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甲午战争后大清海军重建史(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0: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

  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甲午战败时起,到1898年年末,三年多的时间内,清政府一口气从国外购买各种舰艇23艘。

  1896年,清廷向德国订购三艘穹甲巡洋舰,海琛是最后来华的一艘,此后一直是清末主力舰之一。照片中的“海琛”号官兵阵容齐整,军服规范,显然已是一支现代军队。

  图为“海天”级巡洋舰模型,看起来和日本“吉野号”十分相似。

  

19世纪末下水仪式上的“海圻”舰。根据西方海军年鉴记载,此军舰1898年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完毕,排水量4300吨,航速24节。一直到1930年代都是中国海军核心主力舰。清末巡洋舰队的统制(即司令)程璧光就常驻“海圻”舰上。  



载洵几乎每到一个国家,都要订购几艘军舰,被后世学者讥讽为“天女散花”,但事实上是为国内自行建造军舰购买参考选型。图为载洵访英(前排座)时的留影。



1909年,从未学习过海军的载洵,被任命为筹办海军大臣,另一名筹办大臣是萨镇冰。1909年8月、1910年7月,摄政王载沣先后两次派遣载洵、萨镇冰率团出国考察海军,洽谈购买外舰事宜。图为载洵访日时的留影。 



载洵一行考察时,还发现了“新大陆”——海军陆战队。这是用于执行登陆作战,保卫沿岸海军基地、港口等任务的特殊兵种部队。不久之后,山东烟台就有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警卫队。图为载洵访美时的留影。 



此笔记属于20世纪初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届驾驶班的学生杨树庄。他是甲午烈士杨建洛的嗣子,继承父志,学习海军。从笔记可看出,当时中国海军的教育已十分国际化,不仅教学涉及英文、数学,而且绘图科学规范。 



杨树庄学习刻苦,于1903年毕业。毕业后,因为工作出色,到1911年武昌起义时已升任“湖鹏”鱼雷快艇管带,后任民国海军总司令。  



八国联军之后好象中国都不是输在装备不如人上,主要的问题都是出在上层。

除了新式学堂的教育,重建海军时,清政府还十分注意留学教育。1896年,福州船政大臣裕禄奏请选派第四批海军留学生,清政府批准了这一计划,中断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军留学生的工作得以恢复。图为清末留英的海军学生,他们制服齐整,英姿勃发。
  


1908年辰字舰船员的合影,他们身着双排扣军服,头戴镶有徽章的军帽,已是现代军人的形象
  


清末海军重建中,日本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1910年,载洵一行赴日本海港考察。图为日本吴市兵工厂专门为清国量身定制的火炮。
  
日本吴市兵工厂堆满各式火炮的车间。此图可能出自日本人为清政府制作的产品推荐画册。
  


日本吴市兵工厂规范而高效的流水线,展现出一个新兴强国的海军制造业实力。
  


早在1903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就向日本川崎船厂订购浅水炮舰,此后清政府向外购舰的对象,开始包括近邻日本。图为日本吴市兵工厂正在下水试行的舰艇。
  


至1909年,从日本订购的14艘舰艇全数到华,构成中国长江舰队的主力。而1910年的载洵之行,则收获了两艘炮舰,分别命名为“永丰”、“永翔”。图为日本吴市兵工厂各式规格的炮弹。
  


1911年8月10日,“海圻”号抵达美国纽约港,随即前往华盛顿、波士顿一带展开外交活动。图为中国海军正手捧花环,往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墓地走去。格兰特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人士,尤其与北洋海军创建人李鸿章私交甚笃,因此成了中美友好的象征。
  


府批准剪掉辫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形象代言人”。
  


清廷向美国纽约造船厂订造的巡洋舰“飞鸿号”,此时还在工厂里组装。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 01:48 , Processed in 0.0691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