力,也就是说,经济的好坏和其的经营关系不是非常之大。二十多年来,硅谷出现了多次萧条,这个公司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并且在几次的萧条中稳定了队伍,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增长。从外部客户来看,这个公司已经称为那个不大行业的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基本囊括了世界保险和再保险行业的所有主要企业,结果算是很好的了。

在这样的一个公司内,早年发展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华人的贡献,不过华人的贡献基本上都集中在技术领域,很少涉及管理和经营领域。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司的规模不仅在人数上已经超过四位数,而且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有分部,其中让人最为沮丧的是,目前公司的SVP及其以上的位置中,好像没有一个华人。与此相对应,不仅公司的一把手有着二分之一的印度裔血统,而且很多重要位置上都有印度裔的人把手,中印对比,明显看出了一个巨大的差别,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自然地,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很好的相关话题,那么,从更广的角度,在美的华人和印度裔人相比较,到底有多少差别呢?这个问题,算是下篇博文的引子吧。

我觉得在美国的移民中,华人和印度裔的有比较大的可比性,因为两个族裔的祖国都是人口大国,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在美国的移民人数相差不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在美的华人是401万人,印度裔的则有318万多,虽然在绝对值上面相差不少,但是至少还是在一个量级上,具有可比性。


大的统计数据方面,PEW在2012年6月发布了一期最新的报告,题目是“Social and Demographic Trends: 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files/2012/06/SDT-The-Rise-of-Asian-Americans-Full-Report.pdf),集中介绍在美国的亚裔的统计数据,其中很多章节将华人和印度裔的统计数据分开,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那个网站上看看细节。我通篇看了报告,让人很失意的是,几乎所有的表格或者是图形对比,只要将华人和印度裔分开统计,除了人口总数和异族通婚等少数几个项目以外,其他各个项目,华人都比印度裔的差,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摘录几组数据在这里吧(华人在前,印度人在后)。


·      新婚异族通婚:35%对14%


·      本科以上家庭:51%对70%


·      HB签证数:10849对72438


·      成人结婚率:59%对71%


·      科技领域人员的从业比率:18%对28%


·      认为自己比上一代好的比率:77%对76%


·      认为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比率:55%对67%


·      认为美国人勤劳的比率:48%对64%


·      自认为是美国人的比率是:11%对17%


·      觉得自己外语很好的比率:43%对72%


·      觉得和白人打交道不错的比率:17%对36%


·      认为做好孩子的父母是人生大事的比率:57%对78%


·      认为自己有房子重要的比率:24%对36%

·      参加社区活动的比率:39%对47%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华人在中印的大比拼中是如何惨败的。


上面是统计数据,是从量的方面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质的方面,看看顶端人物中华人是否也落后印度人很多。先看经济领域。在世界500强CEO当中,目前只有两位华人,而印度裔则有五位之多,详细请参阅这里(http://www.diversityinc.com/diversity-facts/wheres-the-diversity-in-fortune-500-ceos/)。需要说明的是,Citigroup的Vikram Pandit好像最近刚刚申请辞职,所以这个5比2应该改成4比2比较合适。如果从内容看,两位华人掌管的公司Avon和BJ‘s Wholesale Club,比起印度人掌管的MasterCard,Motorola,Quest Diagnostics,PepsiCo,Citigroup和OfficeMax来,影响要小得多。所以说,在经济领域的领军人才对比中,华人再次大败。


教育领域,我无法招到具体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博士,教授的统计数据。没有办法,只是看了一下全美排名前20名的大学的校长。20人中,没有华人,也没有印度人,所以中印两个民族要需要继续努力。希望各位大侠能够提供数据完整这个段落。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教育领域无法判断,算是平手。


政治领域,还是看看顶尖的吧。先说州长,目前在位的有两位印度裔,没有华人,印度2比0。在几十位部长中,有一位华人,貌似没有印度人,华人暂时1比2落后印度裔。在100位参议员议员中,有0.5位华人(夏威夷的那位父母只有一方是华人),所以最后的结果是2比1.5,还是印度人略为领先。


