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克强“百日维新” 前路仍然艰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11:4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维

  到6月23日,李克强正式升任中国总理整整满100天。这百天时间,李克强给外界的最大印象是“务实”。从100余项行政审批权下放到鼓励家庭农场助力新型城镇化、从雅安地震中的运筹帷幄到5月下旬赴欧亚四国“造市”,再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李克强的务实和睿智改变了人们对中国领导人“刻板”、“沉闷”印象的看法,而他的风趣幽默更让西方看到中外领导人也可以是互相搂着肩膀,聊聊共同爱好的朋友。

  不过,相较于未来的十年任期,这百天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尚不足以判定李克强和他新班底的成色。观察人士称,李克强未来十年的工作无疑将围绕如何落实“中国梦”来展开。这一代表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并不容易实现,他若能为这一梦想打下坚实的地基已属不易。习近平是“中国梦”的设计者,他筹谋着中国前行的“大势”。作为中央政府的首脑,李克强无疑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做事”来安放这个梦。

  如今,失去制约的权力;渗入骨髓的腐败;官商勾结形成的特权阶级吞噬民间财富;公平正义缺失引爆的群体性事件等等正冲击着人民的社会道德基础,在这些危险组合的面前,现有的政府机器已被质疑难以安放中国梦。如何让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适时调整到更为合适与现代的运转模式,是李克强未来十年难以萦绕开的。作为官僚机构的首脑,李克强似乎信心满满地要面对改革的各项挑战,但真的要直面这样一个庞大、甚至陈腐气息难逆的国家机器,他是否做足了热身,准备大干一场?

  破除“官文化”的束缚

  践行中国梦,李克强首要面对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届政府都在尝试转变政府职能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不过并未给出一个清晰的建立何种政府的概念。直到2004年2月,温家宝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概念,并在200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遗憾的是,八年时间过去了,温家宝在这一工作中的表现乏善可陈,许多改革尘封在口号和文件之中,而他即将卸任之时被美国媒体爆出的家族丑闻,不得不使很多人猜想温家宝是否真的想要“变革”。随着他的卸任,这项任务移交到了新总理李克强手中,那他能否挑起这副重担?现在看来,与被舆论批评为“温情总理”、“影帝总理”、“作秀总理”的温家宝不同,李克强展现出“十分务实和重效率”的作风让外界对他接下来的政府工作存有不少期待。

  究竟什么是服务型政府?许多人习惯性的把它看作是西式政府才有的概念,事实上,它并不是新鲜的东西。“服务型政府”本意最早出自于马列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新型政权的管理者应该成为社会公仆的思想。所谓公仆,就是人民的仆人。这里的“公仆”思想其实就是当下所说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共所标榜的执政宗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受“发展压倒一切”、“金钱至上”等观念的侵蚀,不少共产党人把“服务”理念抛到了脑后。以至于相当多的中国民众并不认可已经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廉洁有效的政府”。

  不可否认,时常把“人民”挂在嘴边的温家宝心里很渴望能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建立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然而,温家宝最终却被冠以一个“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弱势总理,他所倡导的“服务型”政府也被简单的执行成为了“微笑服务”,过多强调了服务态度的转变,并没有从本质上树立“公仆”的意识。

  对于李克强来说,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重新树立政府形象,让民众相信中共执政者代表的还是人民的利益。他在今年首场中外记者会上回忆知青生涯时谈到“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心得时,各界已经把这句话看作是李克强的为政理念,而这九个字也会成为他未来执政路上的试金石和衡量标尺。

  服务,本意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但作为政府的服务,它既不同于餐馆服务员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也不同于基层公务员为群众办事的概念。观察人士称,中共今天所讲的服务,实际上是要破除高高在上管民的“官文化”和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钱文化”,而强调为民服务的“民文化”概念。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于执政观念从“为民作主”到“为民服务”的改变。

