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反华声浪无法遏制中国成功治理经验推向全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23:07: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感悟生活  微信公众号:shsp_888
  据国内媒体公开报道,在中国新春佳节期间,欧洲各主国国家领导人频频发出反华声音,一方面对于美国退出全球事务表示遗憾,一方面全力配合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的战略。连前不久才结束对中国访问的法国和英国领导人,可惜了中国对他们的热情招待以及中国主流媒体的欢呼,也对中国表现出极不友好的态度。
  德国总理默克尔2月21日在与来访的马其顿总理扎埃夫举行的记者会上,警告中国通过经济合作“渗透巴尔干”。她表情严肃地警告,中国绝对不能把它在西巴尔干地区的投资,与政治诉求挂钩。她同时强调,贸易活动“必须互惠互利”,开放的必须是“所有各方而不仅仅是其中一方”。22日上午,默克尔在联邦议院上再度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挑战表示警惕。
  默克尔这番话,显然是剑指中国耗费巨资推动的“一带一路”项目。该项目要在亚欧大陆间建设“新丝绸之路”,引发了欧洲社会对北京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担忧。近年来,中国已在欧洲战略性领域与关键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包括收购希腊最大的比雷埃夫斯港。
  除了德国总理最近的反华言论,其实德国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去年8月在法国巴黎就曾公开发表反华言论,他警告称,“如果我们不制定一个应对中国的(欧洲)策略,那中国将成功分化欧洲”。2月16日至18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加布里尔演讲时,再次指责中国和俄罗斯试图挑战西方自由世界的秩序。
  不久前访问过中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也频频发表反华言论,他抱怨一些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利益诉求过于开放,“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欧洲利益”。普遍认为,马克龙跟德国总理在中国问题上实际是一个鼻孔出气,而法德两国被认为是欧洲的火车头,对欧洲事务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俩批评对中国过于友好的欧洲国家,猜测是指近年来中国投资较多的英国、意大利和马其顿等国家。
  同样刚刚访问过中国的英国首相,也对中国极为在意的南海问题和H.R.问题说三道四(注:我是极不情愿也极少使用非规范汉语的,可是H.R.这个官方每天放在嘴上的词汇,在我文章中以规范汉语出现就一律封杀,只好如此使用)。更令人震惊的是,2月13日,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宣布,英国皇家海军“萨瑟兰”号反潜护卫舰将于本周晚些时候抵达澳大利亚,参与美国在南海的所谓自由航行行动。他说:“我们绝对支持美国对此的态度,我们非常支持美国一直以来的做法。”
  针对英国宣称要派军舰赴南海一事,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月13日表示,当前南海风平浪静,希望有关方面不要试图无风起浪。
  其实,早在去年9月19日,本人就写了《日本打造抗中战略联盟 英国印度随之起舞》一文,详细披露过梅姨访问日本时,“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英国将派遣航母联合日本巡航南海。”梅姨访问中国受到主流媒体欢呼时,我在2018年2月2日写了《蜜月都不靠谱 更遑论“黄金时代”》一文,提醒主流媒体不要自欺欺人,中英关系由于价值观的对立,不可能真正进入所谓黄金时代升级版,早就进入全世界高达发达国家行列的英国也不会因为脱欧过不下去,需要中国人民去拯救。我也提醒,在英国政府改组之后,未来中英关系整体上将趋于恶化。
  在上周闭幕的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多名与会的欧盟国家代表都对中国的强势影响力提出警告。奥地利总理库尔茨认为,美国一再从国际舞台上后撤,所形成的“权力真空”正在被中国迅速填补,这值得自由世界高度警惕。一些欧洲政客们担心,受惠于中国投资的国家,可能更倾向于在欧盟内捍卫中国的利益,尤其是在H.R.和贸易议题上。
  欧洲领导人群起反华,证明了特朗普从费力不讨好的国际事务中“退出”的战略极为精明和阴险。显然,特朗普非常清楚,即使没有美国的领导,其他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也会选择与中国对抗,即由其他国家来共同分担美国过去承担的责任;而美国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正好可以让美国变得更加强大。这其实是特朗普“美国第一”的精髓所在。
  欧洲政客们配合特朗普政府遏制中国的战略,到头来注定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因为当他们的政府穷得揭不开锅,人民填不饱肚子时,一定会来跪求中国的无私援助,到时中国治理的成功经验就能顺利地推向全球。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0:20 , Processed in 0.0448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