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紹法國紀錄片:明日進行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08: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介紹法國紀錄片:明日進行曲》
英國一個出名的美味小鎮,吸引許多人慕名前往,理由不是因為鎮上人們特別擅長烹飪,從而得以在「仰望星空」式的英國黑暗料理中殺出一條血路,而是這𥚃擁有獨特的「可以吃」的風景:鎮上的各個角落都種滿了糧食,萵苣、西芹、洋蔥、玉米……
各家各戶的後院,匆忙的街道兩旁,警察局門口,甚至公共墓地上,隨處可見一座座菜園子。
7 年前,Pam Warhurst 參加了一個會議,會上的人們討論地球,討論環境,討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如何危害環境,但是沒有人討論要做些什麼,我們該如何面對?
Pam 於是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從自己開始去嘗試改變呢?從自己所在的城鎮、社區開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於是她和朋友 Mary Clear 發起了一個「良食社」的活動,她們召集本社區的居民,一起走上街頭,在各個空地上種植糧食。食物供人們免費採摘,下班路上,接孩子放學,或者出門逛街,就可以順道摘點菜回家。他們也會把菜送給鎮上的飯店、教堂、學校……
除了讓城鎮變得美味可口之外,「良食社」計劃還改變了人們彼此交流的方式。
沈迷於虛擬世界,對自己所處的真實社區漠不關心的人們,現在更願意放下手機,拿起種子和工具,走上街頭。
現在不僅是整個托德莫登小鎮,連它所在的卡爾德達爾市的每一塊荒地,都已經被開墾出來,瘋長各式各樣的時令蔬果。
在城市的邊邊角角種糧食,可別以為只是小打小鬧,一畝三分地,也是可以養活整座城市的,底特律就已經靠著這個實現了食物的自給自足。這座曾經的汽車之城,因為唯一的支柱汽車工業的衰落,人口驟減,居民紛紛逃離,城市漸漸荒蕪。
留下的人們則開闢荒地種起了糧食,如今這裡已經有超過 1400 個城市農場,2 萬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
留在底特律的 Ashley Atkinson 說,與其逃到其他地方,還不如改變自己所在之地,因為資源枯竭、耕地減少這些問題,無處不在,危機遲早會蔓延到其他城市,一味地逃跑只會無處可逃。
在歐美髮達國家,糧食產業已經高度集中化,如一個大型工廠,一切依賴機械化、小飛機噴灑農藥,大量生產農作物。
大農場的生產過程不只是農藥,它砍伐森林,開闢成大片耕地,使用大型機器代替人力,整齊劃一地種上馬鈴薯、玉米……看似高效,其實產量低下。因為單一化的種植模式,無法有效地利用耕地,而且會破壞土壤,植物變得容易生病,於是又要撒上更多的農藥,形成惡性循環。
人人都知道大農場效率低下,污染環境,但大農場依然屹立不倒,因為掌握話語權的行業領袖們擁有龐大遊說團體的力量,他們並不需要關注環境,關注土壤,他們只需要降低成本、獲得足夠的經濟收益——而這也是大農場的唯一優勢。
肯德基每年要消耗掉大約 230 億只雞,每1 毛錢都得「斤斤計較」;美盛、孟山都靠大農場的化肥濫用獲取巨額利潤……這些美國大怪獸型的農場,他們在乎的是錢,和生態,也和食用者的長期健康無關。
美國政府也離不開大農場,除了龐大的政治獻金外,大農場可以保證人們的食物支出,維持在一個低的、穩定的水平。
以歐盟來說,食物佔整個家庭支出的比例穩定在 12% 左右,如果一下子取締現有的生產方式,這一比例將會提高到 25% 甚至 30%,可能會導致社會動蕩。
政客的行業如當鋪,就任年數有限,難免只關注眼前的目標,但許許多多像 Pam、Ashley 一樣的人們,看得更遠,更關心「我們能給後代留下些什麼」,所以他們積極實踐,向現有的農業體系發起挑戰,掌握糧食的自主權。
來自法國諾曼底的 Charles 也是其中一員,他想向人們證明:城市農耕不單單只是浪漫的想法,還是切實可行的謀生之道,人們能夠通過耕作城市的一小塊田地,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並養活自己。
Charles 的秘訣是間作,開墾荒地,分行、分帶種出一座美食森林,高高的葡萄藤蔓為底下的植物遮陰,保持濕度,西紅柿借著它的庇護快活生長,底下的羅勒氣味獨特,又可以為它們趕走害蟲;玉米行間可以再種黃瓜,土豆旁邊也可能夾雜大白菜……
各式各樣的食物在森林里「野蠻」生長,高低錯落,行走其中,隨手就可以從高高的樹上、又或者矮矮的灌木叢中摘下紅的綠的果實品嘗。
美食森林不用施肥,無需澆水,完全手工栽培,Charles 回復到 19 世紀歐洲的農業種植方式,完全不借助任何機械,不消耗任何的化石燃料,每畝的產量和經濟收益卻超過大農場。
「混搭」的種植方式還能優化環境、土壤,實現良性循環,逐年提升經濟效益,一舉兩得。
紀錄片《明日進行曲》的拍攝者——法國知名女星梅拉尼·羅蘭和她的好朋友們,也是一群關注下一代的為人父母者,他們常常聽到人們說:到 2050 年的時候,能源會如何耗盡,水資源會如何枯竭,食物會如何短缺……
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垂垂老矣,但下一代正是黃金歲月,青春年華,卻要吞下這一代人釀下的苦果。
於是他們扛起攝影機,輾轉各地,尋找那些有著創意解決之道的人們,托德莫登的 Pam,底特律的 Ashley,諾曼底的 Charles……這些人沒有高舉著「拯救地球」的旗幟,因為那太過寬泛,他們選擇從自己做起,從小事的改變做起,奏響明日進行曲。
--取材自《文茜大姐大微信公衆號》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4-26 04:20 , Processed in 0.0406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