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2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悉尼大学中国女留学生发红包“行贿” 遭校方处罚(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6:4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ce 于 2017-5-11 06:48 编辑

悉尼印象








悉尼大学学生会(USU)官网,两天前突然发布了一条通知。

通知的内容初看之下有点让人难堪——

一名叫汪芷娴的中国留学生姑娘,在竞选悉尼大学学生会主席期间,涉嫌“贩卖毒品”“提供虚假ID”,甚至“用微信红包行贿”,

被校方取消了竞选资格。

而公告中还提到,

汪芷娴的行贿金额为10元人民币

(不足2澳元)

那么事情的经过是怎么样的?这位中国留学生真的像通告中所描述的那样“行贿”了吗?

我们对事件进行了完整的调查,整理出了前因与后果。

“行贿”事情经过

最近一段时间,悉尼大学学生会正在举行主席选举,而汪芷娴就是竞选者之一。

根据大学校报 honisoit.com 的报道,汪芷娴在拉票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涂鸦

她和她的竞选团队用粉笔在悉尼大学某天桥上,

写下了“办证”、“迷药”、

“66666”等字样,

并在后面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号。

结果呢,这副宣传涂鸦就被人举报了。

于是校方请了中文翻译来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这个翻译就很简单地直译了一下:

“办证”——提供虚假ID

“迷药”——毒品

校方看到翻译后这两个词,就把这段涂鸦的内容理解为了:

“如果你们投我的话,

我和我的团队将给你们提供虚假ID和毒品“

这下汪芷娴算是摊上大事了…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涂鸦事件几天以后,一份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被提交到了悉尼大学学生会。

匿名举报者表示:

“汪芷娴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发红包功能,

向大量悉尼大学在校学生“发钱”

金额为10元人民币

以鼓励学生投票给她。”

▼▼▼

两份证据在手,现任悉尼大学学生会主席 Michael Rees 在经过审查后,这周二,也就是5月9日,

正式宣布取消汪芷娴的竞选资格

将她除名!

而理由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涉嫌“贩卖毒品”、“提供虚假ID”,以及“用微信红包行贿”。

SBS报道,当事人发声

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汪芷娴“行贿”的消息,很快被澳媒SBS的中文版报道。

不过更多的人也开始疑惑不解,

比如为什么她要用涂鸦写“办证”和“迷药”这样容易引起误会的文字,

比如为什么连微信红包都会算“行贿”等等…

面对这些质疑,汪芷娴随后在自己竞选团队公众号“玩直线”里发表了一份个人声明,对一些事情进行了解释。

关于涂鸦

汪芷娴解释说,她的本意是,因为这几个字样代表了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涂鸦现象,是一个玩笑,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吸引那些同样怀有这些记忆的同胞的注目,从而能通过后面的微信号来支持她。

不过她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两个词本身带有不好的含义,想向被这些字样冒犯的同胞道歉。

不过她也表示,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悉尼大学官方只能通过间接途径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那么翻译在其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她怀疑有某些居心叵测的候选人利用了这个机会,去诽谤和毁坏她个人名誉。

关于贿选

汪芷娴承认自己确实发了红包,她在5月6日凌晨12点左右,在悉尼大学商科学生群里发了一个价值10元人民币的红包(AUD $2)。

她解释发红包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个微信群里面,如果要发任何形式的广告,则必须发红包。

关于被除名的处理

汪芷娴表示,这次被除名,更多的是源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加上举报人居心叵测,恶意夸大和扩大障碍的结果。

同时她也对校方的处理有所异议。因为校方在调查时候,第一,没有给她太多表达自己解释的机会,第二,他们只是向她确认是否发了红包,就做出了取消她选举资格的决定。

所以她认为悉尼大学校方应该更加的注重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权衡双方的意见,而不是随意选几个中国学生就做出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

最后她说:

“人非圣贤,每个候选人都是第一次参与竞选,或多或少会因为不熟悉规则而犯一些错误,我和我的团队对违背相关规则深感抱歉,但这远不足以对我做出一个如此严厉的惩罚。

但由于以上的种种误解和某些人的片面言辞,我们受到了有失公允的判决。”

目前汪芷娴正在申诉阶段,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竞选资格。

结语

其他的事情不想多说,仅仅从校方官方的说明来看,我觉得悉尼大学这次的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10块钱的红包能叫“行贿”吗?毕竟换算成澳元也就才不到2块啊!