  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一直难以真正摆脱有着千年历史的“官文化”束缚。“官文化”代表的是皇权、官权,官员作为权力的象征来治民、管民,是高高在上的。即使是清官也只是“为民作主”而非“为民服务”。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政府,权力来自人民代表大会,体现的是人民赋予,权力来源和负责对象都是在下而不在上,因此,只有真正“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分析人士称,政府职能转变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首脑本身的态度和理念,如果总理把自己当成是高高在上的“官”,又如何能保证下面的官员不摆官架。李克强在这方面可以说已经有所表率。今年2月初,他看望打工返乡的农民工时把自己比作是“打工者”,这种主动放低姿态的做法透出“民为本”的理念,不过他能否把这种理念真正的贯穿到实际中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且,李克强的“以身作则”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下属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民文化”的氛围还是个问号,毕竟与民接触的是地方的那些官员,倘若他们不能真正摆脱官文化的束缚,李克强的“民为本”理念最终也会流于口号。

  摒弃“官文化”、建立服务型政府更要靠法律来约束。诚然,服务型政府强调为民服务,但这并不代表政府会放弃应有的权力、威望和管理。作为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为人民服务以及政府威望和权力的维护都要通过法律来实现。政府以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以人民制定的法律管理社会,让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民众能方便、愉快地生活,追求自己合法的利益。通过政府的依法服务、依法管理使人民自己可以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本质。在李克强的任期内,如果能够通过政府转型去痛击中国千百年来“官文化”的腐朽点,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政体革新的意义远大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依法剪除“钱文化”的贪婪

  在社会的发展及相互关系中,打破因金钱和权利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割而形成的“钱文化”也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验。现在来看,李克强要建立一个他所认为的高效的现代型政府,以区别于过往的单纯经济型政府。但不论建立何种类型政府,只要是涉及大刀阔斧的改革,即便只是内部改革,李克强同样也要面对既得利益集团和现实权力机器运转惯性的巨大阻扰。毕竟在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钱文化”甚至成为很多官员的“信仰”。这群“特殊利益者”,不仅掌握相当的社会资源,又有很强的公权力作为背景,更是强化着官本位思维。

  未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将不可避免的触动这些特殊利益者,削弱他们手中的权势。至今,李克强不止一次的向外界树立他敢于向利益集团开战,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决心,但他是否真的有机会和勇气在习近平的大势谋划下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去破除这些路障,至今还看不出端倪。

  接近中共的高层人士向多维新闻表示,李克强履新刚百日,他当前面对最为关键的是布局,而不是首先去“开枪”。他跟习近平的配合已经相当紧密、默契,甚至超过了胡温组合。李克强向利益集团开战也绝不是政治口号,但需要明确的是,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不足以触动利益格局,是中共新的权力顶层达成了默契。其中,习近平会去把握“大势”,李克强去具体“做事”。不仅如此,这对组合未来在面对绝大部分事情上,都会做如上的分工。

  和以地质、电机、水利等理工科出身的前辈们相比,李克强的法律学背景或许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运用法律,而非通过个人关系和领导的权威来施压或者恫吓来完成对特殊利益的切割。不过,面对“钱文化”滋生出来的种种腐败等行为,当局仅有“正己”的决心还远远不够,必须善于用法律来武装自己,政府对利益的维护和对特殊利益的切割都必须依法进行。对于权力滥用或者腐败,一方面有政府内部利益问题,同时还有社会团体、行业的各种利益问题,这些利益问题往往是导致政府部门、官员陷入其中的温床。针对这些利益团体,政府敢于“正己”不代表他们就会自然的“正己”,还必须要敢于大力度“正人”。不论“正己”还是“正人”,李克强都要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把它们在法律的框架下一抓到底。

  当然,建立服务型政府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放弃权威。相反,为更好的服务人民,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管理”能力只能更加强化。比如,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的掌控和管理的能力只能加强;对于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惩罚和控制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等维稳的能力也必须要强化。只有对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才能真正更好的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政府。有分析认为,李克强主抓的医疗改革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他敢于向利益集团开战,将医院和药商的权益分开,从源头上对它们的利益进行了切割。

