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习俗的压岁钱,如今“身价”越来越高,大人们给得越来越“慷慨”,小孩子们收得越来越“坦然”。有人说压岁钱的象征意义快要没了,只剩下钱本身的流通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功利性,真的是这样么?又逢春节,装好给孩子们的“红包”,长辈们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追忆接过“压岁钱”时的喜悦。让我们来一起回忆几代人记忆中的压岁钱吧!
网络图片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妈妈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平时根本没有零用钱,唯一的“收入”就是压岁钱。那时候我家在乡镇,类似现在的城中村。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工人,属于“大腕”型人才。家里,外公带着母亲垦荒,种了不少地,在那个年代,吃喝也算充足。过年的时候家里杀头猪,炸点油炸糕、油馓子一类的“油炸食品”。偶尔,年夜饭还能喝到母亲自制的饮料解解馋。年夜饭后,我们姐弟几个毕恭毕敬的给外公和父亲母亲磕头,最多的时候每个人能得到1毛钱压岁钱。每次拿到压岁钱,我们都高兴的不行,乐得“屁颠屁颠”的。弟弟妹妹们会拿压岁钱和小伙伴一起买小鞭炮、零食之类的“奢侈品”,不长时间就“挥霍”没了。我是家里的长女,虽然那时候人不大,但常帮父母干活,材米油盐的也知道点,所以每次拿到压岁钱都琢磨着为家里买点什么,几乎一分钱也没单独给自己花过。现在偶尔想起来,依旧觉得压岁钱是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一份回忆。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同事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家在农场住,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年夜饭都能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每次看着大人们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就馋的不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糖,那个时候一年到头都很少见到糖,到了年底,有些人家会给孩子发一些压岁钱,有些人家则会给孩子一些“压岁糖”。农场的连队,家家户户都很熟悉,平日里就常常串门。大年初一,小孩子们早早的起床,挨家挨户的拜年,大人们就会拿一些花花绿绿的糖果送给孩子们,顺便说句“快快长大!”。拿到了“压岁糖”的小伙伴们常常聚在一起,比比谁的多谁的少!除了“压岁糖”外,几乎每年我都还能拿到几块钱压岁钱,然后开开心心的去买扎辫子的蝴蝶结、头绳和写字用的笔、本子。余下的就换成硬币,放在我的宝贝小猪存钱罐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听起来就很幸福。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小姑姑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家在一座小城里。父亲是建筑公司的工程师,母亲在施工队帮忙,家里兄妹4人,三个哥哥和我,一直以来我都是家里最“吃香”的小闺女。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好看的头绳带,能吃到鸡鸭鱼肉,最重要的是,有压岁钱!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的压岁钱就比三个哥哥多,每年年夜饭后给爷爷磕头,就能得到十元钱压岁钱。正月里去亲戚家拜年,也会收到几十块钱的压岁钱,当然是长辈们顺手塞给我的,而不是包成“红包”的,给的时候会说句“去买糖吃吧”。每次得到压岁钱我都会兴奋好几天。这点儿压岁钱怎么花,全由孩子自己做主,没有功利,唯有甜蜜与快乐。每次我都要花上一部分钱买些爆竹、小零食等和哥哥们一起分享,然后自己再买些学习用品什么的,剩下的就存起来慢慢花!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自己的记忆
我出生在一座小城,家里条件也还算不错,亲戚朋友也很多,而且我是所谓的“长孙女”、“长外孙女”,在家里很受宠,记忆中每年过年都能收到很多压岁钱。除夕夜和拜年的时候,我们小辈都要恭恭敬敬的给长辈拜年,鞠个躬问声“新年好”,祝愿长辈身体康健!长辈就会给上一个“大红包”,顺便说上一句“不要乱花”之类的,红包里有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甚至是一百元。那时候,很多小伙伴都说父母以代为“保管”的名义没收了他们的压岁钱。我家还好,爸爸妈妈并没有强行“收缴”,每次我都自己留下一些买些文具用品、喜欢的玩具、小零食之类的,剩下的主动交给父母。那个时候,长辈们给“压岁钱“时虽稍稍附加了些许条件,但总体上讲仍是快乐和祝福的物化表现。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表弟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还是蛮期盼过年的。好吃好喝的倒是没什么,平时想吃什么都有,唯一期盼的就是压岁钱。我是整个家族这辈人的“老疙瘩”,压岁钱自然是少不了。父亲的生意伙伴也会给一些压岁钱。春节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磕头鞠躬,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几千块,给“红包”的时候,长辈们会说上一声“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之类的祝福话。最多的一年我差不多拿到1万块的压岁钱。收到的钱少时,妈妈会让我自己随便用。收到的钱多时妈妈就会帮我一起打理,留一部分放在她那里,用的时候就问她要,然后自己记账。大部分则去银行存定期,作为我将来的学习和旅游基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家里很有钱,据说那时候每年都能拿到几万元压岁钱,而且没人管他怎么花。他将这笔钱挥霍在了网吧、迪厅、所谓“哥们”的胡吃海喝上。渐渐的,压岁钱和家里平时给的零花钱不够用了,便偷家里的钱,家长知道后,怎么也管教不了。当这些承载“爱“的名义的压岁钱达到成千上万,家长对孩子理财教育的缺位或将使其走向爱的反面。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压岁钱已经不仅仅单纯承载着祝福了!
网络图片
出生于21世纪初:小外甥女的记忆
听妈妈说,我从出生就开始拿压岁钱,现在差不多有十万了。每次拿到压岁钱,都是妈妈帮我收着,用来给我交学费、交各种补习班及兴趣班的费用,剩下的还给我买了保险等等。只有那么一小部分给我当做零花钱,也不比我平时的零花钱多多少。所以对于我来说,压岁钱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而已,但是我必须知道这个数字。因为小朋友们在一起要比谁的压岁钱多,开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也会让我们写关于压岁钱的作文。有一些小朋友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做重要目标,把给自己多少压岁钱当成了衡量长辈对他好坏的标准,拿到压岁钱更不会对长辈表示感恩和感谢,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我收到压岁钱的时候,妈妈也要给别的小朋友压岁钱,妈妈说对压岁钱有三怕:怕漏送、怕送少、怕送晚。与其说这是压岁钱,不如说这是大人们之间的一场面子游戏,我们也参与进去。红包里有新年的祝福,也有我的无奈。压岁钱,其实和我们的关系不怎么大!
出生于2013年:宝贝儿子
儿子半岁时过他的第一个春节,收到了很多压岁钱,还有许多压岁礼物。其实我不希望他收到太多的压岁钱,他收多少我就得“还”多少,甚至更多,这是一笔甜蜜的负担。这几年,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支付力越来越强,压岁钱也越来越多,但其中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在逐渐淡化,其传统寓意也渐渐走样。压岁钱似乎已经变成了变味的人际关系“标尺”。好多人感叹道:如今这压岁钱早就不是为了图吉利,纯粹是礼尚往来的一种人际交往手段,不给怕人家说你“抠“,给则纯属无奈。孩子的压岁钱其实是做给大人看的,大人们拼了面子使劲发,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已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2014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
网络图片
往昔的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并不注重流通价值。而给孩子巨额现金或银行卡,这是对压岁钱本意的异化。压岁钱更多的是一种祝福,包含着特殊的心意,应回归压岁钱的本质。让压岁钱摆脱物化和乌烟瘴气的攀比,让孩子得到真情、纯情的滋养和哺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