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偶尔得闲:历史应当怎样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9:1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ixindai

在2009年中秋节的前夕,我曾写过一篇博文,叫做《八月十五杀鞑子》,讲的是关于八月十五吃月饼来历的一个传说。转眼到了2014年的中秋节,我就把那篇旧文找出来,在一个同学间的微信群里发了出来。发出之后,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应该怎样来解读?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深刻。我花了些时间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解读。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来说,凡是研究本国或本民族历史的,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某种偏见,站在本国本民族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解读历史。我那篇文章也是如此,因为我是汉族人,所以基本上是站在汉族的立场上写出来的。

就说蒙古统治中国这一段历史吧,我们站在汉人的角度上看,认为这是侵略,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但如果是蒙古人站在蒙古民族的立场上看,那是他们壮丽辉煌的一段历史,是他们整个蒙古民族的光荣。虽然今天已经光荣不再,但仍然能够引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就像上次谁说起到蒙古国的老百姓家去做客,那家里挂的不是现在的地图,而是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地图,而且指着地图对中国客人说当年你们就相当与我们的一个省。至于说当年杀了多少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他们会认为那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安定的局面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被统治的一方没有造反的念头,杀人的事情不会发生的。即使作为汉人的后裔,我也同意说汉人里有想造反推翻蒙古人为领导核心的元政权的不法分子大有人在,因此说屠杀的责任是在被屠杀的一方,也不完全是胡搅蛮缠。

说到中立与偏见,不能不提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文的词汇有褒义词和贬义词之分,褒义词是用在自己一方或自己喜欢的人身上的,贬义词是用在敌人或是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的,务必不能搞错。很多词汇都有一褒一贬两个版本。比如说顽强,是个褒义词,只能用在自己人身上。如果是指敌人,要说顽固。有些词只有褒义没有贬义,比如牺牲,是个褒义词,只能用在自己人身上,不能说敌人牺牲了多少人。说敌人时怎么说呢?要说被击毙。这个击毙是个反义词,没有对应的褒义词,但有个类似的中性词,叫做击中。但击中不代表死了,如果要把击毙的意思用在自己人身上,要用很长的一段话,叫做不幸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了。这里的不幸和壮烈两个修饰语也是褒义词,不能给坏人用。

记得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美国的报纸上在头版登出黑体大标题:美军入侵伊拉克。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美国人看来,用武力攻入别国的领土就是入侵,和正义非正义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中国不一样,打入印度和越南领土也不叫入侵,而叫反击。

日本因为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喜欢咬文嚼字,明明是侵略了中国,但不愿意用入侵这两个字,而叫做进入,好像中国荒山野岭的不毛之地,他们是来开发的一样。

还有到别国去访问,如果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去访问某个国家,要用出访这个词,如果是别国的领导人来到我国,就说来访。但如果是达赖喇嘛,就不能给他这个词了,因为他太恶劣了,受到好多国家首脑的尊重,因此连中性的访问一词也不能给他用,一定要说是鼠窜。这是中宣部规定好了的,不这么说就是犯错误。

我不懂蒙语,不知道是不是有汉语那么丰富。但我猜想,如果站在蒙古人的立场上,把他们的想法翻译成汉语的话,那么一定不会用侵略、蹂躏,屠杀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代之以来的可能会是平定,征服,维稳,平暴等词汇。

其实我们汉人在历史上也不是总受别人欺负的,我们也有欺负别人的时候。只不过由于我们是礼仪之邦,喜欢动口不动手,再加上比较懦弱,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受别人欺辱比我们欺辱别人的时候要多些。但我们汉族人杀入异族的领地,历史上从来不用侵略这个词。西汉时汉朝大将霍去病曾经一路打到贝加尓湖边,并在狼居胥山上祭天行礼,宣布把那里列入我国的主权管辖范围之内。唐朝时大将薛仁贵出兵辽东与高句丽作战,一路打到平壤,历史上称为薛仁贵征东。这些事在史书上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后人提起来总是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脍炙人口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韩国人说起历史来跟我们中国人的口径很不一样,他们也不认为薛仁贵征东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他们还说当年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和西伯利亚的一大片都是他们的土地。中国人认为他们发神经。但如果细查历史就会发现他们的祖先高句丽的确占领过辽东和西伯利亚很大地盘。但在中国的史书上对于女真崛起前谁曾经占领过那块土地记录的不是很多,很少提起辽金以前谁是那块土地的主人。

还有越南,历史上曾经出过有名的征侧、征贰两姐妹,她们领导当地人民抗击汉族统治者的暴政,揭竿而起,并且宣布独立。最后被镇压了。我们汉族的史书上说起这一段历史称为平定安南,而不说是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据说五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有一次周恩来访问越南,看到大街上老百姓聚会,好像在搞什么仪式,还推出什么人的牌位,周恩来就问陪同的越南领导人,你们这是什么节日?这一问,周围的人都沉默了,谁也不说话。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是纪念被中国侵略者杀害的征氏两姐妹的。周恩来听了后,向征氏两姐妹表示哀悼,越南领导人这才放下心来。

除了邻国以外,境内部分的历史变迁也是带有偏见的。比如说新疆,很晚才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被武力征服之后吞并进来的,但我们的历史书上从来不用吞并这个词,也不说征服。叫什么呢?叫做平定,就好像是平叛一样。其实那块地方本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成吉思汗死之前把他征服的土地分成了四个汗国,其中一个汗国,窝阔台汗国,后来灭了南宋,变成了元朝。但新疆那块地方跟元朝没有关系,那里属于察合台汗国,大部分是瓦刺部落的蒙古人,后来瓦刺内部四个部落之一的准喀尓部坐大,占据了新疆的大部分。整个元明两个朝代,那里都是外国。后来清朝把元朝和明朝的地盘都占领了,又要往西扩张,就跟准噶尔人说,你们归顺我大清朝吧。准嘎尔人说我才不干呢,于是乾隆皇帝就杀将过去,把他们给平定了。新疆之所以叫新疆,就是新的疆土的意思。至于新的疆土是侵略扩张,武力抢来的,还是当地政府带领老百姓载歌载舞自动归顺来的,在我们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

提起新疆,还有一个人物值得一提,就是左宗棠。乾隆平定新疆之后,就撤军了。过了几十年,到了同治年间,准噶尔人不甘心忍受外来统治,又造反了。这次皇帝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左宗棠带兵给平定了。新疆建省就是左宗棠的主意,在左宗棠二次平定新疆之后实行的。因为要建省要有个名字,就起名叫做新疆。左宗棠是为满清政府异族统治者卖命的汉族大臣,按说应该是汉奸一类的,但因为平定新疆有功,现在也被称为民族英雄,但只是不提他是哪一个民族的英雄。

我们中国也是被满清给平定的。现在我们说起扬州屠城三日来,仍然是愤慨激昂的。但一提起乾隆平定新疆,却又眉飞色舞,禁不住的自豪感觉。这里面的区别,是我们站在汉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准噶尔人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

所以历史这件事,真正解读起来很不容易。

二零一五年一月

来源:作者投稿

华夏文摘第一二四五期(cm1502d)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8 12:38 , Processed in 0.0552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