  细致谨慎减少发展随意性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跃升至世界前列,从物质财富的积累上讲应该说完全达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但是在之前的发展中也付出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缺少长远细致的规划及有规划却疏于狠抓监督、落实,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弊端。

  在工业化进程即将完成、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面临下坡路,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代价逐步加剧的当下,李克强远没有温家宝那么幸运:仅依赖货币刺激、扩大出口、增加投资等传统的调控方式就能大规模拉动经济。时下,李克强不仅需要思考新的增长动力问题,还要保证必须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而且,他还必须抽出大量的精力来处理过往不顾一切的发展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病,譬如被严重污染的生存环境。

  作为13亿人口经济体的管理者,李克强对于宏观经济大势和微观的企业主体的把握必须首先有细致的规划。中国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走弯路,付代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及时、清醒的规划,由随意性产生漏洞。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日益恶化的环境作为代价,就被认为是当局规划的不够细致所产生的恶果。同样,房地产市场出现今天的恶果和僵局,也在于不加细致考虑及规划就将其推入市场当成“经济增长点”。

  与工科背景的前几任总理不同,李克强是位法律学和经济学的“双料总理”,而法律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均在培养和锻炼学习者的严谨、细致、务实的作风。这些态度正是应对棘手中国经济问题最迫切需要的。

  李克强的严谨、细致、务实早在他主政辽宁期间就展露了出来,据称,他前往棚户区调研时会专门掀开垃圾箱,从丢弃的垃圾来判断居民的生活境况。在升任总理之后,他对地方大员“打破沙锅式”的询问和拒绝官员“照本宣科”的做法都反映了他的务实和细致。

  总理的态度和作风固然重要,但民众最看中的还是李克强具体的工作能力。李克强已经向民众允诺了一个“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和事关数亿人口干坤大挪移的“城镇化”。而且,李克强对于经济问题的所言所行与前任温家宝有明显不同。温家宝其实一直都围绕着“存量”进行调控,李克强则更重视“增量”。从“改革释放红利”到城镇化,从减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再到“奇袭”印度,均体现出李克强对经济的布局,布局的核心是培育和创造市场。这位科班的经济学博士曾明确提到,市场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

  不论经济的升级版或者城镇化,都不能只是喊口号,民众期待李克强能给出更细致的规划。城镇化概念提出伊始,地产界已经在开香槟提前庆祝下一轮的盛宴,在他们看来,城镇化带动的将是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繁荣。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过高的房价已经使之上升到容易引发民愤的政治问题。并建议,这一轮的城镇化一定要区别于以往“造城运动”式的城市化,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战略。以人为本的理念,宜居应该作为一项标准,宜居中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居住的权力,并享受选择后的相同待遇和福利是重要一环。而在人际关系趋于淡漠的今天,城镇化如何能结合社区化,推动邻里互助,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社区化联结的不仅是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更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社会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价值观念。李克强所推崇的城镇化成为经济的助推器不难,难在如何更好的弥补过往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多处短板,能“见缝插针”式的消除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对立”,实现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三头并进。

  除了细致的规划,各项规划还必须要保证能够“从严落实”,狠抓执行度,从根本上扭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令不通的尴尬局面。李克强的法学背景或许也会促使他通过法律来树立权威,严格监督政策的落实,对那些“地方保护主义”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李克强也要善于运用网络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与中央的监督相配合使地方政府不敢胡作非为,从而保证中央的政策能够从严贯彻落实。

  细致规划和从严落实都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脚踏实地。李克强很早之前就在质疑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认为GDP数据并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国经济情况,他偏好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经济状况,这三个指标还被冠以“克强指数”。履新之初,李克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这些言行让民众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但当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难题时,他是否拿出足够的魄力来承受低增长可能带来的指责和压力,他是否有一双慧眼甄别眼花缭乱的经济数字,能否有足够的智慧挤掉泡沫适时调整宏观策略,等等。这些,都是李克强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准备时刻应对的。