因为在澳洲,特别是涉及到这种公共事务职位的地方,

腐败或者是受贿,行贿,都是零容忍的行为。

这和你所在的职位无关,

和你所拥有多大的权利无关,

和你所涉及的数额大小无关。

所以就算是只发了1毛钱的红包,也算是严重的违规行为。

小编想借着汪芷娴这件事提醒一下各位在澳,或者即将来澳工作学习的人们,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则,在定好的规矩面前,“文化差异”并不是自己犯错的借口。

希望类似的事情,今后不再发生。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06:45:46 | 只看该作者
去了美国就不用给红包?看看美国华人怎么给红包





包红包是过年的一项大学问,如果住在美国,与在中国的父母分隔两地,孝亲红包要怎么给呢?

根据春节习俗,长辈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而子女若已出社会工作,也会给长辈红包,意为“添岁”,以祝福长辈增福添寿。一些在美定居的华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不与父母同住一地,每逢农历新年,他们仍会通过汇款等方式给父母红包,以表达孝敬之心。

另外一些华人则表示,来美多年后,已没有给父母红包的习惯。他们说,除非刚好在过年时回国探亲,否则并没有机会亲手将红包交给父母,汇款的话,感觉已失去原意;父母往往也会体贴子女在海外打拼不易,对他们表示不用拘泥这项习俗。

华人重传统 大多不愿免俗

住在新泽西州的杨先生说,他在出国前,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当时就有按月给父母孝亲费的习惯,搬到美国后,若每月汇款,被扣下的手续费不划算,所以他每年春节,会将款项一次汇给父母。他说,跟在中国一样,他包孝亲红包也会取个吉利数字,像是3600元,只是单位换成美金。

住在加州的施小姐说,由于三个孩子年龄尚幼,搭飞机十分麻烦,干脆邀爸妈春节来美国一起过年,机票由她出,当作是给父母的红包。她笑说,其实她的爸妈每次来美,都会带上装满四个行李箱的土产、礼物,对小孩而言,就像是迟来的圣诞老人,也一解她的思乡病,而且爸妈都会准备丰厚红包给三个小孩,让她每年还能“倒赚”。

纽约的苏先生说,他有三个兄弟,每人都会准备孝亲红包,所以他觉得自己也未能免俗。不过他表示,住在中国的其他兄弟,是父亲节、母亲节、生日与三大节,都会给父母红包,而且会带父母上餐馆,并轮流买单;相形之下,只身在美的他,就少了为这些家族聚餐付账的机会。

金钱观差异 美国人难理解

在美华人在是否给孝亲红包的议题上,也可能面临文化差异的冲击。嫁给美国人的任小姐说,孝亲红包对她而言,是个很难向丈夫启齿的问题,她说,由于美国文化中,没有孝亲费这种观念,她光是向丈夫解释,就费了很大一番唇舌,两人还因此吵了好几次架。

任小姐说,她的丈夫认为,逢年过节送礼给父母无妨,但若每年固定给父母金钱,他就难以接受。任小姐引述她丈夫的话:“难道他们没有自己的存款或年金吗?我的薪水也没给我爸妈啊!”

任小姐说,自己来自观念传统的家庭,而且她出国念书的全部费用,都是父母资助,让她更希望通过孝亲费回报父母。不过,她毕业后就结婚,完全没有私人积蓄,加上她是专职主妇,婚后没有实质收入,使她更觉得没有立场要求丈夫掏腰包。她表示,自己的兄长每年都会准备红包给父母,她也认为这是成年子女的责任,但家中只有她这个嫁到国外的女儿,即使回家探亲,除了一些伴手礼外,对父母都没有实质回馈,让她内心十分难受。

有心无力 留学生艰辛打拼

此外,据了解,许多在美留学的研究生,不会给父母红包,即使已过而立之年亦然。一名在纽约求学多年的黄姓研究生说:“说来惭愧,还没拿到博士前,我多少还是要靠爸妈接济。”他自嘲,随着博士论文一年又一年写不出来,仿佛青春期被拉长一样,这份“压岁钱”,可能要一直领到他获得学位,才能还给爸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11:43 , Processed in 0.0840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