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与宗教总是水火不容吗?其实信仰宗教的科学家可不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30 10: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YAP KUO








当思考到宇宙的疆界辽阔无边、自然现象的丰富奇妙状态,以及人类智慧的神秘时,你会想到什麽?是相信这一切就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藉由科学的逻辑推理分析总有一天会揭开这背後所有的「秘密」;还是你相信这些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或至少有一种神圣的力量赋予万物意义及目的呢?

虽然有一派学说认为宗教和科学完全不相容,但你知道吗,「大爆炸理论」最早其实是由一位天主教神父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提出的;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也是天主教圣职人员;人类基因体解码计画的领导人法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则在 20 多岁时由一名无神论者转为虔诚的基督徒。

多数人可能觉得科学家应该较少人信仰宗教,但一项 2009 年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相信有「神」或某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科学和宗教两者间的冲突与鸿沟很大吗?以下是 3 位信仰不同宗教的科学家,分享他们如何在科学与宗教间取得平衡。

信奉佛教的免疫学家

安德鲁.哈曼(Andrew Harman)博士在大学毕业後曾经到东南亚旅行,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佛教。当他在寮国搭乘一辆长途巴士时,因为没其他事可做而阅读了旅游书籍关於佛教起源的介绍。

他形容当时自己彷佛快没电的手机接上充电器,有了源源不绝的能量,且电力非常持久!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不相信生命具意义的虚无主义者,由於认为死亡代表一切的结束,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完全没有意义。佛教深深吸引他,是因为在佛教的观念中,宇宙并不需要一个创造宇宙的神,在此之前他从不知道有这个选项。

2009 年时,哈曼博士正式成为一名奉行佛教戒律的佛教徒,如今他已成为一位研究爱滋病及先天免疫疾病的科学家,同时也在担任研究的机构指导静坐及禅修。他对於宇宙学也很着迷,且喜爱霍金博士的科普着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他认为,佛教能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科学与学习有关,佛教则教导如何生活」(Science is about learning, Buddhism is about living.)哈曼博士体验到佛教的精神能使人心受到启发,感受到一种无条件的爱与内心深处的平静,而且免於内心的冲突。

他说:「要有这种体验并不难,只要你诚实地面对自然的真相。至於对於青春、爱人以及财富的奢求,则是痛苦的根源。」「人们总是依恋着那些随时可能被夺走的事物,但事实的真相是一切都不可能永远存在,倚靠这些事物而活终将遭受痛苦。」

对他而言,坚信一位创造一切的上帝,对从事科学研究是有冲突的,他也不相信有谁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相反的,他认为佛教与科学两者的出发点较为相容。因为两者都主张没有证据则不可信。佛教主张信仰应该以每个人的经验为基础,因此佛教提供了锻□心性(修行)的方法(法门),当信徒体验到受到启发的经验後,他们自然会产生信仰。

哈曼博士发现,信仰佛教能帮助他度过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境与逆境。不要太执着於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反而使自己能理性的面对实验结果,更加能自我批判,也避免盲目地服膺於现有的科学教条之下。但他认为科学与佛教间仍然存在某些冲突,因为研究基本粒子的科学家,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很小的基本粒子所构成的,有一天科学终能解释现实中的一切现象。

信仰回教的遗传学家

法赫德阿里(Fahad Ali)博士从小就是一名穆斯林,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质疑周遭所见到的宗教活动,以及女性回教徒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国中的生物课时,他首次遇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因为穆斯林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根本上有缺陷的学说。同时间他意识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这使他与身边大多数穆斯林格格不入,因此法赫德选择放弃了他的信仰。但在母亲罹患癌症之後,无助感再度使他信仰真主阿拉。

现年 20 多岁的法赫德说:「人生中总是有不幸的事情会发生,因此我相信这背後一定有一幅更巨大的故事图像。」他认为人们需要一位神,因为生命需要归属感和目的性以及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而科学与宗教之间会出现一些紧张关系,则是人们误解了《可兰经》和《圣经》。法赫德自己则抱持审慎的态度去阅读《可兰经》,以获得正确的体悟,他相信不论是科学研究或宗教信仰,批判性的思考都是必须的。在他阅读《可兰经》时,他觉得自己的同情心、宽容心、慷慨和智慧都被启发了。

法赫德目前在雪梨农业研究所从事作物基因改造的研究,虽然许多人对於基改作物存有疑虑,但是他坚信改良作物以增加其产量对於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帮助,科学应该要为人类服务。

他认为数十年来伊斯兰世界的理性和逻辑性是不够的,他们似乎已经不用大脑思考,基本教义派好战份子的恐怖攻击和破坏行为会受到支持,是因为人们需要存在感。另外一些好战的无神论者,则鼓吹应该彻底放弃伊斯兰信仰,但这显然是错误的,法哈德指出,如果没有伊斯兰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贡献,当代科学的进展将倒退许多(注)。

信仰基督教的天体物理学家

珍妮佛.威斯曼(Jeniffer Wiseman)博士从小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农场长大,那里的夜晚完全没有光害,可以看见满天繁星,而她从小就对神秘的星空着迷。长大後她真的成了一名天体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星球如何诞生,也曾与人共同发现一颗新彗星,并命名为威斯曼─史基福彗星(Wiseman-Skiff)。

除了科学的发现,珍妮佛从小对宇宙的好奇心从未消失。珍妮佛说:「在我们所处的银河系,至少有 2,000 亿颗恒星,而可观测的宇宙可能存在 4,000 亿个银河系,每个都有数十亿颗恒星。要说出这些数字并不难,但要理解如此庞大的宇宙如何运作,则是另一回事。」

虽然科学是理解物质宇宙的绝佳工具,但她认为宗教信仰提供她生命中更大的哲学问题的答案,例如人类对宇宙的重要性是什麽?因为在基督信仰中,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人类是上帝爱的礼物。珍妮佛认为,身为人类可以实际去探索宇宙,进而了解宇宙的历史以及人类与宇宙间的联系关系,是她享有的一份礼物。与此同时,珍妮佛认为她的科学研究更加深了她对上帝的信仰:「上帝对一切负责。因此,经由研究更多的自然现象,你对上帝的认识也更丰富。」

珍妮佛的观察是,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科学无法完全解决生命更深层的问题,人们并不明白为什麽科学与宗教间会有冲突,虽然有人批判《圣经》某些陈述,会导致基督教与科学互不相容,但她认为《圣经》有其历史背景,阅读《圣经》时应该着重在背後传达的真理而非表象。

结语
几百年前曾经有许多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因为提出的宇宙观不为基督教会容忍而遭迫害,然而当时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其实是人为的,并非基督教的本意。到了 21 世纪的今日,这种科学与宗教间激烈的冲突早已平息。宗教人士的态度已经改变,并开始以象徵的角度来看待《圣经》的内容,而非完全照字面解释去了解圣经故事。罗马天主教於 1992 年承认了伽利略发现的「地球绕太阳旋转」,且不反对 150 亿年前「大霹雳」产生了宇宙,以及人类演化自人猿等说法。爱因斯坦对於宗教及科学的看法是:「宗教缺少了科学是盲目的,科学缺少了宗教则会跛脚。」(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虽然科技进步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生活,并促进财富累积,然而面对内心深处的缺憾时,寻求宗教的心灵领航,将使人们的生命更完整圆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1:04 , Processed in 0.0409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