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氏经济终结 李克强统筹布局渐成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6:4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充满疑虑之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30日会后发布的声明中却没有提到增长放缓。在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而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强调的则是“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观察人士称,这种基调的变化反映出,习李正努力改变前朝的经改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了因政策纠偏导致的增长放缓。鉴于此次会议以及李克强履新之初到现在的表现,不少人士认为,温家宝的经济时代已经过去,李克强的经济时代正式开始。

稳中有进,“进”在何处?

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7.7%放缓至7.5%,引发了从民间到政府再到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不过,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布的公告整体并未传达出紧迫感。相反,习近平在见党外人士座谈上特别提到,稳中有进的“进”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亮点增多。

“稳中有进”是中共延续了多年的经济思路,不过在胡温时期却进展缓慢。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虽然遭遇滑坡,但官方却认为,在结构上呈现积极变化。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经济数据进行解读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上半年最大特点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快于第二产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8.3%,高于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份额比去年上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马建堂称,这是近年很少见的速度,半年间三产的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了45.3%。

中共一直期盼的区域结构出现了新变化。马建堂说,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速度上又快于东部,这种相互配合、协调分工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李克强在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时曾特别提到,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意。为此,在最近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李克强新推出一项举措,用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结构调整。

此外,马建堂还说,分配结构有了的新变化。尽管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速都有所回落,但它的增速比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快。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名义增长速度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名义增长1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1%。这就意味着,在国民收入的总格局里面,居民占的比重相对提高。

从官方发言丝毫看不到中共对经济增长的任何忧虑,不过,他们并非高枕无忧。会议指出,国内外经济面临复杂困难的局面。会议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中国需要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在另外一个高层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政府表示将密切关注金融风险,解决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上周五宣布,将对整体公共债务进行紧急清查。中国迅速膨胀的地方债规模被普遍视为金融体系风险的重要源头。

全面扭转温家宝经济思路

从政府换届到现在,中共新一届领导层似乎正在试验其不同于前朝的经改新思路。

在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会议提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而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强调的则是“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观察人士称,这种措辞的变化映射出,习李正努力改变前任的经济思路。尤其在面对经济滑坡时,李克强“不刺激”态度明显和前任划清界限。

过去几年,投资拉动经济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绩的核心动力,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2009年,为了完成GDP增速“保8”这个政治任务,在温家宝力推下,中国出台了全球瞩目的“4万亿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同时配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在数字上“一枝独秀”。不过,这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也被形象的诟病为“美国感冒中国吃药”,这一剂猛药让中国经济增速任务完成,但也付出了巨大的局部兴奋过度的代价。

可以说,四万亿这剂经济猛药,在人、方式和剂量上都存在着巨大问题。在政府强力刺激下,增长虽得以暂时稳定,但由于缺乏“统筹”,导致中国经济患上“刺激依赖症”,只要经济出现问题,就寄希望政府按“惯例”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种模式终有难以为继的时候。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稳增长前面加上“统筹”二字,说明习李已经意识到前任在“稳增长”思路上的不足之处。大陆媒体《新京报》更认为,统筹施策就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方法论。

“促改革”取代“转方式”同样预示着习李经济改革的侧重点已经不再延续前任。所谓转方式,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观察人士认为,相比“转方式”这种传统提法,“改革”似乎更贴实际情势而且可以把转方式包含在内,正如李克强说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为此,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从“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到“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这次会议对下半年的“调结构、促改革”做出了详尽部署。

城镇化仍处“磨合期”

李克强上任之初抛出的“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最大潜力。不过,时至今日,中共内部对城镇化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对城镇化仍处于磨合阶段。

中央部委官员一再强调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盖楼修路,而是人口城镇化;但从地方政府的实施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工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展开游说以获得项目融资。城镇化曾被社会各界寄望于拉动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但“走偏了”的城镇化则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并且有可能将中国经济引入深渊。

那么,新一届中国政府将会如何把握好新型城镇化的“航向”,以使其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习近平最近一周之内两提城镇化,给出一些原则性意见。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谈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此前一周,习近平湖北调研时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作为城镇化的具体实践者,李克强提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但具体怎么操作,尚未给出统一的规划。

观察人士认为,新型城镇化,宜居应该作为一项标准,宜居中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居住的权力,并享受选择后的相同待遇和福利是重要一环。但在人际关系趋于淡漠的今天,城镇化如何能结合社区化,推动邻里互助,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社区化联结的不仅是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更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社会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价值观念。

李克强所推崇的城镇化成为经济的助推器不难,但难在如何更好的弥补过往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多处短板,能“见缝插针”式的消除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对立”,实现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三头并进。

观察人士还注意到,从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本月早些时候都到各地视察到不久前的北戴河会议再到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实际上都在为金秋召开的“三中全会”做准备。瑞穗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下滑,实施可能保持增长的大胆经济改革已成为中国新领导层必须要做的事情。在5月13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巴克莱资本公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一系列改革方案将提交三中全会讨论———涵盖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领域。



(乔木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2 03:05 , Processed in 0.0405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