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高的糖尿病若没有这3个症状,不必太焦虑正常饮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科周大夫





“医生,我血糖又高了!这次都快到 12mmol/L 了,会不会马上伤眼睛、伤肾脏啊?”

诊室里,56 岁的张阿姨拿着血糖仪报告单,手都在微微发抖。自从三年前确诊糖尿病,她就像揣着颗 “定时炸弹”,每次看到血糖数值超标,就整夜整夜睡不着,担心自己哪天突然失明、肾衰竭,甚至引发心梗。

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高血糖的危害 —— 视网膜病变会让眼睛看不清,肾功能衰竭要靠透析过日子,心血管问题还可能危及生命。可一旦血糖真的飙升,患者和家属往往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总觉得 “天要塌了”。

但医生却常说:“高血糖不一定会立刻造成严重危机,尤其是没出现某些典型症状时,真不用过度焦虑。”

到底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如果没出现这些症状,又该怎么稳住心态、管理血糖?今天这篇文章,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跟大家讲明白。

一、先搞懂:为啥血糖高了,有人慌有人稳?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大多是 “长期累积” 的结果,不是 “一超标就立刻出大事”。

就像咱们家里的水管,长期水压过高会慢慢腐蚀管道,但不会今天水压刚超一点,明天水管就爆了。血糖也是如此 ——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偏高,且身体没出现不适,说明身体还能在一定程度上 “扛住”,暂时没到 “紧急报警” 的地步。

但如果高血糖持续时间长,或者伴随了某些特定症状,就意味着身体的 “平衡机制” 可能被打破了,这时候才需要警惕。


native advertising



医生总结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该警惕的是这 3 个症状。只要没出现它们,哪怕血糖数值暂时偏高,也不用慌,按平时的节奏管理就行。

二、这 3 个症状才是 “危险信号”,出现一个就要重视1. 总觉得 “没吃饱”:不是饿,是细胞 “缺能量” 了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刚吃完饭没多久,肚子又咕咕叫,好像永远填不饱。别以为这是 “胃口好”,其实是身体在 “求救”。

正常情况下,我们吃的米饭、面条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胰岛素就像 “搬运工”,把葡萄糖送到细胞里,变成能量供身体使用。可糖尿病患者要么胰岛素不够(1 型糖尿病),要么胰岛素 “不好好干活”(2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没法进入细胞,只能堆在血液里 —— 这就导致 “血液里糖分多,细胞里没能量” 的矛盾。

细胞饿肚子了,就会向大脑发送 “饿” 的信号,所以患者才会总想吃东西,哪怕刚吃过饭也没用。

如果出现这种 “异常饥饿感”,说明血糖波动可能比较大,细胞已经 “吃不饱” 了。这时候要注意调整饮食:少吃精制糖(比如蛋糕、奶茶)和快速升糖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馒头可以换成杂粮饭、全麦馒头),多吃蔬菜、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瘦肉、豆制品),让血糖慢慢降下来,细胞能吸收到能量,饥饿感自然会减轻。

但反过来,如果血糖偏高,却没觉得 “总饿”,说明身体还能维持一定的平衡,细胞暂时不缺能量,不用过度焦虑,继续保持规律饮食、监测血糖就好。

2. 伤口迟迟不好:不是 “体质差”,是血管和免疫 “拖后腿” 了王叔叔前阵子不小心被开水烫了下脚,本以为几天就能好,结果半个月过去了,伤口不仅没愈合,还有点发红化脓。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高血糖影响了伤口愈合,再拖下去可能会烂到骨头。”

为啥糖尿病患者的伤口这么难好?关键问题在 “血管” 和 “免疫系统”。

长期高血糖会像 “铁锈” 一样,慢慢腐蚀血管,让血管变窄、弹性变差,血液流动变慢。而伤口愈合需要血液输送营养和白细胞(对抗细菌的 “战士”),血液流得慢,营养送不到、“战士” 来不了,伤口自然愈合得慢。同时,高血糖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让细菌更容易滋生,伤口就容易感染、化脓。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伤口(哪怕是小擦伤、小烫伤)比以前愈合得慢,或者容易红肿、流脓,一定要警惕 —— 这可能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信号,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更严格地控制饮食,避免伤口进一步恶化成 “糖尿病足”。

但如果平时不小心受伤,伤口能正常结痂、愈合,没有出现 “久不愈合” 的情况,说明血糖控制得还不错,血管和免疫系统没被明显影响,这是个乐观的信号,继续保持就好。

3. 对冷热不敏感:不是 “不怕疼”,是神经 “受伤” 了张阿姨的邻居李爷爷,冬天用热水袋暖脚,结果热水袋漏水,脚被烫起了水泡都没察觉,直到家人发现才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这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了。”

