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身处硅谷不得不吐槽的13个“黑暗面”:钱少是硬伤(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8:4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环球网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美国Business insider网站1月28日报道,一提到硅谷不得不说起这里令人惊叹的创造力,而硅谷业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但其实硅谷并不是百分百完美,灭国Quora就有一篇名为“硅谷黑暗面”的帖子,详细列举了生活在硅谷的各种槽点。1:如果只拿平均工资就不要妄想成家生子了“在硅谷,如果你的年薪在10万美元以内那就不要想着结婚,更不要妄想生小孩。在硅谷生活的富人已经多到提高了硅谷附近的房价。”——商业智能顾问 Chris Schrader



2:在这里你可能会遇见各种自大无礼的人“我成长在一个充满自大和傲慢的地方。不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只要你上的是社区大学或者比较差的学校,他们就会鄙弃你,无论是圣荷西州立大学还是排名很靠前的加州大学戴维分校。在硅谷,几乎每个人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谷歌X Min Ju Lee



3:小心各色所谓的“导师”“在硅谷有很多自称是导师的人,他们成天游荡在你的周围,为你的创业提供建议。这些人最后往往会拿到你的资产或者股份,但是除了一直让你跟各种没用的人联系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做。我猜他们这么做只是想积累一堆自己执导过的创业,然后指望最起码其中会有一个能成功。”——前内科医生 现工作于数字医疗 PallavSharda



4:只有去做了才能做成“将一个网络公司卖出20亿美元的价格,是不听都没听说过?那是因为你的社会等级太低了。你倒是可以参加学生设立的拍卖委员会,不过可当不成会长。”——创立Echosign和SaaStrJason Lemkin



5:几乎找不着单身女性“如果你是男的(在硅谷这个可能性很大)千万不要来硅谷找女朋友,估计你不会那么幸运。跟女生邂逅的机会少之又少。原因有两个:女孩太少,你没钱。”——研究生研究员 Paul Nú ez



6:人过四十就老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四十岁以上的程序员就没法胜任了,这个说法很明显靠不住。但是在硅谷生态系统中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年龄分级制度,人们(又傻又蠢的人)都不愿意和那些年纪又大工作职位又比他们低的人工作。”——Michael O. Church



7:你很有可能迷失在这里“不要太沉迷于硅谷。在这里有时会让高科技企业家觉得身处宇宙的中心,你会发现很多在硅谷生活的人都有点自大傲慢。我曾经觉得我被全世界最顶级最厉害的任何事包围着,觉得住在这里就意味着我最有机会参加各种激动人心的项目,但事实是,大部分硅谷的项目和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成功总是难以捉摸。”——Chris Raymond



8:公共交通真的糟糕透顶“硅谷的公共交通状况非常差(我们不得不带着早餐走路上班),但是其他美国人却以为我们喜欢早餐麦片,都秉持环保主义。”旧金山湾区的交通并没有环绕整个海湾。如果你想从某一个飞机场出发(旧金山国际机场/奥克兰机场/圣何塞机场)正好循环转完旧金山海湾,即使是最佳路线,你都得得乘坐个不同的交通网络。——Jacob Vincent



9:遍地是白人“硅谷十分缺乏多元性,而且几乎没有投资者和企业家愿意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硅谷是天才和精英的聚集地,这一点对于那些有能力进来的人确实如此,然而大部分人都没有资格进入这里。”——iEnso咨询公司创始人 Jeff Pilisuk



10:竞争提前到起跑线“那些求胜心切的成年人还会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竞争。我在硅谷生活的时候,七岁之后每天都是滑冰,钢琴,小提琴,还有画画。这还只是最基础的,很多家庭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就开始准备高考,或者给孩子报名各种完全没必要的课外辅导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他们不停的给孩子施压。”——Jenny Du



11:只有技术控才能得到更多尊重“在一个技术至上的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非技术的东西都显得没那么重要。在这里文化和社交很难行的通(因为每个人都在拼命工作)。还有,如果你醉心于硅谷的传奇,那你就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科技来解决,任何问题都有解决方案。”——Nancy Roberts



12:穷富两级分化“在硅谷,所有人都是机器的一部分,这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鸿沟。技术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商业和消费者提高效率。”— Mark Schnewart



13:工作会侵蚀你的生活“长时间的工作以及高压的生活方式,以年计数。你只知道成功者都住在高楼大厦里,但是他们每天却有十个小时花费在工作上,还要另外一到两个小时在路上。这个地方真的遍地压力。而我们工作却是为了让我们有个住的地方。”—Randy Andrews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29 15:23:30 | 只看该作者
why do you use a children picture from China? what's the matter, you've never stepped into a US school and snap some pictures? what a lazy piece of crap article you put togeth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2 06:03 , Processed in 0.0421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