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薄熙来时代终结 李克强8年来首访重庆(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8:4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克强4月27日来到重庆万州考察。系十八大后首位赴渝常委。孙政才黄奇帆陪同。



日前已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于27日到重庆万州考察,这是李克强担任政治局常委近八年来首次到访重庆,同时也是十八大以来第一位到访重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而在“重庆模式”鼎盛时期,大小官员争先涌向重庆为薄熙来站台,李克强顶住各种压力,没有踏足重庆,借以表明自己对“重庆模式”的立场和态度。

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万州考察。当了解到一家公司吸纳大量当地三峡移民就业时,李克强说:“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

李克强当天还在重庆万州港乘船考察长江黄金水道。在万州港码头,看到60岁的“棒棒”何绍强,李克强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扁担说:“已经磨得很润滑,看来干这行有年头了。”他还关切地抚着老何的腰,问他腰背怎么样,叮嘱他干活时注意身体,千万保护好腰。

李克强对“棒棒”们说:“你们很了不起!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他说,中国发展有潜力,有韧性,最重要的是人民勤劳。推动中国发展需要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

据媒体报道,这是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第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访重庆。也是李克强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近八年来,首次到访这个美丽的山城。

人们或许还记得,当“重庆模式”鼎盛时期,几乎大大小小的媒体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争先恐后涌到重庆,为薄熙来站台为重庆喝彩!前任中央领导人只有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顶住各种压力,没有踏足重庆,借此表明了对所谓“重庆模式”的立场和态度。

“重庆模式”的由来,完全是毛氏个人崇拜在重庆的一次绝妙再现。当时重庆红人苏伟教授一再宣称:“重庆模式”的出现,离不开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的决定性作用。这两位中共精英像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配组合,因此高明的创新理念能通过高超的创新操作,化为实践和现实。薄熙来的风格有中共领袖邓小平“举重若轻”的特点,也有“魏征有胆敢作为”的特点。

当年轰动一时的“重庆模式”,现在看来不过是精心策划的一场闹剧。“唱红”是“打黑”的遮羞布,“打黑”是“唱红”的经济基础。“唱红”不是目的,“打黑”也不是目的,而是阴谋家野心家实现夺权谋财的工具。名为“打黑”,但不排除“黑打”,甚至更多的是“黑打”。采取类似“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方式,对企业家一夜之间搞“秋收”,用其中一部分来讨好迎合民众。

中国宪法学者、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当年冒险对重庆“打黑”作过一次全面调查,揭露“打黑”是无法无天、公权力无限膨胀、大搞株连、刑讯逼供、屈打成招、迫害律师、胁迫证人、钳制言论 。打击企业家,就凭薄熙来、王立军一句话,许多民营企业家就被打成黑社会头子,资产被没收,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有的甚至掉了脑袋,制造了大量冤案。

所谓“重庆模式”表现在政治上,是唯我独尊,权力不受约束,视下属为家丁。表现在法律上,是把法律当工具,无视和随意践踏。表现在经济上,是遏制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按官员个人意志安排和摆布经济。这套“治国安邦”的手段,既不符合中国国情,又远落后于时代,与整个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努力方向显然背道而驰。

薄熙来以极具民粹的行事风格直接取悦民众,以彰显个人魅力和权威。薄熙来到重庆主政,重庆上上下下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唱读讲传”运动。《人民日报》称之为“红歌一唱,神采飞扬;经典一读,智慧十足;故事一听,明理舒心;箴言一看,百读不厌”。薄熙来耗费大量公款唱红,用专政手段打黑和黑打,残酷压制不同政见以及对“重庆模式”的批评,剥夺富人的财产……难免让不少人想起文化大革命。

对于父亲曾被毛整肃的薄熙来而言,毛泽东只是用来赢得民意的强大符号,声称彰显正义的打黑过程充满了非正义,提供便宜住房的代价更是让政府承受长期的超高负债。但是,“重庆模式”对中央权威以及意识形态构成了强烈挑战。中央高层显然认为,虽然中国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但绝不可走回头路,只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解决矛盾和问题。而薄熙来在重庆演绎的故事,甚至一度有向其他地方蔓延的趋势,让中央高层深感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同薄熙来的“重庆模式”,就等于否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就等于否定邓小平晚年拯救中国的举措。这也就不难理解,前任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人,当年不去重庆助威喝彩的原因。

如今,随着“重庆模式”以及薄熙来时代的终结,李克强总理到访重庆,显然是对重庆新班子的认可和支持,“重庆模式”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还需要官方和民间建立更多的互信,来共同面对慢慢解决,重庆,也将在阵痛过后,重新上路,理性发展,渐渐成为大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摘自:蔡慎坤博客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5:20 , Processed in 0.0560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