  守卫公平正义让国人幸福感超群

  相比高高在上的经济数据,民众更关心的是切身的“幸福感”。什么是幸福?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衡量指标,但作为“写在人民脸上的指标”大致涵盖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良好的精神及身体健康、稳定家庭和婚姻、公平参与的机会、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的社会治安以及有尊严的生活等等要素。

  让国人的幸福感等同于甚至超过其他国家,这应该是习李这对搭档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而要落实中国梦,成就每个人的幸福感,具体的工作都要李克强去部署。

  千头万绪,该从哪里下手?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民众的幸福感会有不同的体现,但总的来说,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应该是贯穿公民一生幸福感的基石。在李克强的心里,他把公正看作为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同时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而且,他认为,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守卫公平正义也是中共近几任总理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温家宝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有光辉”这句话不知道温暖了多少民众的心,然而,这位温情总理最终还是带着自己的“阳光”退休,在守卫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仅是打了几个擦边球。到李克强的时代,社会矛盾与群体性事件仍处于高发期,甚至高峰期可能还未到来。社会公共事件的危机一再警示新一届政府,守卫公平正义已经没有拖延的余地,公平正义不能只停留在喊喊口号为政府形象加分而已。

  其中,收入分配不公是被民众抱怨最多的地方。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分析人士认为,不能采取“一刀切”模式导致新的不公。首先要能明确的区别源于初次分配导致的不公,初次分配中对于市场竞争绩效下的收入差距,是需要正视的,在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下的初次分配差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效体现,不应通过强制性收入分配改变这一结果不平等。对于因机会和规则而导致的不公,要做的是通过完善各阶层的机会公平、程序正义等制度,打破垄断来提高各阶层流动性和开放性,并通过完善反垄断法等提高市场竞争绩效,避免利益的固化,从而让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这也是李克强在首次中外记者会上所做出的承诺。

  维护公平正义,李克强还要拿出更大精力来编织出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涵盖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基本保障在内的安全网,尽可能的把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维主导下忽视的那部分民生短板补上,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些人若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所以,李克强要在社保工作上掌控全局,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因处境而被限制了机会的人们,对于那些因处境而被限制了机会的人们,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源上的补偿,给予他们机会。这有赖于政府首脑执政理念的转变,过去的总理们在制定政策或社会保障时总想着“先解决大部分人”的需求,不可否认,这在经济实力有限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正确抉择。不过,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最需要照顾和公平对待的恰恰是那小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有机会和正常人一样发展,创建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把他们养起来,成为懒汉。

  守卫公平正义这条路很长,李克强掌管政府的未来十年,不论时间上还是政府财力上恐怕都无法顾及所有人的公平,但倘若他心里能始终揣着一杆维护公平正义的秤,能更好的权衡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同的需求,为未来的公平正义建设预先铺好一条道路,这不仅能为他的政绩加分,更能赢得来自最底层民众的好口碑。维护公平正义要有资金的倾斜和支持,但要让真正的公平在生活中成为常态,同样需要有机制和法律上的约束。正如改变美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给黑人、华人等提供平等机会的,是《公民权利法》等法律,而不仅仅是“自觉”的政治伦理。把政府在分配资源、权利、机会时的失责,不仅仅界定为“违背政治伦理”,而且是“违法”。这样做,才更能确定政府的责任,推进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的实现。

  李克强上任之初百天时间内的表现可圈可点,外界也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来应对接下来的各种难题。不过,未来十年的道路还很漫长,当真正直面现实中的重重考验和挑战,安放13亿人口的“中国梦”,真正让每个人都能活的骄傲、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克强上任伊始就要开始跨栏越坎,只有速度和耐力兼备,才能成为托付梦想的千里马。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15 18:51 , Processed in 0.0414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