我们的皮肤能感觉到冷热、疼痛,全靠 “外周神经” 传递信号。但长期高血糖会像 “毒药” 一样,慢慢损伤外周神经,让神经信号传递变慢甚至失灵。尤其是脚部,距离心脏最远,神经最容易受伤,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先出现 “脚对温度不敏感” 的情况 —— 比如用热水泡脚时,别人觉得烫,他却没感觉,很容易被烫伤;冬天鞋子里进了小石子,磨破了脚也不知道,最后引发感染。

如果出现 “对温度不敏感”,或者脚麻、脚疼(像有蚂蚁在爬,或者像针扎一样),说明神经系统已经被高血糖损伤了,这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需要赶紧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同时更严格地控制血糖,避免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

但如果平时能清楚感觉到冷热,手脚没有麻木、疼痛的情况,说明神经系统还没被明显伤害,血糖控制得比较好,不用太担心,继续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就能减缓神经病变的风险。

三、血糖偏高但没症状?做好这 4 件事,稳住血糖不焦虑如果血糖暂时偏高,但没出现上面说的 3 个症状,说明身体还在 “可控范围” 内,这时候不用慌,做好以下 4 件事,就能慢慢把血糖稳住:

1. 饮食别 “一刀切”,均衡规律更重要很多患者一看到血糖高,就立刻 “不敢吃饭”,甚至连主食都不吃,结果反而导致低血糖,或者因为过度节食引发营养不良。其实不用这么极端,关键是 “均衡和规律”。

比如:主食可以粗细搭配(比如 1 碗饭里加 1/3 的杂粮);多吃绿叶蔬菜(每天至少 500 克);优质蛋白要够(每天 1 个鸡蛋、1 杯牛奶、1 两瘦肉);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蛋糕、咸菜)。

不用刻意 “饿肚子”,也不用把某类食物 “彻底拉黑”,只要保证每餐营养均衡,定时定量(比如一天三顿,每餐间隔 4-5 小时),就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2. 运动别 “猛冲”,温和坚持更有效运动能帮助身体消耗葡萄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对控制血糖很有帮助。但不用追求 “高强度运动”,比如跑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反而可能让血糖波动更大。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 “中等强度” 的,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每次运动 30 分钟,每周运动 5 次就够了。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 1 小时(比如晚饭后散步 30 分钟),避免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也避免刚吃饱就运动(会影响消化)。

记住:运动的关键是 “坚持”,不是 “一次练到位”。哪怕每天只走 20 分钟,长期坚持也比偶尔猛跑一次更有用。

3. 血糖监测别 “偷懒”,记录规律更关键很多患者只在血糖高的时候才测,平时就把血糖仪扔一边,其实这样不行。监测血糖不是为了 “找焦虑”,而是为了 “找规律”—— 比如看看自己吃什么食物后血糖容易高,什么时间段血糖容易波动,然后根据规律调整饮食和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测 3 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早上没吃饭前)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吃完第一口饭开始算,2 小时后测),把每次的数值记下来(可以用笔记本或手机 APP)。下次去看医生时,把记录带给医生,医生就能更精准地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要不要调整药物剂量、怎么调整饮食。

4. 心态别 “紧绷”,情绪稳定也助于控糖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对血糖影响很大 —— 焦虑、紧张、生气时,身体会分泌 “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糖升高。所以越慌,血糖可能越高;血糖越高,越慌,陷入 “恶性循环”。

其实只要没出现那 3 个危险症状,就说明身体还能 “扛住”,不用总想着 “会不会出大事”。可以多和医生、病友交流,了解更多控糖知识;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养花、下棋、听音乐,转移注意力,让心态放松下来。情绪稳定了,血糖反而更容易控制。





结语:糖尿病不可怕,别被 “高血糖” 吓住糖尿病确实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它不是 “洪水猛兽”,不会因为一次血糖偏高就立刻引发严重并发症。关键是要学会 “分辨信号”—— 如果出现 “总饿”“伤口不愈合”“对温度不敏感” 这 3 个症状,就及时就医调整;如果没出现,就按部就班做好饮食、运动、监测,保持好心态。

记住:医生最希望看到的,不是患者因为血糖偏高就焦虑不安,而是能理性看待,科学管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用担心 “并发症找上门”。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对自己的血糖情况有疑问,别自己瞎猜、瞎调整药物,及时去看医生,让专业人士帮你制定方案,才是最安全的选择。#转盘抽现金#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9 14:48 , Processed in 0.0651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