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消息“中科大潘建伟项目组实现量子瞬间传输技术重大突破”,令许多人激动不已,观者如潮。怎么个激动法?最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你们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你们说的东西我特么一点都听不懂!赞!!”,可以简称为“不明觉厉”。另一种是:“以后到了公交站,刷卡,选地点,biu的一声就出现在目的地公交站啦!爽!”可以简称“瞬间移动”。其实两种反应都是被小编误导的,因为小编的配图是《星际迷航》中的瞬间传输装置(每次与量子传态有关的报道他们总要配这个图),前者可能认真地读了报道,发现根本没法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没办法,懂得科学原理的小编不多,小编能想到的“日常生活”对应物只有这个“beam me up”。是不是很希望专业人士来做个准确的科普?
这项工作是2月26日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的,文章标题是《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这里新的成果是“多个自由度”,因为1997年就实现了单个光子的单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那么,什么是光子?(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光子是光的最小单元,日常见到的一束光中包含非常多个光子。)什么是自由度?什么是量子?什么是态?什么是量子传态?
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我们就说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把这个最小单位称为量子。光子就是光量子,一束光至少包含一个光子,再少就不存在了。实验发现,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只能取一些分立的值,也就是说,原子中的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化是微观世界的普遍现象。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从1900年到1930年),普朗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玻恩、泡利等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创立了量子力学,这是我们目前对微观世界最准确的描述。相对论几乎是爱因斯坦独力创造出来的,量子力学却是群星璀璨的产物。爱因斯坦在其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光量子,这是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居然不是相对论!),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两个贡献者是普朗克和海森堡。不过上面无论哪一位,都比在世的物理学家伟大多了(杨振宁可能跟泡利相差不是很远?),这是时代的垂青,个人无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