我想,继续找下去,应该还有更多的资料,不过就已经发现的数据,不论是量上面,还是质上面,都是印度裔族领先。这是一个让人泄气的结果,特别是那些看不起咱祖国邻居的那些人。


所以,应该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地想想的时候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留作下一篇的题目吧。

为什么华人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突破天花板,各位在评论上面给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也是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说实话,这篇博文很难写,因为总结和探讨这个原因的同时,一定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深度剖析的过程,很痛苦。实际上,下面所列出的问题,有好几个也是我自己本身就有的问题,或者至少是我曾经有过的问题。我对这个题目没有进行过专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根据我自身的经验和对他人和周围的观察得出的,总结出来的几点,肯定很不全面,算是抛砖引玉。我也知道,这篇博文出去以后,得到的谩骂一定很多。不过,以我目前的心态和成熟度,那些谩骂算不了什么。对于那些谩骂,我不回应,也不删除,留在那里,一方面作为这篇博文的部分论据,另一个方面或许对他人有教育意义。凡事都要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吗,这样才能有正能量嘛。

那么,华人为什么在国外经常遇到天花板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能力不够。这是事实,是绕不过去的门槛。语言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问题,但是事实上更加是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的问题。也就是说,语言的问题,不仅是那四个方面技能的问题,而且还和了解美国文化的程度有关,比如是否熟知政治,历史,体育,文化,习俗,热点话题,交往习惯等,都是和语言能力息息相关的。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再加上具体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才能构成一个更加系统的每个人的语言能力。

二是太过于关注自我,缺少必要的公心。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祖训中就有这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这些祖训被我们应用得非常娴熟,乃至于升华到自私的角度,然后发展称为缺少信誉。说起公心,大家可以去看看比较成规模的志愿者活动中,华人占有多少的比例。看完之后,大家一定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印象,或者是,大家扪心自问,如果你开车路过一个爆胎需要帮助的人,你有多少可能停下来提供帮助?或者说,你走在路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你是否能够停下来,提供必要的帮助?自私的特征继续发展下去,就会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包括不讲信誉,不讲规则,人治凌驾于法制之上等。这个方面的例子很多,我还是用刚刚给我们搬家的那个公司为例吧。当初那个伙计给我们明确说,他自己开车,他保证准时正点,他保证不出任何问题,说得天花乱坠,结果尽管我们在他们的报价上主动给他们增加了一点费用,他们的服务还是一塌糊涂,丝毫的信誉都不讲。他自己承诺的内容没有一条他兑现了。我们搬家的时候,他不仅自己逃到了国内,而且中途加价,晚了N天,打碎了好几样东西,丢了M件东西,更加惊奇的是,还多出了一个小板凳,真是无语。最后居然要求我们提前用现金支付,这次是彻底地激怒了我。好在最后我们借助警察的正义力量把他们的流氓习气压力下去,要是没有公正的警察,我还真不知道他们的流氓习气要猖狂到多久。

需要说明的是,自私,少公心,缺少信誉,这个结论对华人适合,对其他人也适合,只不过华人中的比例貌似偏大了不少。进一步地说,我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华人的意思,我也承认在华人中,有不少很有信誉,很有公心的人,只是这样的比例太少,是需要我们大力提倡的。

三是华人性格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鲜于表扬,热衷于批评,负能量太多,缺少足够的正能量。寻求这个方面的例子太容易了,我自己也曾经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别的不说,就拿典型华人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个例子就可以比较好地说明问题。我想很多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考试得了90分,我们给予的不是足够的表扬,而是询问:你怎么错了10分?同时告诫孩子们还是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满分。在工作中,我们颐指气使地职责别人的错误,而对他人的贡献鲜有表扬和赞赏。如此长期以往,负能量积累太多,而正能量太少,阳光的东西太少,阴暗的内容太多,久而久之,就必然缺少领袖人物所必须具有的亲和力。有不少的华人,对待比自己能力好的人不仅不赞赏,而且不服气;对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不仅不帮助,而且还鄙视连天。

