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TAP细胞被证实来源于混入的胚胎干细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03: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9月23日出版)发表了两篇关于 STAP 细胞(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通过刺激获得细胞全能性”)事件的短篇通讯,其中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理研)调查团队的调查表明,所谓的 STAP 细胞其实是最初样品中混入的干细胞,并非如作者宣称的由体细胞转变而来。

  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9月23日出版)发表了两篇关于STAP细胞(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通过刺激获得细胞全能性”)事件的短篇通讯,其中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理研)调查团队的调查表明,所谓的STAP细胞其实是最初样品中混入的胚胎干细胞,并非如作者宣称的由体细胞转变而来。

  2014年1月,由任职于日本理研的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率领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称动物的体细胞经过简单的外界刺激即可被转化为一种“万能细胞”,即所谓STAP细胞。该研究发表后立刻引发了轰动,但随后其真实性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在各方压力下,理研对此展开调查,确认小保方晴子在此研究中存在不当行为。当年7月,相关论文被撤稿。同年10月,早稻田大学宣布撤销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学位。理研后续调查证实小保方晴子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此次发表在《自然》上的两篇通讯中的一篇就是其调查结果的一部分。

  

  STAP细胞事件关键人物小保方晴子
  理研的团队通过对STAP细胞制成的STAP干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含有的转基因位点与原论文所述并不相同:原论文所描述的品系应有的一个转基因位点在STAP干细胞中并不存在,应属于另一个品系小鼠的两个转基因位点却出现了,而若山照彦(山梨大学教授,原论文共同作者之一,提供了原论文的体细胞原材料)实验室在此前用第二个品系建立了其他干细胞系。进一步对遗传背景的分析表明,STAP干细胞的遗传背景与原论文中所说明的也并不一致,而与若山实验室此前或同一时期内建立的干细胞系的遗传背景一致。另外,调查团队还在多个 STAP干细胞系中发现了某些与原论文无关的干细胞系独有的变异。这些结论说明STAP干细胞系极有可能是来自于若山实验室的干细胞,而非他们提供的体细胞。

  最后,调查团队还对利用STAP细胞所生成的畸胎瘤以及嵌合体小鼠(能够在供体中独立生成畸胎瘤,以及能够生成嵌合体是证明干细胞全能性最有说服力的两条标准)样本也进行了分析,发现嵌合体小鼠中STAP细胞转化成的部分,其转基因位点也与论文宣称的品系不同,而与第二个品系一致。畸胎瘤中的很多部分也并非来自STAP细胞,而是来自受体小鼠本身。这一结果表明,原论文后期用于证明STAP细胞全能性的实验结论也并不可靠:嵌合体很可能是来自于第二个品系建立的干细胞,并非是体细胞去分化的结果;畸胎瘤则有供体细胞的参与,无法用于证明 STAP 细胞的全能性。

  《自然》杂志所发表的另一篇由多所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共同署名的短篇通讯则记载了各个团队试图重复STAP细胞实验失败的具体情况,同时也给出了独立的遗传学背景初步分析结论,认为STAP细胞的样品中很可能混入了干细胞,这与理研团队的调查结论相一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7:06 , Processed in 0.0527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