四是华人缺少凝聚力。这点在几位的评论中都出现过。我在Ebay有一个做中层的前同事。我们以前在交流心得的时候,她就给我讲了类似的现象,说印度人希望招聘自己的人,然后大家抱团努力,下面的上去了,后面的当然跟着前进;而中国人则相反,很多人不愿意找比自己好的人,招到比自己差的,又不愿意帮助,生怕丢了自己的饭碗。我后来也注意了几家我比较熟悉的公司,的确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再后来,我自己反省了多次,在我十几年的招聘历史中,虽然没有歧视同胞,但是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同胞的倾向,虽然有的时候,如果没有能够招聘成功,刚好对方也有一些需求,我都尽量在其他方面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前段时间,和一位华人聊天的时候,他就明确说了,找人要找比自己差的人。我就问,按你的做法,长期以往,那不是武大郎开店,一代不如一代?他的回答是否则不好管!缺少凝聚力,其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考虑短期的自我利益太多,不愿意损失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来换取可能的长期的全局的利益。

五是华人在战略上缺少必要的冒险精神。虽然华人的赌性很大,比如你去拉斯维加斯等赌城,看到的面孔多为东亚人,其中大部分是华人,但是那些都是一时性的小赌小闹,是那种可以马上见到结果的赌博。这样的赌博,华人比较热衷。对那些需要持之以恒地需要长期努力的赌博,而且很有可能没有实效的赌博,华人就不多。这个倾向在选择孩子们专业的时候也很明显。前段时间,女儿在P大的同学父母来我家坐坐。交谈之间,他说,他女儿同寝室的8个孩子,4个亚裔孩子都选择了科学工程或技术方面的专业,而另外4位非亚裔的孩子都选择了人文学科。有关专业选取,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毛病,在自己女儿的专业选取的时候,也是坚持要学一点硬的东西,而不是同意她选择自己貌似喜欢的专业。这样的做法,比较稳妥,不可厚非,可是久而久之,如果大家都去那样做,结果是高度的非平衡发展,对总体利益有害。从总体的角度看,有的人要去学习硬的,也要一部分去学习软的,这样才能综合平衡。而那些选择学习软的专业的人,则是战略冒险的一种选择。

六是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华人的平均家庭收入要高于美国平均收入,但是很多华人没有历史的沉淀,所以家里底子薄。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当然决定了自己很多决策的局限性,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比如选专业,比如公心等,这点毋庸多说。

七是综合能力,特别是软能力。大多数华人都注重硬的指标,如果GPA,考试的成绩,学位,证书等,而对软的方面,特别是交流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重视不够。交流能力不好,你在老板那里没有好的印象,在同事那里得不到好的支持,当然不会有好结果;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自己做好的东西说不出来,有十点还说出不到二三点,当然最后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

最后重复说明一下的是,我这里列出的只是自己目前能够想到的,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特别是,这些论点有可能激发某些读者的怒气,万一哪句说的不中听,对你有刺激作用,我提前在这里表示抱歉,你就多包涵。喜欢谩骂的,如果谩骂能够让你解气,你也可以尽情地发挥,我也不会删你的评论。等过几年以后,你有机会再来看看,然后再谈谈感想和看看结果吧。

探讨了华人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接着的话题就应该是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诚然,这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的道路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每个人需要提高的要点和途径也不会相同,更没有放置四海而不变的标准方法。但是,如果希望能够称为领导型的人才,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可能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有意识地去改进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我这里提供一些个人的初步想法,很多也是自己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供各位参考。

首先是夯实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一个居无定所和担忧明天的饭菜在哪里的人去讨论远大理想实在是驴头不对马嘴,所以,一定要尽快夯实好自己的经济基础。说起经济基础,这里所指的是一个泛泛的内容,是具备未来不为经济所困惑的能力,而不是当下是否足够有钱,是否富有,而是指要有足够的保证基本生存的经济条件。提高经济基础,就是要挣钱,而说起挣钱,简单地说,就是要开源截流。开源,就是挣钱的能力,而截流是指减少支出。最好的情况时既开源又截流,如果两者不能兼得,我个人的意见是开源在先。

经济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是祖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不论我们承认与否,那些隐形的歧视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软的方面,和技术的关联不是很强的地方。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做金融交易的,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强大的华人企业在背后的貌似支持,你在金融界是没有那种软实力的,否则,别人凭什么要和你产生Deal?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人在美国有足够多的大规模公司,华人才能够像犹太裔的那些人一样,才能够真正地在经济上强大起来,否则,华人只能在目前专长的领域辛勤地劳作。就目前的情况看,华人比较能够发挥作用的大概只有凭技术和凭借劳动的辛苦行业了。

其次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仅包括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和专长,更加包括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等。我们华人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太深,一直以为专业好,学习好,就自然能够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社会现实和世界的经验教训都不止一次地反证了这个论点。事实上,一个人的某项具体的能力,还要和其他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互相补充,才能让人更好地发挥出来。我觉得我们华人要特别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就是说,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想一想,然后再做决定,其结果一定会好于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得出的结果。综合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很多人误以为这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事实上,综合表达能力重要的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把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逻辑分明地表述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当然了,如果有漂亮的词藻加以修饰,那效果就更好。

再次是注重团队建设。我们华人太需要这个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最早认识来源于我的日本导师。他是一个喜欢喝酒的老师,而且容易喝多,喝多以后说的话都是真心话,这对我们外来的留学生很有帮助。某次,他喝多了以后,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你们中国人和我们日本人相比,一个一个单独地比较,很多时候,我们日本人在技术和能力上不如你们,但是一旦到了小组的活动,只要超过三个人以上,你们的结果肯定比不上我们日本人。当年我非常年轻气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了解团队的重要性,所以对导师的论调非常不能苟同,在心里有着很强的反驳意识,可是到了嘴上,只能是我不相信这样的弱弱的反驳。后来,社会实践和耳闻目睹的各种实例无数次证明我导师的论调的正确性,也更加说明团队建设对华人的重要性。搞好团队建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要有公心,不能太考虑自己;同时不能太考虑短期的利益,要有长期打算;最后是要考虑整体的利益,不能太纠结于局部的利益。我郑重推荐老毛的两本书,或许对各位的战略思考有些帮助,一是《论十大关系》,二是《矛盾论》。当然,如果各位喜欢经典的,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也是一本好书,不过用词比较生涩,但是内容丰富,可供参考。

接着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别是需要的是能够提供正能量的性格部分。我们华人太喜欢否定了,这点在语言表达上面都比较明显。在英文中,如果你要提出不同意见,第一个句子一定是肯定和赞赏对方的看法,然后再转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华人则不同,一定要把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把对方打倒,然后才能显示自己的伟大。我们应该多从正面的角度,从建设性的角度看问题,这样至少是多一种思考方式吧。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所以接受别人的意见,接受多样化的处理方法,也是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后是养成一个宽大的胸怀。很多时候,我们太斤斤计较了,我们太喜欢片面地考虑问题,然后走极端。宽容地对待他人,平和地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不为一时的得失计较,不为眼前的小损失哭泣,是养育自己宽广胸怀的一些具体建议。对待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对待和自己意见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有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我们一方面要融入美国的社会,一方面也不能丢失自己的本来的东西。自己的脸蛋就长在那里,你是否定不了的。不论你的英语多好,不论自己心中多么希望自己已经百分之百地融入了美国社会,在他人的眼里,你仍然是华人。理智地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或者是没有必要的歧视,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的前提下,为了自己长远的目标,必要的忍让和等待是必须的。养成平淡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才能做好大事。我个人的意见,我不提倡针锋相对和寸土必争,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制胜的情况下,选择忍耐是最好的结果,对立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必须出击的时候,一定要一招制敌,取得绝对的胜利,然后才能有好效果,这也是我经过几十年战斗的痛苦经历之后得出的,供各位参考。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5 19:01 , Processed in 0.0420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